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列车垃圾处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日本秋田列车垃圾处理情况,尤其垃圾处理系统的流程、处理装置的情况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青藏铁路格拉段能源状况、高原缺氧、多年冻土及环保要求等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提出适合当地的经济合理的采暖方式.同时根据存在的高原问题,指出了试验工程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原地区气候复杂,具有气压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特征,对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的适应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从环境试验技术角度,探索提升高原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适应性能的解决方案。根据高原铁路实际运行环境要求,综合考虑设备成本,建议对应用在3 000 m以上高原环境的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分级开展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结合对国内外相关标准文件的分析,划分高原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所处的高原环境条件;提出对高原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应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开展低温试验、低气压试验、温度变化试验、太阳辐射试验等试验项目建议,为完善和规范高原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的环境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推进高原铁路信号电气电子设备质量监督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原铁路存在长大坡道、外部电源容量较小等问题,加之常规高速铁路固有的负序和过分相问题,使得高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面临较大困难。牵引变电所全线贯通供电是解决高原铁路供电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针对现行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和贯通供电系统的不足,提出一种采用组合式变换器的贯通同相供电系统方案。介绍贯通供电系统和功率平衡原理,采用瞬时功率理论设计直接功率控制器,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以3个变电所构成的贯通系统为例,搭建负序治理的相关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和控制策略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拉林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高海拔电气化铁路,也是西藏境内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线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m以上.拉林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攻克了高原地带绝缘距离减小,昼夜温差大,穿越地震断裂带、风沙地带、高寒地带、高原施工等诸多难题.在考核验证铁路供电方式可靠性、稳定性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为后期的高原电气化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青藏客车在格拉段是不能长时间断电的,为防止行车中意外事件发生,应利用牵引机车应急供电的方式解决。对青藏客车在高原的紧急救援工作,一定要采用适应高原特殊环境下工作的轻型自动化设备。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31日,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藏铁路运营期防治高原病及健康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铁道部验收。课题组通过对高原铁路站车环境富氧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高原旅客列车富氧技术条件参数、弥漫性供氧最小供氧量计算公式、高原列车阶梯性供氧基本标准及舒适性标准和二氧化碳容许浓度标准,确立了站区供氧配置方式,建立了高原站区富氧环境技术模型,研发出工作生活区供氧富氧系统,并在那曲站区建设了富氧技术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青藏线格拉段的特殊性,提出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并对随乘方式、随乘制机车乘务员定员、随乘制机车与宿营车整备作业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在技术、经济上对随乘制和轮乘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能够适应于青藏铁路特长交路及高原、冻土特点的乘务制度,尽量减少高原作业停留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与处理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近年产量与构成特点;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出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政策;提出“绿色申奥”的口号的首都北京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目标与实施现状,并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铁路列车运行的特点,对站车垃圾产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介绍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结合铁路站车垃圾的特点,分析并选择适合铁路站车垃圾的处理方式;提出了分别针对乘客、列车、垃圾收集器具等方面的治理对策,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铁路客、货运运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CTCS-2/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难以满足高速列车在西部高原山区恶劣、复杂环境的运用需求.系统分析西部高原山区高速铁路对列控系统的特殊需求,研究总结其主要技术目标,在新型列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西部高原山区高速铁路的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该方案既能满足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分析铁路工务工程列车的使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25B型高原工务淋浴车改造设计方案,可实现在高原环境下循环淋浴、厕所污染物零排放、健身、生活于一体等功能。