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Auto CAD的Object Arx二次开发技术,针对不同制图软件生产的地形图数据标准不统一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地形图数据标准统一的软件。首先定义一种制图数据统一的标准,该标准用于描述当前制图数据和统一后制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以Auto CAD软件为基础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利用配置完成的统一标准对当前制图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得到统一的地形图数据。实践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自动、批量完成不同制图标准的地形图数据统一。  相似文献   

2.
杜辉 《铁道勘察》2012,38(3):4-6
研究基于ARCGIS嵌入的FME Spatial ETL Tool工具,实现ARCGIS Coverage数据与AU-TOCAD数据无损交换。首先针对待转换数据与目标数据的特点进行FME语义转换定义,即定义数据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再在FME Spatial ETL Tool工具中实现FME语义转换的模块化。试运行成功后,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批处理程序,最终实现了ARCGIS Coverage数据向AUTOCAD数据的快速无损转换。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新建铁路GIS数据的主要来源,阐述了利用FME转换GIS基础空间数据实现数据无缝对接的方法,优化了Oracle和ArcSDE的性能,构建了新建铁路高精度GIS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作铁路新线建设管理、既有线养护维修的辅助决策工具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公共点的地形数据平面坐标转换软件。该软件以功能插件的形式在Auto CAD平台中运行,能够灵活的导入公共点数据,并能够根据地形数据范围自动选择公共点;提供相似变换和仿射变换两种基于公共点的坐标转换模型,显示转换精度指标和转换方程式中各个变量值;不仅能实现单个或批量地形图数据的坐标变换,还能对地形散点数据进行转换;该软件易于实现,维护、拓展方便。工程实践证明,该软件能够满足铁路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MicroStationJ和MapGis数据组织特点,阐述了MicroStationJ到MapGis数据转换的两种解决办法。重点介绍自行研发的转换方法:只转换地物要素的特征图形,其辅助描述图形经过转换对应表自动配置,尽量避免数据丢失和产生数据冗余问题。该方法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控制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理空间数据库无法直接应用于铁路工程建设,数据库格式向AutoCAD格式的转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高效获取铁路勘察设计所需地形图,采用了如下的数据转换解决方案:(1)简单地理空间数据集向AutoCAD的地图转换不涉及属性的拆分与重组,主要在小型GIS平台GlobalMapper下完成;(2)利用ArcGIS平台嵌入的空间数据转换工具(Spatial ETL),实现ArcGIS Coverage中型数据集向AutoCAD的地图转换;(3)采用FME空间数据操作引擎,实现MDB和GDB等大型、复杂数据库向AutoCAD的地图转换。由于地理空间数据集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冗余度的存在,应优先选取感兴趣的图层及属性字段,进行必要的语义重组,避免转换过程中出现数据冗余度大、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提高转换和应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铁路前期勘测设计中地理数据库数据难以准确快速地转换为CAD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的转换方法。该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使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12编程软件,采用C#语言、Com组件式编程技术、ArcGIS平台下的ArcEngine二次开发包,编写出一套由地理数据库至CAD数据的转换软件。该软件不仅能实现简单地理数据库图形信息至CAD图形的转换,而且可以对地理信息数据复杂的属性信息进行实时调整,并转换为相应的CAD注记数据。单要素的注记转换所需时间可由传统人工方式的秒级别提升至毫秒级别,在数据量较大时,效率可提升数百倍。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面模型三维地形数据是铁路选线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也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三维地形数据获取的方法、技巧及如何进行成果数据的自动检查。  相似文献   

