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虚拟轨道自导型运输系统列车新架构——悬浮跨接走行虚拟轨道列车.介绍了悬浮跨接走行模式的架构型式及关键部件的结构.通过车辆运动学分析,以及导向力和运动自由度匹配性分析,讨论了列车结构的循迹充分性;利用解耦控制理论分析了列车的运动解耦性.采用悬浮跨接走行模式的虚拟轨道列车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全轮转向控制实现车体各个横...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寒动车组冬季运行走行部容易产生冰雪附着的问题,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了多种可加装于动车组走行部附近的扰流结构,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原车和加装不同扰流结构之后的走行部气动流场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加装优化后的防雪扰流装置可有效改善转向架区域的流场,扰流板的防冰雪效果与其形状和高度密切相关,改进方案最优参数下遮蔽效果良好,转向架部位进雪量减少,转向架空气阻力系数降至原车的52%。  相似文献   

3.
SLM公司始终满足了众多专业领域广大用户各种不同的供货要求。SLM公司研制的转向架结构方案品种繁多,包括大功率机车转向架,动车走行机构,齿轨机车转向架以及蒸气机走走行部等。文中阐述了在粘着范围内的转向架所采用的方案(径向调节、移动支架、扭转刚度小的转向架构架,无框架的走行机构等)和它为用户所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EMS型磁浮列车模块的运动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EMS型低速磁浮列车通常采用模块化的转向架结构,模块是集悬浮、导向和牵引功能于一身的基本功能单元.模块内部的2个悬浮端通过刚体连接,导致两端的运动状态互相耦合.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这种耦合作为系统的外部干扰,通过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加以抑制.本文从机械运动的角度,研究了EMS型低速磁浮列车模块的耦合问题,提出通过解耦算法实现2个悬浮端之间的运动解耦.首先在对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块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模块运动耦合的本质,然后提出了通过反馈线性化方法实现模块运动电气解耦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模块的运动耦合对悬浮系统动态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提出的解耦方案可有效地解决耦合问题,简化悬浮控制器的设计,提高悬浮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一种非径向调整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车轮走行部的发展源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 改善走行部的导向性能,要求开发有别于传统轮对式转向架的新型走行部及车辆;二是低地板车辆的发展要求,让出车轴位置针板高度。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形式多样。重点分析了一种非径向调整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并指出了这种走行部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独立车轮走行部的发展源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为了改善走行部的导向性能,要求开发完全有别于传统轮对转向架走行部的新型走行部及车辆;一是低地板车辆的发展要求取消车轴,让出位置降低地板高度。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五花八门,不过仍有一定的分类规律,本文针对一种具体的城市有轨电车,介绍其结构特点,探讨独立车轮走行部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7.
高跨立体有轨电车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车辆,它运行在小汽车之上、高架桥和立交之下的道路空间,车体下部可让小汽车通行.给出了高跨立体有轨电车的一种实现方案:走行部采用独立车轮轮座结构,车体支撑在4个向内倾斜的走行部之上,车体的重心远低于空气弹簧的支撑面高度,形成被动摆结构;在走行部和车体之间设置横向拉杆以增加了结构的抗侧倾性能.建立了高跨立体有轨电车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立体有轨电车的曲线通过性能和运行平稳性.仿真结果表明:高跨立体有轨电车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其结构设计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8.
针对胶轮路轨APM车辆横向平稳性较差问题,文章对现有APM车辆走行部结构进行分析,并以APM300型车辆走行部为例提出了一种单空气弹簧走行部的优化方案,即在转向驱动桥的轴桥中部设置一个大柔度的空气弹簧,由单空气弹簧提供悬挂系统的垂向和横向弹性。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明显改善APM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并使车辆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9.
快速轨道车主要应用于高速铁路维护期间的材料、人员运输,也可作为各种铁路施工和检测的设备装载平台.走行齿轮箱轮对为该车关键部件之一.介绍了160 km/h快速轨道车走行齿轮箱的技术参数及其关键技术,并阐述了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试验情况等.齿轮箱试验表明,设计的走行齿轮箱运行平稳、密封可靠、散热性能良好,到达了设计要求,能满足160 km/h快速轨道车的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0.
