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首钢生产线条件,采用C、Si、Mn合金体系开发低屈强比980 MPa级冷轧双相钢,并对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及退火过程中合金扩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双相钢屈强比可低至0.5及以下,80 mm标距延伸率达到16%。开发钢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与(34±2)%的马奥相组成。相变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加热温度为760℃或800℃,该钢种在快冷前奥氏体含量趋于一致,由此可知工业生产中双相钢的性能对退火温度波动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汽车用600 MPa级热镀锌双相高强度钢的研制开发意义和机理,总结了本钢600MPa级双相高强度板的研制开发过程,对该钢种化学成分、热轧工艺、冷轧工艺等进行了合理设计和优化,获得了预期的产品力学性能.该产品已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化学充氢、慢拉伸试验、热脱附氢检测装置(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TDS)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方法对汽车用1 000 MPa级别双相钢(DP980)的氢致延迟开裂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DP980组织结构为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同时在基体中含有大量Nb Ti析出相。随着充氢电流密度从0 m A/cm2增加到16 m A/cm2,试样内部氢含量从0.68×10-6mg/kg提高至2.10×10-6mg/kg,氢致延迟断裂敏感系数由3.1%增加至5.4%。采用扫描对断口进行分析,断口状态呈现韧窝状,不具有显著的氢脆敏感性。可以看出,DP980随氢含量增加氢脆敏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BDC-1是我国首批在正常工艺下生产出的Si-Mn系冷轧双相钢,为了掌握其性能,我们将其应用到EQ140、EQ153两种车型的3个成性差异较大的零件上,并结合各零件的成形特点,对材料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以后冷轧双相钢在国产汽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退火中淬火过程的实验室模拟,探讨了连续退火工艺(保温温度、淬火温度和过时效温度)对980MPa冷轧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淬条件下,钢中只需加少量的合金元素就可获得980MPa的马氏体钢和高屈服型的双相钢,大大降低超高强度钢板的冷轧轧制抗力;若要获得很低屈强比的低屈服型双相钢,采用高速喷气冷却的方式较好,此时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要高于水淬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热轧带状组织对热镀锌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热轧制度、热模拟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带状组织对热镀锌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热轧带状组织对双相钢断口形貌、金相组织和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带状组织使冷轧断口韧窝呈带状分布,冷轧双相钢组织中马氏体亦呈带状分布,钢的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8.
通过金相试验、单向拉伸试验、成型极限试验、圆筒件拉深试验,对600MPa强度级别的DP钢和TRIP钢的基本力学性能、冲压成型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焊接性能和碰撞吸能特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与DP钢相比,TRIP钢具有更好的塑性以及高强度、高加工硬化能力、较好的深拉延成型性和吸能特性,而DP钢具有相对较好的焊接性能.但与常规低碳钢板不同的是,TRIP钢圆筒件最大减薄出现在法兰圆角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两种780 MPa级热镀锌双相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单向拉伸及应变控制的循环载荷,对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疲劳寿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C成分的DP780具有更高的延伸率和n值,其组织中除了铁素体和马氏体之外还含有5%左右的残余奥氏体;对比两种材料的疲劳寿命曲线,发现高C成分DP780的疲劳寿命要高于低C成分D...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氮含量对热镀锌双相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用定拉伸试验方法模拟了平整伸长率对热镀锌双相钢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中氮含量为0.0055%时,在拉伸时引起屈服延伸;随平整伸长率增加,热镀锌双相钢屈强比增加,当平整伸长率大于1.0%时,钢的屈强比超过标准0.61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用双相钢板的开发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汽车用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特性、生产工艺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双相钢开发与生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西部地区常用的3种聚合物改性沥青(胶粉改性沥青、SBS 改性沥青及复合胶粉改性沥青),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比观察了废胶粉和 SBS 改性剂、普通沥青及3种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形貌,发现两种改性剂均具有网状结构,3种改性沥青中橡胶粉及 SBS 改性剂都与沥青融合性良好;利用针入度粘度指数 P VN和粘温指数 VTS对3种改性沥青的感温性进行了评价,发现胶粉改性沥青具有最小的温度敏感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通过研究复数剪切模量 G*及相位角δ随温度及频率变化的规律并利用改进的车辙因子对3种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得出胶粉改性沥青具有最好的高温稳定性,其次为复合胶粉改性沥青,并且从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了3种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与高温变形性能存在此种规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9个试件的剥离破坏试验,对高强不锈钢绞线网一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层与混凝土界面剥离破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试验研究表明,加固层长度小于有效锚固长度,则剥离承载力随着加固层长度的增加而提高;加固层长度大于有效锚固长度,则继续增加加固层长度将不能继续提高剥离承载力,但可以改善破坏过程的延性。此外,加固龄期、加固构件表面粗糙度、混凝土和聚合物砂浆强度也是影响剥离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加固层剥离强度计算公式,可用于相关工程方面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亮  刘国东  蹇依 《公路》2007,(12):119-123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其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沿公路呈线形分布,在时间上与主体工程具有高度同一性。在对213国道郎川段(郎木寺至川主寺)所处的高寒地区进行的脆弱环境条件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期搞好高寒湿地区域公路水土保持工作,从而有效地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有限元逆算法的改进,提出了极限约束法.它在计算时只考虑单元边界节点的两种极限约束状态,通过极限约束评判法则来快速、有效地预测板料的成形性;再通过对边界节点约束力的优化计算,可以得到最佳成形结果.文中还对汽车保险杠采用新研发的高强度钢板的成形性进行模拟试验,作为极限约束法的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U肋与桥面板连接区域、U肋与横隔板交叉部位、U肋等细节,通过实桥静力试验,结合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局部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钢桥面板各关键构造细节的应力影响线都比较短,纵向应力主要受两个横隔板间距的影响,横向应力受与其相邻的两个U肋间距内荷载的影响;当车辆通过时,测点会出现多个应力循环;在U肋-横隔板连接焊缝附近,U肋腹板上的应力水平较高;横隔板弧形切口自由边缘两侧应力性质相反,一侧受压、一侧受拉,应力幅值较大,存在疲劳开裂隐患;因此设计中应该对构造细节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并注意焊接区域的细部设计与制造,避免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18.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桥梁动静态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新方法(P-SWR技术)加固工艺的可行性及加固效果的有效性,对某一高速公路上已有较严重损伤混凝土板梁进行了加固与系统测试。给出了P-SWR加固桥梁时钢丝绳数量和张拉控制应力确定,钢丝绳和锚具布置等设计方案以及详细的施工工艺。系统测试了P-SWR加固前后桥梁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包括:施工过程中钢丝绳应变、钢丝绳张拉后所加固梁的跨中反拱值,加固前后正常通车时随机汽车动态荷载作用下和部分封闭交通时恒定静载作用下梁的跨中挠度、跨中截面处纵筋应变、跨中截面处板底混凝土应变以及钢丝绳的应变增量等。结果表明,P-SWR加固效果明显,加固后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和正常使用承载力达到规范要求,P-SWR加固技术是一种主动高效式的加固方法,与现有其他加固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值得在桥梁等结构加固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