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政策的扶持,没有舆论的干预,中国的SUV市场却火得一塌糊涂,不仅国外汽车厂商纷纷带来最新的SUV产品,中国很多自主品牌车企也顺势而上,加入了生产SUV车型的大军。"近两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自主品牌车企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不仅设计制造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而且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也成为各大车企研发的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和汽车消费的大宗、低频、安全特性决定了在现阶段,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采用单品牌战略,日、韩车企的崛起就很好印证了这一点。从欧美车企的发展趋势看,单品牌战略或单普通品牌+单豪华品牌战略是发展的潮流。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虽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这几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政府对自主品牌支持力度似乎并不大。然而,当笔者仔细查阅最近几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利润情况时,却发现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都从政府那里得到了相当"现实"的支持,不少自主品牌都享受到诸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  相似文献   

4.
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表面上一片风平浪静,但实则暗流涌动,自主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车企以及进口品牌车企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在激烈的竞争中,自主品牌车企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来之不易,值得大家鼓励。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车联网、智能驾驶、语音交互、车载多媒体系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与消费电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在日前举办的CES Asia 2017展会上,包括来自宝马、本田、现代汽车、奔驰、沃尔沃、NEVS等车企,以及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解决方案厂商在本次展会上都推出了全新的自动驾驶技术或是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私家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一种,近年来需求量也水涨船高,呈现一个明显上升趋势。近些年自主品牌汽车通过与进口品牌车企的合作、再加上国家对自主品牌车企的大力扶持,使自主品牌车企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同时逐渐接近、缩小和合资品牌之间质量、性能等方面的差距。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成本控制方面,我们始终无法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导致自主品牌车企在整体价格上无法与合资品牌竞争,而汽车物流成本是众多成本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汽车物流,是指汽车供应链上原材料、零部件、整车以及售后配件在各个环节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广义的汽车物流还包括废旧汽车的回收环节。汽车物流在汽车产业链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汽车物流是实现汽车产业价值顺畅流动的根本保障。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控制汽车物流成本,就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以自主品牌华晨汽车为例,详细说明介绍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供参考的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1新的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将有力推动市场经济化进程 新政策有望在今年公布,有关配套细则也会相继出台.根据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新政策会向有利于汽车消费倾斜,并用法规的形式把最主要的汽车消费内容涵盖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政策里面.新政策不但直接影响汽车消费行为,也一定会使汽车生产和流通以及与之相关的很多方面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包崇美 《世界汽车》2020,(2):94-103
过去的2019年,"艰难"成为中国车市的一大关键词,在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下滑的大背景下,焦虑在很多人心中蔓延开来。过去乘用车市场双位数增长的态势一去不复返,普遍"押注"的新能源市场在经历补贴退坡后也让很多车企备受煎熬。不过,所谓市场下行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品牌在逆势增长,而究其原因,都是些"内功深厚"的品牌。  相似文献   

9.
正如今,众多全球汽车制造商面临缺芯困境。这一问题得追溯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日常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导致电子消费产品对于芯片的需求激增,芯片制造商专注于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对汽车的芯片供应陷入停滞。2020年底,汽车行业芯片供应短缺导致的问题逐渐显现,而且愈演愈烈,汽车市场正受到威胁,最先曝出的是大众,后续是美国车企和日本车企,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车企被迫放缓或暂停部分生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第一辆车时就将候选对象定在合资品牌阵营,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候选车型的范围,不过选择起来依然不容易。一方面,合资品牌车企的数量并不算少,因为全球主流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几乎都有本土工厂;另一方面,同级别车型的差距也相对有限,就算眼前的这3款车型来说,丰田威驰和日产阳光在全球汽车市场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市场更拥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现代汽车也向我们展示出瑞纳车型超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施毓麟 《车迷》2020,(4):34-39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对汽车的尾气排放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对于当下的车企而言,新能源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新能源战略的推进速度将决定未来市场的竞争格局.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自主还是合资品牌,各大车企都纷纷推出旗下的新能源战略,汽车电气化越来越“流行”,在这其中就不乏很多传统的豪华品牌.  相似文献   

12.
<正>消费电子,在10多年之前,估计很难有人将其与汽车联系到一起,如今,在全球各大消费电子展上,几乎都能见到不同汽车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热衷于在消费电子展览上发布它们最新的产品。消费电子展因为其电子的特性,汽车因为集成了更多的电子系统或者干脆就是一辆纯电动车,消费电子展与汽车品牌越走越近,在今年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就出现了奥迪、大众等品牌。其中,奥迪在此次展览上发布了众多新产品以及新概念。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得到飞速发展。随着消费升级,用户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近年市场对SUV车型的认可度愈来愈高,本文从自主品牌SUV市场变化、产品变化、消费区域变化、消费人群和消费行为变化等几个方面,解析了国内自主品牌SUV市场消费的特征演变。  相似文献   

14.
正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国品牌汽车始终没有机会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如今,中国品牌汽车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已发展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如何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冲破藩篱、实现向上发展,成为中国品牌车企的重大课题。近两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产品质量、外观设计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正逐步改变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低质低价印象。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品牌产品同外资  相似文献   

15.
卫东 《汽车与运动》2017,(7):146-151
在北京或上海国际车展上,各种光鲜的超级跑车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消费电子展则是向人们深入解读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揭示着汽车电子鲜为人知的秘密每年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电子消费展CES向全世界消费者们解读者电子消费流行趋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汽车电子技术趋势,而在上海举办的亚洲消费电子展CES又会怎样呢?在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汽车技术更是重中之重,几乎占据了展馆的半壁江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让我们脑洞大开的汽车技术。  相似文献   

16.
“是汽车产品引领汽车文化,还是汽车文化引领汽车产品?”这是所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中国车企目前都在研发产品和销售产品。但是没有引领汽车文化的发展潮流,汽车文化建设必然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2013年1月作者走进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7.
《汽车生活》2013,(3):32-32
2000年对于中国汽车消费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分水岭,汽车真正进入百姓家庭大概也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在印象中,从2000年以后,德系MBA三家就逐渐占领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德国货成了中国消费者购买豪华轿车的首选。这其中包括了德系品牌强大的市场公关宣传和品牌内部产品划分等方面的功劳,想把生意做大的前提是站稳脚跟,按照今天的市场表现来看,德系当年的跟儿站得很稳。  相似文献   

18.
<正>据悉,目前车企和非车企都在摩拳擦掌大局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汽、广汽、北汽三大汽车集团,加上奇瑞、长安2家自主公司,5家集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制定的2020年累计产销目标已接近100万辆。与此同时,长城、江淮、力帆等车企也在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在国家部委出台相关政策前,早已有不少非汽车企业提前布局。以视频分享网站起家的乐视和以智能数码产品擅长的苹果公司都已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9.
程凯 《汽车之友》2021,(7):70-75
一款消费品如何精准地找到客户,得益于对于消费群体的细分和消费心理的把控,所以,无论是快消品的手机电脑,还是大宗消费品的汽车,都开始了细分化,但是如何细分却是一门学问,因为很多消费需求会隐藏在已有的观念里,需要厂家主动引导,通过出色的产品力挖掘用户的深层需求,在汽车领域,跨界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等众多车企都在新车、新技术层面摩拳擦掌、展开竞争攻势,抢夺市场份额。但是,这些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领域并未足够重视,或还停留在战略布局层面。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125万辆,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不断增长,售后服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