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预测平均电流控制PFC Boost变换电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基于PFC Boost变换电路的预测平均电流控制方法,通过推导得出了预测平均电流控制策略的控制方程式.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具有控制电路简单可靠、输入功率因数高、抗干扰能力强、电流谐波失真小等...  相似文献   

2.
脉冲序列Buck变换器的控制规律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开关DC-DC变换器电压型和电流型脉冲序列控制的特点和实现方式,分析和对比了脉冲序列控制Buck变换器的稳态工作特性、控制规律和启动特性.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电压型和电流型脉冲序列控制变换器在负载变化时控制规律基本相同,即负载增大时控制器产生较多的高能量脉冲.当输入电压升高时,电压型和电流型脉冲序列控制器分别产生较多的低能量脉冲和高能量脉冲.与电压型相比,电流型脉冲序列控制变换器具有更平稳的启动特性.  相似文献   

3.
直流控制策略及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直流控制策略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比较了定电流控制和定功率控制的原理及实现.以南方电网高肇直流输电系统为例,设计了不同传递函数的电流控制器.用仿真程序研究了相同条件下定电流控制和定功率控制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电流控制器的动态响应以及直流调制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如参数选择得当,定电流和定功率控制方式下的系统稳定水平相当;采用PI控制器构成的电流控制器超调量小,响应迅速,调节性能好;直流调制可以增加交流系统的阻尼,提高电网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开关磁阻电动机(SRM)的输出转矩与绕组电流波形有密切的关系,进行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SRD)的电机本体设计及功率变换器、控制器的设计,必须对绕组通电电流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要使整个系统获得预定的转矩-转速特性,必须对电流进行合理的控制,本文在对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电机绕组电流控制方法,这无疑对SRD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电流模式控制PSFB-ZVS变换器补偿网络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在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基础上,得到电路的电流模式控制的小信号模型,进而得到了电路的电流贩小信号传函模型,使补偿网络的设计可在频率域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的分析,本文将谷值V2控制技术应用于Boost变换器.详细分析了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首次建立了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推导了控制-输出、输入-输出和输出阻抗等传递函数,研究了其频域与时域特性,并与谷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谷值电流控制相比,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具有比谷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更快的输入和负载瞬态响应速度,在给定参数下,谷值V2控制瞬态响应在输入电压增加时快530 s,输入电压减少时快800 s;当负载增加时快650 s,负载减少时快1 330 s.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取DC-DC变换器的参数,建立了谷值电流控制反激变换器动力学方程和离散映射模型,利用分岔图和庞加莱映射,研究了其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并对基于谷值参考电流和输入直流电压变化的稳定性和分岔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构造了相应的时域仿真模型,得到了谷值电流控制反激变换器的时域波形和相轨图.研究结果表明,谷值电流控制反激变换器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变换器随着电路参数的变化,从稳定状态经过倍周期分岔和边界碰撞分岔进入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台GTO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可行性--电流平衡问题,作从基本等值电路出发,推导出相庆的电流平衡公式,在该控制思想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双微机控制系统,用以生成PWM信号来控制两台并联运行的GTO逆变器。实际运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电流能够进行动态平衡,调速平稳滑,反应快速。  相似文献   

