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昆客运专线(湖南段)综合选线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昆客运专线湖南段是国家四纵四横客运专线沪昆客专的一部分,沿线所经区域环境敏感点多,地形、地质困难,岩溶、地下水系发育,选线设计方案复杂。通过对长昆客运专线湖南段选线设计中一些典型选线案例进行分析及施工运营验证,线路方案设计满足规划要求,同时防范重大工程风险、满足环保要求,做到工程经济合理。提出选线设计应符合通道内路网规划、功能定位,遵循环保选线、地质选线、规划选线、经济选线等综合选线理念,重视施工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铁路》2014,(11):103-103
沪昆高铁南昌-杭州段于11月1日0时起开始空载试运行,杭州、南昌和长沙三城迈人“同城化”时代进入倒计时阶段。沪昆高铁南昌-杭州段设计时速350km,线路总长582km,途经江西南昌、抚州、鹰潭、上饶,浙江衢州、金华、杭州等地区。全线设南昌西、进贤南、抚州东、鹰潭北、弋阳、上饶、玉山南、江山、衢州、金华、义乌、杭州东12个站。  相似文献   

4.
新建铁路与运营高速铁路衔接时,在引入既有车站且受限地段,必须控制营业线路基附加变形和确保运营安全。以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高铁接入既有车站为工程背景,阐述新建线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类型受限地段的路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目前国内尚处于探索与积累经验阶段,对其采用的综合加固处理设计及施工方案,解决了新建高铁引入既有车站受限地段施工时,对运营高铁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现场施工表明,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12月10日,沪昆高铁杭州至南昌段正式开通运营,由于南昌至长沙段已于9月16日开通运营,至此,沪昆高铁杭州至长沙段全线通车运营。从此,旅客从上海、杭州经沪昆高铁杭长段可直达南昌、长沙及广州等南方各城市,其中杭州东至长沙南运行时间由原来的8 h15 min缩短至3 h36 min。  相似文献   

6.
7.
<正>据《人民铁道》报道,2014年12月16日,沪(上海)昆(昆明)高速铁路长沙以西湖南段(长沙南至新晃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沪昆高铁上海虹桥至新晃西间全线贯通,并在长沙与京广高铁正式形成十字交叉,促  相似文献   

