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论证了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减速带的减速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的研发设计指出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长下坡路段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是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被动降速功能的新型安全设施.介绍了一种以"橡胶空腔减速垄"为核心构件的减速带形式,描述了其研发和试验的过程,以及在蒙新高速公路的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规范现有路面减速带的设计,对减速带进行了类别划分,并采用实车试验的手段,研究了车辆通过不同类型减速带时,减速带对车辆振动、噪音警示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噪音增量值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运行速度与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噪音增量值均呈线性关系;减速带的高度是影响振动警示作用的关键因素;A类减速带适用于低速路段,B类减速带适用于高速路段。  相似文献   

4.
为弥补交通标志标线对机动车驾驶员减速效果的不足,在对交通平静化的减速措施——减速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无破损减速带,分析减速带控制驾驶员行驶车速心理,提出了减速带设计流程,确保车辆以低速通过减速带设置区域并保障车辆通过的安全性。最后在南方某城市几条道路路段和交叉口进行减速带试点工程,进行尺寸设计以改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5.
运用行车动力学理论,考虑车辆在长大纵坡下坡路段加速性能,以车速不超过道路设计车速为前提,进行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的研究,得出了在不同设计车速、不同纵坡坡度下振动减速带的设置间距.分析显示,车速越高,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与纵坡的关系越明显,减速带可以有效降低车速.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汽车通过连续减速带时所产生振动,采用二自由度非线性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混沌动力学行为,从而实现对系统混沌进行抑制.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上特殊路段连续减速带的参数和设置方式,建立其静态激励模型和得出动态激励相关函数,以数值仿真研究了非线性汽车模型在此激励下的混沌振动,获得导致系统发生混沌振动的频率条件,及车速、减速...  相似文献   

7.
基于汽车动力学的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汽车动力学,考虑车辆在长大纵坡下坡路段加速性能,假设减速带减速效果已知,以车速不超过道路设计车速为前提,进行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的研究,得出了在不同的设计车速、不同纵坡坡度下,振动减速带的设置间距.分析显示,车速越高,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与纵坡的关系越明显.并以武汉长江隧道为例,比较了普通路面、防滑路面及设置减速带后汽车行驶速度曲线,结果表明,减速带可以有效地降低车速.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佛山市威特专用微波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运特微波能路面养护车在束沪高速公路河北段上进行了高速公路维修试验,这是该微波能路面养护车第一次在高速公路上进行的现场维修施工。河北省京沪高速公路管理处、威特专用微波设备有限公司以及长安大学通力台作.对该路段的不同病害进行了试验,以验证利用微波能的设备对路面养护的效果以及威特产品在实际施工中的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区道路中减速带布设对车辆运行的影响,选择在重庆市主城区江南立交开展减速带布设区域的实车试验,采集了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以此分析试验路段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①速度分布带宽在减速带两侧各40 m左右达到极小值,在减速带位置速度带宽出现反弹,表明在减速带布设位置车辆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追尾风险;②减速带对驾驶员的速度选择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且2个减速带相隔越近对速度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越强,减速效果更好;③通过减速带之前的初速度越大,所需的减速长度越长,应越早采取减速措施;85th百分位减速长度值和加速长度值分别为225,212 m;④车辆通过减速带时的加速度、减速度与制动初速度、加速前初速度的大小密切相关;道路环境越复杂,车辆通过减速带时减速度与加速度曲线的差异性越显著;⑤减速带对车辆的速度折减率上限可达0.9,下限随初始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效率,设计了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该系统分别采用视频和感应线圈实现对过街行人和路段车辆的自动检测,并据此设计行人过街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辅以“减速带式”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通道灯和智能人行道护栏3种过街辅助设施,实现时空上的人车分离.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信号设施是关系到公路运营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重大事故分析和调查研究,阐述了长大下坡路段紧急避险车道、慢行车辆专用车道信号设施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平、纵线形指标组合及相邻分路段线形指标是否一致,对行车驾驶员视觉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本文应用雅泸高速公路一段12 km长连续下坡路段,将其制作成驾驶模拟舱里的试验路段,采集驾驶模拟舱里做行车试验驾驶员的视觉指标数据,通过分析,建立线形指标与视觉特性之间关系模型,最终获得了不同的平曲线半径对驾驶员视觉构成不同的压力,不同的分路段线形指标对驾驶员视觉也产生不同的压力,这些成果可用于评价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线形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路面减速带是一种目前广泛使用的道路强制控速措施,对降低车辆行驶车速及提醒驾驶员有着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运用Adams/car对货车通过高速公路减速带平顺性仿真的研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建立适用于路面的减速带,不仅可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而且还能降低实际建造路面减速带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为为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线型指标低,存在20km长的连续上下坡和纵坡3%的陡坡以及超高5%的路段,给路面设计增加了难度,本文介绍了该项目一般路基段、连续长上下坡路段、陡坡路段、桥面铺装以及隧道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希望为山区高速公路路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在高温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引起的,山区长上坡路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是在交通荷载长时间作用、高温和重载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贵州地区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形成机理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载交通、坡度、低速行驶是导致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需要从车道设计、沥青混合料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等方面进行单独设计,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规律,以西安绕城高速为依托工程进行现场试验,采用MOVES进行碳排放模拟,并利用试验核算的碳排放数据评估模拟结果。基于MOVES模型得到我国高速公路不同纵坡情况下的碳排量数据库文件,建立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载重汽车的碳排放模型,并对碳排放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量以初速度、坡度、坡长为自变量作多元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变化;高速公路上坡路段是机动车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路段,累计碳排量对坡度i_(上坡_∈[3%,6%]的敏感性居第一位次,对坡长l_(上坡)的敏感性居第二位次,反映出路线设计过程应尽量采用较小纵坡,避免长大纵坡的设计方案;在高速公路下坡路段,累计碳排放对坡度i_(下坡)∈[-3%,-6%]的变化最敏感,坡长次之。  相似文献   

17.
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为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线型指标低,存在20km长的连续上下坡和纵坡〉3%的陡坡,以及超高〉5%的路段,给路面设计增加了难度,本文介绍了该项目一般路基段、连续长上下坡路段、陡坡路段、桥面铺装以及隧道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希望能为山区高速公路路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区高速公路设置避险车道能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依托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粤境连州三水至怀集怀城长大下坡路段的避险车道设计实例,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对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避险车道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0,(1)
为了解决汽车通过减速带时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感、轮胎磨损、汽车悬架损伤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活塞式智能可调节液体减速带。本减速带采用结构钢作为材料,承载能力强,环境影响较小,使用寿命长。减速带下方设置装有剪切增稠液的活塞缸,当车辆以高速或低速通过减速带时会使剪切增稠液呈现出固态或液态,从而迫使机动车在通过减速带时降低车速,达到减速的目的。本减速带还具有超高速智能防护功能,当车速过高时,本减速带也会降下,防止过大冲击对乘员造成伤害。借助MATLAB仿真软件,分别探讨了圆弧形和梯形减速带在相同高度和宽度的振动分析,得出在不同车速下机动车通过减速带时的纵向加速度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相同速度下,圆弧减速带和新型梯形减速带对车带来的影响较小,可以直接代替传统减速带。本文设计的活塞式智能可调减速带既克服了圆弧减速带高度不可调整的弊端,又克服了梯形减速带高速通过时受影响较大的弊端,可为未来先进智能减速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山西省已运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原因调查、分析,总结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和成因,对高速公路常见安全隐患路段编制了针对路段特征的综合设计和交通组织方案,为今后新建和改扩建高速公路安全设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