该车使用方便,能够满足工务沿线工作者日常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高原冻土的不稳定性使进行冻土区路基变形监测分析极其重要,但受限于高原严酷自然环境条件,当前利用地面现场测量来分析多年冻土路基变形的方法,开展工作极为困难。卫星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无需地面现场测量作业,能够获得大范围地表覆盖区域连续点、线、面沉降信息的一种全新地表变形监测分析方法。针对特殊困难环境下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问题,讨论利用卫星D-InSAR"空间遥测"多年冻土区路基表面沉降变形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用研究价值及意义。研究结论:在青藏高原这种特殊困难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采用卫星D-InSAR进行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分析,对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监测效率、减少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极其困难的地面人工测量工作量,能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对于高原冻土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长期监测系统建设有重要工程现实意义;利用D-InSAR获得的独特路基地表变形信息,可实现从大范围连续点、线、面3种角度,分析高原冻土路基变形的时空特征和规律,有望从空间全局的分析角度获得冻土路基变形新发现或新知识,从而为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也为更深入地研究冻土工程变形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为提升高原环境下弹性支承块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本文通过干燥收缩试验和中心约束块模拟试验研究内养护剂、聚乙烯纤维、矿物掺合料对高原环境下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并从变形抑制的角度分析它们的抗裂机理。研究结论:(1)在高原环境下,掺粉煤灰混凝土试件和掺矿粉混凝土试件分别在3 h和5 d出现裂纹,且裂缝宽度与长度随龄期增加而增加;(2)掺内养护剂和掺聚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在28 d均未出现裂纹,内养护剂和聚乙烯纤维可明显改善高原环境下混凝土的抗裂性;(3)掺内养护剂和掺聚乙烯纤维的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变形较小甚至出现微膨胀,并且后期收缩也较小;(4)结合自由收缩与约束开裂的试验结果,建议在高原环境下宜控制混凝土7 d自由收缩≤100με、28 d自由收缩≤400με,以防止道床混凝土开裂;(5)本研究结论可为高原环境混凝土收缩开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500m以上的多年冻土区,是目前世界上在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一特殊气候及围岩条件下修建的最高海拔的隧道工程。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下,隧道施工中保护冻土以及隧道的支护是本工程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对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的实践研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为保持洞内气温而采用两种送风方式:加温预热通风系统和普通通风系统,以及昆仑山隧道采用的背负式供氧技术、风火山隧道采用的洞内弥漫式施工供氧技术的方案,并且介绍了湿喷混凝土支护和模筑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水隔热层施工的关键施工工艺,给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技术指标。对同类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加压氧舱对高原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高原肺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压氧舱组,每组124例。常规组采用吸氧、利尿、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加压氧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加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加压氧舱组疗效、住院天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加压氧舱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风火山隧道的的工程特点,设计了高原严寒环境下施工通风与洞内温度控制体系.研制的通风/空调一体化机组效率高、性能可靠,在洞外气温达~30℃的条件下,保持了洞内及工作面温度在-5~3℃之间.为高寒地区冬季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保明 《铁道建筑技术》2013,(8):106-108,124
特长隧道施工中,掘进到一定长度后,原低压进洞供电方式已不能满足施工用电要求,通过对比分析,采取高压进洞的方式、二级变压或者低压补偿的方式才能满足施工用电不足的问题。结合盆因拉隧道洞内供电实践,介绍低压进洞补偿的技术,对类似高原特长隧道洞内供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通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海省新建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海拔3 900 m,具有高原、高寒、缺氧和环境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根据工期要求,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详细介绍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施工通风设计标准、设计原则、风量风压计算、风机风管选配、通风防漏降阻措施、辅助通风降尘措施以及生氧补氧方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本文利用无缝道岔稳定性公式和有限元方法对高原大日温差某车站无缝道岔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在年温差70℃左右、日温差40℃左右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可能性,并对该车站及两端区间轨道进行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采用胶冻结接头的方式消灭道岔和缓冲区有缝钢轨接头,在西藏地区第一次铺设桥上无缝道岔,一站两区间实现了跨区间无缝线路。通过一年时间在线监测和安全运营,积累了大量高原大日温差跨区间无缝线路可靠数据和运营经验。研究结论:(1)验证了在年温差70℃左右、日温差40℃左右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是可行的;(2)胶冻结接头作为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连接方式是可行的,可为既有非无缝线路无缝化提供又一个技术方向;(3)在大日差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跨区间无缝线路养护关键是无缝道岔,一定要注意道岔的轨道几何形位状态和尖轨、心轨的位移,出现不良状态时及时加强养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