8.
马继涛 《铁道勘察》2011,37(1):25-29
针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路基工程的特殊性问题,详细论述了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路基设计原则,各种不同综合地质条件下采取的工程结构、处理措施。实践证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稳定可控,多年冻土路基片石气冷、碎石护坡、热管、排水、以桥代路等多年冻土路基工程成套工程技术措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新建邯黄铁路部分线路从黄骅港东部沿海盐场盐池中经过,盐池段地基为海陆交互沉积层,土层为砂黏土及黏土,局部淤泥夹层含大量有机物,呈透镜体状,具高压缩性,硬壳及硬底为砂黏土和黏土,属软土路基地层。盐池地势低洼,常年有水,盐池土亦为盐渍土。为有效控制路基工后沉降,达到稳定性要求,防止产生盐渍化路基病害,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包括:基床底层填料采用改良土,基底面以上0.5 m铺设一层不透水两布一膜土工布,路基基底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高速铁路岩溶路基段处理的成功实践,详细阐述了该段路基的处理方案和施工方法。压水试验和物探检测结果表明,注浆处理后使强度得到了提高,岩土结构得到了改变,地下水的潜蚀和渗透通道得到了堵塞,溶蚀塌陷从根本上得到消除,为岩溶软土路基的处理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长昆线CKGZTJ-2标段隧道施工,分析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制定采用地质调查、地质编录、TSP超前预报、超前地质钻探、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和地质分析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实施方案,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对地质异常准确预报达到96%,科学、安全指导隧道施工并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玉屏段,沿线地形起伏,存在多处桥隧相连段落.在桥隧相连设计过程中,隧道洞门能否容纳下桥台结构并有效缓解洞口空气动力学效应、隧道低洞口端洞口排水、桥隧电缆槽对接过渡以及隧道洞外存在挡墙结构时挡墙是否能起到作用并能保证施工安全等,均存在较大的难点.为解决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玉屏段桥隧相连的工程难题,需对桥隧相连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结论:(1)采用扩大洞门横断面+挖孔灌注桩方案,能有效解决桥隧串接时桥台结构伸入隧道及洞口空气动力学效应等难题;(2)桥隧对接时,桥台基坑可根据条件的不同分别采用台后挖孔灌注桩防护和台后放坡两种方式开挖;(3)对于桥隧对接时洞门结构外存在挡墙的情况,在挡墙下设桩基+托梁,并将挡墙设计为锚杆挡墙,可以解决桥台基坑开挖引起挡墙结构不稳的难题;(4)通过在隧道内设置过渡段,可有效地将桥梁与隧道电缆槽顺接起来;(5)隧道内低洞口端设置洞口检查井汇集洞内水体,能有效解决洞内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结合青荣城际铁路工程实际,介绍穿越断裂带地段路基概况及工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基变形分析方法等,并根据本线为有砟轨道特点,提出路基工程设计应按照保证非地震情况下路基变形满足安全运营要求,采取加宽路基、放缓边坡及柔性加筋路基结构形式、加强防排水、进行变形监测等工程措施,使断裂带区域内路基能适应断裂带变形、易修复和留有修复条件,降低风险,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4.
上海机场线一号风井及明挖区间深基坑长距离并行既有高速铁路,最大开挖深度25.5 m,基坑外边缘距高铁路基坡脚最近仅10.6 m。基于基坑变形、土体位移及既有高铁变形等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在多种防护加固措施下基坑变形规律及对既有高铁变形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超厚地连墙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有显著提升,1.5 m厚的地连墙水平变形最大值相较于1.2 m厚的地连墙最多可减小约38.2%;(2)过大的伺服钢支撑轴力会引起基坑外地表土体隆起,需合理设置;(3)超厚地连墙、隔离桩和超高压旋喷桩等防护加固措施对高铁路基可起到较好保护效果,有效保障高铁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邻近既有高铁无砟轨道路基新建或扩建建(构)筑物,路基隔离防护措施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引入既有无砟高铁并轨段路基的处置措施及设计方法近乎空白。为研究引入既有无砟高铁接轨段路基工程设计关键技术,本文结合鲁南高速铁路的建设,开展鲁南高铁引入京沪高铁曲阜东站接轨段路基的临界距离、路基填料、地基处理及施工安全等分析。研究结论:(1)路基紧邻距离大于50 m时,新建铁路路基与既有无砟路基间可不采取隔离处置措施;(2)建议采用0.6 m厚级配碎石+0.6 m厚高强加筋轻质混凝土+一般轻质混凝土作为引入无砟轨道接轨段路基结构形式;(3)微型钢管桩、CFG桩、高压旋喷桩、换填轻质混凝土在控制既有无砟高铁路基附加沉降的效果上表现基本一致;(4)隔离桩可有效抑制既有无砟高铁路基面的附加沉降,隔离桩桩长越长,附加沉降控制效果越好,隔离桩间隔方式对附加沉降影响较小;(5)隔离桩同时开挖的桩数越多,既有无砟高铁路基受扰动程度明显增大,隔离桩同时开挖的桩数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6)该研究成果可为引入无砟高铁接轨段路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严寒地区铺设无砟轨道面临极端气温低、年温差大、季节性冻害和雪害等不利条件。本文结合环境气候特点和工程特征,通过轨道结构选型研究、无砟轨道试验段铺设试验、轨道结构优化设计,提出了适应严寒地区路基地段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设计方案及关键材料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前岩溶注浆效果检测缺乏定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视电阻率平均变化率■定量评价公式,将岩溶注浆效果检测评定问题定量化;结果分析了3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电测深法岩溶注浆效果检测实例,再利用瞬态面波法和钻孔压水试验结果加以佐证;最后结合大量实测案例,给出采用视电阻率平均变化率指标和定量评价标准,并利用统计分析验证了定量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视电阻率平均变化率■时,可直接判定注浆效果为合格;当■时,注浆效果为“不明显”,需结合其他物探方法和钻孔压水试验结果进一步进行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8.
陈震 《中国铁路》2004,(9):59-61
介绍了青藏铁路第五标段的工程概况,以DK972 850~DK972 950段路堤为例介绍高原冻土路基施工的基底处理和路基填筑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西安至宝鸡高铁兴平段路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渭河二级阶地上,地层上部为湿陷性黄土及饱和黄土,下部为砂层及圆砾土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路堤最大填方高度8 m,路基工后沉降难以控制。经综合方案比选,地基采用组合桩处理。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组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通过沉降观测、动态检测及运营实践证明,组合桩地基处理措施有效控制了路基工后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使用效果良好。与传统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效果相比,组合桩具有节约投资、提高地基承载力、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可溶岩地区分布范围极广,溶蚀裂隙普遍发育,这对铁路建设中桩基础的安全危害极大。传统方法通过钻探来进行岩溶勘察,不仅工作量繁重、耗资巨大,且通常岩溶发育情况复杂、现场施工干扰极大,严重增加了岩溶勘察难度。针对诸多问题,采用地震CT与管波探测法综合勘察,结合钻孔资料,对两种方法的岩溶勘察差异情况进行研究,并以长昆线怀化南站岩溶勘察为例,详细介绍了地震CT法及管波探测法在井间岩溶勘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