9.
数据迁移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库管理时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通过对两种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和Sybase SQL Server)所提供的数据转换方法的综合分析,结合铁路车站实际工作经验,介绍利用Power Builder前端开发工具在同种和不同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迁移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同椭球和不同椭球的地形图坐标转换方法,并基于Autocad平台,利用Object ARX工具开发地形图坐标转换系统,应用于多个高铁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对铁路无缝线路布置图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uto CAD VBA的编程原理,利用VBA对CAD进行二次开发来绘制无缝线路布置图。首先将与绘制无缝线路布置图有关的数据汇总组织并生成成多个Excel表,然后建立CAD和Excel之间的通信,找到绘图元素坐标在CAD图中的对应关系,最后自动循环绘制无缝线路布置图,为直接在CAD图形环境下实现无缝线路布置图的绘制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重力场原理出发,推导出计算高程异常的地形改正公式(LTCHA),使顾及地形改正的GPS高程转换方法获得更好的结果.LTCHA不仅修正了现有公式中计算重力扰动位方面存在的理论缺陷,而且计算中不再需要设定参考面高程,克服了人工设定参数导致计算结果多值性的弱点.最后,通过实例对LTCHA方法进行了试验,并与现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证明,新方法不但在理论上更加完善.而且所获得的局部山区GPS高程转换的精度比现有方法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机载LiDAR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高速铁路沿线三维地形,同时结合地面激光扫描数据、无人机航测数据、野外调绘数据,对高速铁路重要设施设备进行精细三维建模,通过顾及语义信息实现模型在三维GIS平台中高效索引和集成,并与管理单位后台台账数据库进行一一对应,实现铁路路基、桥梁、隧道、道岔、接触网、防洪备料点等固定设施设备可视化管理和查询,并且在平台中集成铁路重点设施设备上的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对高速铁路灾害进行预警预报,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4.
地形实景模型的生成对于提高视景仿真的周边场景真实度具有重要影响.其关键技术包含获高程数据,建立三角化地形模型和地形贴图等.本文利用Multigen Creator作为处理平台,以上海磁悬浮铁路作为仿真对象,对建立线路周边地形模型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对比,提出优化方案,较好地提升了线路周边地形模型的精度和仿真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View实现地形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rcView在处理地形数据以及实现地形可视化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功能,并以实例描述了利用Arcview可以直观地体现地形、地貌以及地物,阐述了该软件在RGIS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叉树空间索引原理计算地形和影像金字塔,实现三维地形的快速建立和浏览,同时根据既有铁路三维线位,提出铁路中线分段投影、三维模型自动匹配等方法,可快速搭建铁路沿线三维仿真场景。  相似文献   

17.
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和使用是铁路工程建设科学决策的基础,然而,不同时期、不同方法获取的形态数据存在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不同形态数据不能有效利用。针对上述难题,本文提出将多源多时期的DLG、DEM、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放置在基于CGCS2000椭球地理坐标系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通过基于ArcGIS Engine的二次开发处理系统解决对同一区域的不同数据的坐标转换、格式转换等一系列问题,并在工程实践进行相应的精度验证。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程建设及智能化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铁建设过程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格式数据难以被二次处理或调用分析的问题,运用FME(空间操纵引擎)数据转换思想,将Shapefile格式数据作为CAD格式数据与可在地图上直观展示的商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相互转换的中间媒介,同时结合GIS领域的数据渲染及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了CAD格式数据与GIS地图的融合处理。最终,研发了一套巡查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巡检人员实时作业轨迹记录、在建项目与地铁保护区的外轮廓范围相对位置展示、最近距离测算、地铁保护区范围在实景三维城市模型中的叠加展示。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知识发现系统的输出提出了一种自动转换到主动数据库规则的结构。这一过程称为数据库模式精化。作者引入了一种新的规则分类方法来将规则分为语义完整性约束和概率规则,提出了一种转化为ECA规则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铁路运行工况三维可视化研究是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铁路地理信息系统(R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真实反映地形地貌的三维实体模型是此课题研究的基础.从实际工程背景出发,提出了地形建模的"顶点后处理法",即通过MATLAB与C/C++语言的接口,进行地形表面数据点特定处理,并与OpenGL相结合,建立三维地形模型.实例证明,此方法简单、方便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