9.
提出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电流控制方式与磁通观测器的结构对正确转矩控制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的研究,采用提取电网电压正序分量的锁相控制和电流双闭环的解耦控制策略,实现了三相整流器的高功率因数运行,有效地减小了系统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预测控制的特点以及基本原理,针对传统的电流预测控制方法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流预测控制方法,采用单相空间拾量脉宽调制方法实现(SVPWM).并用电力电子专业仿真软件PSIM 6.0对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大容量特别是大电流的电机传动系统中,逆变器需要采用多个逆变模块并联的结构.文中对2个电压源逆变器通过均流电抗器并联带三相电机负载的传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围绕并联技术的均流问题,借鉴电源模块的并联控制,提出了同步坐标系下转速电流双闭环的主从控制策略,通过共用转速调节器实现负载均分,并对电路中的零序电流进行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动态性能较好的基础上实现了逆变器均分负载电流.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空压机控制效果,基于离心式空压机系统模型,提出了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空气供给系统的电流跟随分段PID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离心式空压机响应特性为基础,以实际工作电流为跟随目标,在动态响应与稳态控制阶段采用不同的PID参数进行闭环控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最后,在实验室已有的150 kW燃料电池系统基础上的实验验证,模拟仿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模型计算误差控制在5%以内,准确的反映了离心式空压机与空气供给系统的特性,所提出的大功率PEMFC空气供给系统的电流跟随分段PID控制方法不仅能够满足PEMFC电堆稳态控制要求,同时将动态响应时间缩短至3 s以内,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及控制电流逆模型对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正弦及余弦型魔术公式,基于骨架曲线与滞回分离的建模方法,建立改进的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采用基于Sobol序列的差分-禁忌混合优化算法对阻尼力模型进行参数识别,构建包含激励特性及控制电流参数的通用数学模型;在试验测试及正向模型基础上,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建立阻尼器控制电流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正逆模型均能够有效表征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行为及滞回特性;改进魔术公式模型在不同激励特性及电流工况下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在3.4%附近变化;逆向动力学模型计算的控制电流误差均方根值为0.086 9~0.1171 A;经过控制电流逆模型与阻尼器正向模型串联模型计算的预测阻尼力误差均方根值为阻尼器最大阻尼力的5.6%;通过试验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适用性,能够改善座椅悬架系统振动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滑模变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直流助力电机的控制器为研究对象,依据助力电机的数学模型,应用带观测器补偿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滑模变控制器,通过调节助力电机的电压,获得预期的输出电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滑模变控制器使助力电机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系统基本无抖动现象,实现了助力电机输出电流对目标电流的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直接转矩控制在异步电动机低速段的改善和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交流传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异步电机的新型控制(即DTC--直接转矩控制)策略,论述DTC方法在交流传动方面控制方法,针对异步电机在低速段直接转矩控制的缺陷进行改善.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使用改进的开关表;使用三点式带滞环的比较器;解决了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低速段时,难于控制转矩、磁通和电流、转矩脉动大的问题.通过Matlab6.5/simulink的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对低速性能的改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动车桥中电机控制系统开发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速环、电流环双闭环PI控制的电动车桥驱动控制策略。以电动车桥的核心驱动部件——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Matlab/Simulink建立基于双闭环PI控制的仿真控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以单片机STM8S105S4为中央处理器开发了电动车桥驱动控制系统。试验测得稳定转速与目标转速相接近,说明采用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串级控制的电磁悬浮系统中,电流环的响应速度和精度对整个悬浮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快悬浮系统电流环的响应速度以及减小跟随误差,基于TMS320F28335设计了EMS (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 system)的数字单周期控制(digital one-cycle control,D-OCC)电流控制器. 以悬浮斩波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起D-OCC的数学模型,对额定悬浮工作点处斩波器电流的D-OCC算法进行了详细推导;通过Simulink平台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并将D-OCC的电流环投入到实际悬浮系统中进行悬浮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对频率为5 Hz,幅值为3 A的方波信号进行跟随时,传统PID控制在方波上升沿和下降沿均存在一定的超调,且稳定后存在不小于20 mA的跟随误差,D-OCC在调节过程中不存在超调,且稳定后没有跟随误差,说明D-OCC算法能够实现对指令电流快速、准确跟随;采用电流环D-OCC的悬浮系统起浮过程需要约0.4 s的调整时间,并且悬浮稳定后可以克服50%荷载扰动和1.5 mm气隙扰动,说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系统稳定悬浮,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controllable reactor of transformer type,CRT)各绕组之间存在电磁耦合,各控制绕组电流不能保持在其额定值,造成了绕组材料的浪费.为了解决该问题,基于多绕组工作模式的思想提出了解耦工作模式及其实现方案.首先,确定各绕组的额定电流后,根据解耦工作模式的特点,求出所需的限流电感;其次,根据各控制绕组额定电流将调节范围分级,在各级内对所有控制绕组电流进行离散;第三,基于CRT绕组电流计算的数学模型,对所有离散点逐点求解,得到使各控制绕组电流在达到其额定值后能保持恒定不变的触发角调节规律;最后,采用各控制绕组额定电流分别为9.16、11.59、24.52、51.85、109.64 A的CRT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解耦工作模式下,各控制绕组电流能保持在其额定值不变.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双机架可逆冷轧机轧制中带钢恒张力,设计了恒张力简单自适应控制系统.该系统含有电流和速度2个内环,这2个内环均采取PI调节器控制;最外环为张力环,采用简单自适应控制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简单自适应控制比传统PID控制具有更好的性能.该系统对带钢恒张力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提高了带钢板厚和板形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