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将车路协同技术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与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紧密结合,促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与进步,针对车路协同技术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对车路协同技术架构进行阐述,提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背景和建设原则,对车路协同技术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实现交通标志数字化、道路危险预警、事故路段警示、车辆故障预警和匝道汇入预警、气候环境监测,最后总结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应用的实现场景,如ETC的高速公路服务应用、高速公路特殊路段路况提示、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等,以期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智慧高速的设计案例为依托,首先对国内外智慧高速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认为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运载工具,信息化和功能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协同的管理与服务将是未来高速公路三大发展趋势。通过对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需求针对性地精准分析,构建面向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创新型应用服务。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建设"三网合一"智慧高速基础设施和智慧云控平台构成、数据流为驱动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智慧高速公路。基于案例分析的智慧高速规划设计全过程,对于国内智慧高速的整体设计和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探索开辟全新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智慧高速公路行业现状及车路协同建设趋势为切入点,研究车路协同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关键工程与相应的技术应用系统,为智能网联车辆乃至传统车辆在智慧高速公路中的数据交互与创新服务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高速公路的智慧化建设,在明确智慧高速公路来源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全球智慧高速公路的发展形势及全球智慧高速公路发展趋势,提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策略:着眼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智慧高速公路整体规划;强化技术支持,在“智能公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改善行业生态环境,提高智能公路应用水平;支持协同共建,高标准定制智慧高速公路标准;推进集约建设,探索全新建设运营模式,以期相关策略能够推动我国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是数字交通发展的底座和基石,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2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开展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推进智慧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科学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内涵,系统谋划其建设重点和路径,使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可以稳定、持续发展,进而支撑数字交通、数字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正>大量应用视频监控、流量监测、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技术,积极探索车路协同、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电子地图等新技术应用,近年来,国内一批智慧化公路项目在感知预警能力、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安全保障及出行服务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效。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切实提升中国高速公路的智慧发展水平?12月26日至27日,2023中国高速公路绿色智慧发展大会在雄安召开,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与企业管理者,共同探讨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高速公路管理运营维护的效率,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促进我国高速公路体系的快速发展,从当前高速公路智慧运维系统的功能入手,体现高速公路智慧运维系统的实际作用,并且分析当前高速公路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高速公路智慧运维系统的实际应用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高速公路智慧运维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交通便捷性需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智慧化管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旨在对高速公路智慧化管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智慧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为提升高速公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山风 《西部交通科技》2023,(5):167-168+171
文章以BIM技术为核心,对高速公路进行协同设计。通过三维建模、GIS等技术,打破信息孤岛,使工程信息在采集、加工、存储和交流等环节中有效流动,从而建立起信息的创造、传递、评估和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研究可以有效实现智慧设计、建造和管养,提高高速公路项目的协调和规划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创新、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逐年加快,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公路客运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客运车辆的档次、数量、运行速度等大大提高。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高速公路客运的出现和发展,凭借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几种旅客运输方式中处于重要地位,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客运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新时期高速公路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进一步提升传统公路监控模式,建立智慧监控系统,更全面地感知高速公路运维过程,综合管理、养护高速公路,使其处于稳定高效运行状态。因此,结合高速公路智慧监控系统建设目标,分析高速公路智慧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功能模块、关键技术,从而推进高速公路智慧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在节约高速公路监控成本的基础上,保障高速公路运维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枢纽信息化系统是支撑枢纽高效协同运行和便捷信息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简单集成、互联互通、协同运行和智慧运行四个阶段。当前,为解决信息融合效率低、业务协同效果差问题,枢纽信息化系统亟需在非常态下客流预测与安全预警、接驳交通高效协同与柔性调度、一体化换乘导航与信息服务和综合运行状态评价等方向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升我国智慧交通发展水平,针对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重点在无人驾驶技术、交通的智慧管控、车路协同系统的建设、无障碍收费功能等项目领域,注重5G技术与传统交通行业之间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5G技术的优势作用,为我国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车路协同作为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正成为当前各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从国外ITS系统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尽管各国对车路协同称谓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道路和车辆为基础、以传感技术、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为核心、以出行安全和行车效率为目的,并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及其与车载终端一体化系统的协调合作作为研发方向和突破重点,车路、车车协同系统已经成为现阶段各国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王建新 《综合运输》2000,(10):26-29
<正>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逐年加快,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公路客运与“铁老大”争夺中、短途客流创造了外部条件。浙江省自1996年初,随着沪杭甬高速公路的逐段贯通,上海、杭州、宁波三市及沿线各城市间,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高速公路客运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客运车辆档次、数量、运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站城融合”理念的提出,高铁枢纽建设逐步形成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反哺铁路建设的双赢局面。在枢纽智慧化建设的推动下,本文以南京北站为例,分析了站城融合背景下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经济区各空间圈层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需求,从进行高效智慧交通引导的角度出发,对其经济区内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了框架和功能设计,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模型解析层和功能应用层的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六大功能子系统的亮点,以提升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经济区的智能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协同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铁路、公路的互联网售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全国联网,城市交通一卡通的跨地区使用,快递业的高速发展,网约车的规范管理、共享单车的兴起等,内畅外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给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支撑,各种运输方式正加快从竞争、独立发展转向融合、协同发展。快马再加一鞭。近日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那么,交通运输领域  相似文献   

19.
智慧化建设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机电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此,在分析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智慧化建设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应用优势与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经营不仅关系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关系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并且关系高速公路发展的方向和政府发展高速公路目标的实现。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高速公路的特性出发,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我国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度,是推动高速公路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