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本文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出估计,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加强对交通事故预测技术的研究,以便根据交通事故未来趋势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北京市交通事故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干预分析技术对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修正,提高在政策干预等特殊事件影响下交通事故的预测准确度,为交通事故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基于灰关联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子进行预处理,建立了基于多因子关联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GM(1,N)预测模型。对哈尔滨市1994年~2004年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实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克服了GM(1,1)模型对于波动性较大的非平稳数列预测精度低的缺点,该模型具有简单、有效、预测精度高的特点。GM(1,N)模型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方法,且不会出现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矛盾的现象,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事故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11.
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事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交通事故研究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交通问题的研究方法,并以仿真软件TSIS中的FRESIM模型,分析研究高速公路中的事故黑点对交通特性及环境的影响。另外,通过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进行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构筑了更完善的交通网络,人们出行时往往都会使用各类交通工具(如:汽车、电动车等),然而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问题,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利益与处理工作存在密切联系,在鉴定交通事故时引入痕迹检验,在检验现场痕迹的基础上完成事故发生过程与结果的判断,能将必要的依据供于后续... 相似文献
14.
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多种轿车正面碰撞的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给出位移、速度、加速度、能量等特征参数的基本规律.指出汽车正面碰撞的变形与速度的关系为抛物线方程和轿车的分类方法,并给出其实用方程.将其应用于交通事故分析,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道路外交通事故时,要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一样,通过事故现场调查,最后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交强险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金对道路外交通事故同样适用。在事故现场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但涉及与道路外交通事故有关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追究刑事责任方面已超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相似文献
17.
18.
近几年,交通事故呈大幅上升趋势.掌握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当的防范措施,对减少交通事故极为有利.现将交通事故发生的"五多"现象,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成因,对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致果集中分析,构建了涵盖机动车驾驶入、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及乘车人、道路环境、意外的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了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因子,进而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关键因子分析步骤.以我国2006~2012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为例,对原有38个相关联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成因是机动车非法行驶与停靠致因因子(贡献率57.34%)、交叉口与路段非法穿越道路致因因子(贡献率23.12%)和道路设施不健全与交通工具故障致因因子(贡献率12.58%)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a novel method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traffic features in a long freeway corridor with a number of time steps ahead. The proposed method, on the basis of rolling self-structured traffic patterns, utilizes the growing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ing map model to partition the unlabeled traffic patterns into an appropriate number of clusters and then develops the gene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each cluster to predict its corresponding traffic features. For demonstr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tested against a 110-km freeway stretch, on which 48 time steps of 5-min traffic flows are predicted (i.e., a 4-h prediction).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other models (ARIMA, SARIMA, and naive models) and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p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larger scale freeway networks require sufficient lengths of observation to acquire enough traffic patterns for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er prediction accura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