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立  赵光  黄俊  李奥  杨奎  董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274-278,297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多种地下空间的开发、改建方兴未艾。当前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必须解决协同建设中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基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多种问题,揭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模式,分别为共建式协同、预留式协同、保护性协同,揭示了各种协同模式的过程及协同目标,开展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技术研究,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开荣 《隧道建设》2015,35(2):95-107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风险控制与运营管理、防水排水新材料与新工艺应用等方面。重点对施工技术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浅埋暗挖技术,盾构、TBM装备与施工技术,单护盾TBM,敞开式TBM,矩形顶管技术,盾构始发、到达零覆土技术,岩溶隧道处理技术,高地应力隧道变形控制及岩爆处理技术,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瓦斯隧道问题,沉管隧道技术等。最后,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特长隧道将成为我国隧道建设的"新常态",地铁工程将持续发展,城市铁路将逐步地下化,城市地下公路会悄然兴起,城市排蓄水工程深层隧道方案值得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管廊工程将由原来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转化为"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新模式,地下能源洞库将成为必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值得期待,三大海峡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其隧道工程将会很多,也会遇到诸多挑战。总之,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交通轨道网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地铁隧道的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来的地下岩土体的平衡状态,从而构建新的平衡,地表沉降将会是地下轨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针对复杂条件下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既有地下构筑物附近进行新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已经成为趋势和普遍现象。浙南某新建城市隧道与既有地下粮库隧道交叉布置,属于小净距隧道。该文针对新建隧道的施工工法,爆破振速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分析,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剑勇 《隧道建设》2014,34(2):147-152
为解决在特定的城市地下空间新建隧道施工影响既有地下结构安全的问题,以北京地下直径线前三门隧道上跨既有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隔离桩保护,分步开挖"设计方案,模拟隧道分步开挖过程,计算隧道施工过程中联络通道的位移值。主要结论如下:隧道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分步施工法是可行的,施工不会影响联络通道及电力隧道的结构性安全。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城市的核心,利用在地下修建隧道的方式以缓解交通压力,早已成为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脱困的最无奈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此类隧道的施工方式基本仍停留在最为传统的施工工艺上。隧道的施工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建设投资及损耗也大。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出现和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Ⅱ标整体式结构试验段,对装配整体式结构街头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及设计,推动配整体式结构在其他明挖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并为后续的相关工程带来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交通中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日趋重要。为了更合理地运用有限的地下空间,矩形或类矩形等异形断面的隧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城市隧道工程中~([1]),矩形断面隧道的尺寸越做越大,施工距离也越来越长~([2-3])。然而,由于此类隧道均是在城市交通道路和建筑结构的地下,加上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的影响,矩形隧道的施工对环境、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也  相似文献   

9.
林志  刘旺  陈川  蒋树屏 《隧道建设》2020,40(Z1):1-8
为评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系统梳理了近14年来我国交通隧道在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通风与照明、运营养护和环保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进步与创新。对未来隧道行业的技术发展作出展望,提出复杂条件超长隧道、跨海隧道修建技术、城市地下道路网建设与运维技术、隧道绿色可再生能源互补式综合利用技术、隧道病害智能诊断与快速修复技术、超长复杂隧道与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域辽阔,多山岭重丘,山区道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交通、水利、水电、采掘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等对隧道工程在数量、质量和难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系列的城市地下工程、深埋管道工程、大跨度公(铁)路隧道的修建,大大促进了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核心区的地下道路立交工程为地下道路的关键节点,其出入口分岔大跨隧道的设计施工为地下道路建设关键技术之一。以重庆两江桥渝中隧道地下立交工程及类似工程为背景,结合大量工程实践,针对城市核心区域的地下立交出入口处大跨分岔隧道特点,分别提出暗挖施工法隧道及明挖施工法隧道大跨度判别标准;针对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大跨分岔隧道结构,从结构断面型式、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论述了结构选型和设计,以达到"安全、经济、适用"的目的。本研究依托工程已基本完工,研究结论及工程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衍生出了路面反复开挖、地面塌陷、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市管网隧道多布置在现有道路下方;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如减少道路开挖面积,降低对地面交通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道路转弯及避让重点建筑设施等难题,是对现有施工技术的一种考验。本文介绍的推盾施工技术以始发工作井小,占地面积少,对地面交通影响小、可连续实现小半径曲线三维转弯、地面沉降小等优点无疑会成为未来城市地下隧道工程建设的首选工法。  相似文献   

13.
城区地下空间管线交杂,既有管线下进行隧道建设时,既要考虑施工对地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对地下管线正常营运的影响,文中对地下管线不同直径、材料、埋深度管线与隧道的接近距离、岩土参数5个因素及其4种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管线、土体及隧道衬砌结构为一体的三维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16组参数组合下地下管线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等效竖直位移,通过分析这两个指标,得到城市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对既有地下管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刘娜 《公路交通科技》2013,(11):385-387
本文结合某隧道工程施工实例,总结了多年地下隧道工程施工经验,分析了在整个施工中所采取的安全质量管理措施,提出针对城市地下隧道工程中安全、质量管理的要点,对城市地下隧道工程的实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重点功能区的高强度开发建设,越来越多地采用在市政道路下设置地下环形隧道,来增加区域道路交通资源,净化地面交通和提升区域的交通品质.结合北京市的地下环形隧道的建设,介绍并研究了城市重点功能区与地下环形隧道的设置方式和设计关键性技术问题,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城市地下道路暗挖隧道支护设计除盾构外,主要还是借鉴山岭隧道的锚喷支护,然而城市地下暗挖隧道埋深较浅、相当一部分为土质隧道,其设计施工与山岭隧道有着较大的不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尤其对土质隧道中系统锚杆的作用众说纷纭。为此,现结合工程实践从设计施工和监控等方面对城市浅埋暗挖土质隧道中锚杆的作用机理,以及作用效果进行了充分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笔者的见解,对指导以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隧道设计施工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大连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工程为例,主要介绍了大型城市地下立交的结构型式、平面分岔结构,以及隧道的整体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该隧道特有的超大断面、大断面与明挖箱涵连接,明挖箱涵与双连拱隧道等特殊结构型式在我国隧道建设中均属罕见,可为我国其他地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DLFEA-TPR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城市隧道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影响因素,可为隧道施工类似条件下对管线影响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开荣 《隧道建设》2017,37(2):123-134
总结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情况。1)铁路、公路、地铁、水工等主要领域的隧道总数和总长度快速增长。2)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烟台地下水封LPG洞库、渝黔高铁天坪隧道等相继完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引松供水隧洞、引汉济渭输水隧洞、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京张高铁八达岭地下车站、惠州地下水封油库、湛江地下水封油库、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等在如期建设中。3)特长山岭隧道建设技术、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高瓦斯隧道建设技术、岩爆隧道建设技术、大断面矩形顶管及矩形盾构设计与应用技术、隧道机械化施工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等战略规划,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最后,基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方向,指出超长隧道技术,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高水压、大断面水下隧道建设技术,高地温、高地热隧道建设技术,高地震烈度与构造活跃带的隧道建设技术,隧道运营维护管理技术,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开发等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各理事及相关单位: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将于2014年11月23—26H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次年会将围绕"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及绿色隧道工程"主题,设"杭州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隧道建设关键问题专题研讨"、"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进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