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是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在国内应用案例较少,特别是新型APM300轨道交通国内尚无运行线路,该试验线为国内首条APM300自动旅客捷运系统。总结新型APM300轨道交通的轨道系统构成,介绍新型APM300车辆所采用的三轨供电系统,对供电轨、接地轨的设计、安装方式进行系统阐述。介绍车辆导向轨导梁及导梁支撑结构的设计及供电轨、接地轨安装对导梁的具体要求。分析APM轨道系统常用的走行面形式及适用范围,并介绍试验线走行面设计及供电电缆上轨点处导梁结构的特殊设计及走行面电缆槽的预留设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低速磁浮列车五悬浮架为例,以提高列车曲线通过时迫导向机构适应性、减小迫导向机构受力及空气弹簧水平偏移量为目的,研究列车静止悬浮或低速运行(小于5 km/h)时,悬浮电磁铁处于F轨最佳契合位置、空气弹簧水平偏移量最小所确定的理想平衡状态,滑台横向位移随曲线半径变化关系,得出通过不同曲线时滑台水平偏移量、迫导向机构结构尺寸及转臂转角的一般计算公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计算分析,优化得出相对合理的迫导向机构结构尺寸以提高悬浮架曲线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非线性稳定性、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大,优化一系悬挂刚度可以提高车辆的运行稳定性。通过根轨迹法对某转向架的一系纵向、横向刚度进行了优化,并以最优一系刚度方案对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以及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力学评价。车辆采用优化后的一系刚度参数后,具有良好的舒适度,运行高速度与曲线通过性能也满足实际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电磁型磁悬浮列车侧向力特性和弯道段运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应用于八达岭旅游示范线的CMS—3型磁悬浮列车及其中试试验线为研究对象,对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的侧向动态特性和侧向的静态导向力大小进行了测试;对磁悬浮列车在3种平面缓和曲线上运行时的垂向悬浮气隙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不同的悬浮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本系统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城市磁浮快捷交通工程化,提高功率因数和效率,降低建造成本,文章对美国磁动力公司提出的M3中低速直线同步驱动永磁悬浮与导向的单悬浮架车辆系统的走行机构方案的曲线通过能力进行分析,特别对两侧悬浮电磁铁在通过曲线引起的间距缩短问题和在小曲线上的悬浮力分量用于导向的能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结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俄罗斯铁路客车悬挂装置的发展,提出新型主动悬挂系统.采用该系统可使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至少减小15%~20%,明显改善运行品质.  相似文献   

16.
在SS_(7D)型机车运营过程中,其牵引电机悬挂系统发生过悬挂臂断裂及构架端梁裂纹等质量问题,现分析牵引电机原悬挂系统的结构及其质量问题的原因,详细介绍了该悬挂系统的改进设计及其安全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二系横向减振器采用半主动悬挂控制的无摇枕转向架的设计过程及台架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转向架设计合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车辆的横向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横向地震荷载对列车—悬索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以几江公铁两用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将轨道不平顺作为系统的自激激励源,地震作为外部激励,根据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及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地震激励下的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方程和分析模型,对在横向地震波激励下列车通过悬索桥进行了全过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横向地震激励对悬索桥上的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胶轮+导轨式有轨电车动力走行部的导向机理、脱轨机理,介绍电车3种类型的动力走行部导向机构。为研究导轨电车的轮轨关系,对其动力走行部的脱轨机理展开试验研究,设计动力走行部滚振试验台。试验台可以模拟电车空载和满载条件,以及直线、曲线通过工况。通过测量导向轮的横向力、垂向力和垂向位移3个参数,研究分析导轨电车导向、脱轨机理,并建立相关评价标准。试验台为导向机构的优化及电车运行安全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指出现有的天棚阻尼半主动悬挂控制策略应用于铁道机车车辆领域中,在有效改善车体平稳性的同时,转向架和轮对的动力学性能变差。针对此现状,本文建立了铁道机车车辆1/4车体、二自由度的横向半主动悬挂模型,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原理,综合考虑其性能指标,对车辆悬挂系统的半主动控制策略进行了改进研究,同时对改进后的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的半主动悬挂控制策略,在提高车辆平稳性的同时,转向架构架和轮对的动力学性能基本上保持不变,从而改善了整车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