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汽油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ASTM试验标准的汽油机进气门沉积物(IVD)发动机试验台架运行试验情况的分析,阐述了电喷发动机进气门沉积物随汽油中烯烃含量的上升而增加、汽油清净剂对电喷发动机进气门沉积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汽油中烯烃含量的上升而减弱、汽油清净剂的热稳定性对沉积物的生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两个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汽油清净性使用效果的试验方法中的汽油清净剂对汽油机进气门和燃烧室沉积物生成倾向影响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即“Ford 2.3L法”和“M111法”,介绍了对评价汽油清净剂使用效果试验用基础汽油的不同观点和最终意见,指出了汽油清净剂的质量和加剂量等影响车用无铅汽油清洁性指标限制的几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世界汽车》2009,(10):126-127
Q:最近我去加油站加油,经常碰到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向我推销清净剂.请问汽油中不是已经含有清净剂了吗?汽油清净剂的作用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电喷车”燃油系的用油与保养 “电喷车”应使用93号以上“清洁”汽油,所谓“清洁”汽油是指在汽油中加了足量的合格的清净剂。 在汽油中加入清净剂会增加燃油成本。由于目前我国对清净  相似文献   

5.
醇类汽油清净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清净性的角度出发,用实验室模拟手段以及Ford 2.3 L标准发动机台架对乙醇汽油以及低碳醇汽油进行了研究。在汽油中加入乙醇后,进气阀以及燃烧室沉积物均减少,但应加大汽油清净剂的剂量,并且应针对醇类汽油开发性能更为优异的专用汽油清净剂。  相似文献   

6.
用试验室模拟评定方法对合成的汽油清净剂进行了评定,并和国外清净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此清净剂对喷嘴及进气阀皆有良好的清净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方法与M111台架试验方法的相关性、重复性以及对汽油清净剂清净性的区分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对汽油清净剂清净性区分性强;不仅能够检测进气阀沉积物生成量,而且能够提供沉积物形貌图,有助于研究汽油清净剂作用机理及其清净性能差异原因,为筛选清净剂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油漆师博     
清洁汽油的添加剂——汽油清净剂 随着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汽车尾气污染已日益成为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全世界共同响应、正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而我国车用汽油主要是采用催化裂化装置生产,故汽油组份中烯烃含量高。这种汽油在发动机内部的燃烧过程中,因其中  相似文献   

9.
汽油清净剂     
“汽油清净剂”或“汽油清洁剂”又称“汽车多效复合添加剂”,它是构成高清洁汽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高效的汽油清净剂应有如下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立成 《汽车与配件》2003,(38):41-41
"电喷车"应使用93号以上"清洁"汽油,所谓"清洁"汽油是指在汽油中加了足量的合格的清净剂.  相似文献   

11.
汽油清净剂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M111发动机台架上,采用GB/T 19230.6—2003中所规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油品对发动机进气阀和燃烧室等部位沉积物的影响,同时用五气分析仪随车检测发动机NOx,CO和HC的排放浓度。结果显示:燃用加清净剂的汽油在减少进气阀积碳的同时增加了燃烧室的积碳;燃用加清净剂的汽油增加了发动机NOx的排放量,对CO排放影响不明显,若燃烧室积碳严重,会加剧HC的排放;因为试验运行时间较短,不同加剂汽油对发动机常规排放物的影响不明显,需进一步进行8×104km~16×104km的行车试验。  相似文献   

12.
汽油清净剂性能评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汽油清净剂对发动机进气阀沉积物 (IVD)、喷油嘴沉积物 (PFID)清净性能的简易评价技术。通过分析和试验研究证实了IVD ,ISD(进气系沉积物 ) ,PFID模拟试验以及燃料氧化反应器试验和润滑油曲轴箱模拟试验用于评定汽油清净剂性能 ,与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相关 ,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平行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参照近代内燃机技术手段可知,采用阿特金森循环等传统降油耗技术手段往往伴随着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妥协,因此寻找一种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提升热效技术手段变得迫在眉睫。阐述了马自达SKYACTIV-X、现代起亚Smartstream 1.5 L Turbo GDI等高热效汽油机技术路线的原理、结构形式、技术特点,为日后研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燃用不同掺比的含水乙醇汽油对发动机NO_x排放及三元催化剂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含水乙醇汽油后怠速工况下催化器前NO_x排放下降,相比汽油E10,E20,E30的NO_x排放量分别降低64%,68%,69.5%;随着含水乙醇掺比的增加,NO_x的催化转化率降低,E10,E20,E30的NO_x催化转化率分别降低19%,24%,34%。含水乙醇汽油在低负荷时催化器前NO_x排放低于93号汽油,负荷加大后,燃用含水乙醇汽油的NO_x排放高于燃用汽油,NO_x排放由大到小依次为E20,E30,E10,93号汽油;E20的NO_x排放在中高负荷比93号汽油上升6%。在中高负荷工况,燃用含水乙醇汽油时催化器后的NO_x排放量要高于93号汽油,大负荷工况下,E10,E20,E30催化器后的NO_x排放量分别比93号汽油高15%,6%,29%;NO_x催化转化效率随着含水乙醇掺比的增大而降低,大负荷工况下E30的催化转化率约为93号汽油的92%。  相似文献   

15.
汽油机采用VVA可改善怠速稳定性,提高中低速外特性扭矩,往往也有一定的节油效果。但VVA机构研制难度很大,目前只有个别机构实用。作者研制了一个采用双级谐波传动的调相机构。试验表明,该机构能圆满实现调相功能,其长期工作的可靠性也经受了一定考验,考察了调相对发动机充量系数的影响,计算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在全部转速范围内,充量系数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数据简要地阐述了目前我国发展高效汽油机技术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先进充气技术”和“缸内直喷技术”两项高效技术对汽油机节能的贡献率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最后还对我国加快推广应用高效汽油机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节能效果做了预判。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台架试验法标定初始喷油脉谱缺乏严格的科学性、效率较低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汽油机模型仿真标定初始喷油脉谱的控制策略。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构建由汽油机模型和比例积分控制器组成的初始喷油脉谱标定用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比例积分控制器的相关参数控制外部负荷以稳定汽油机转速,进而获取相应工况下的喷油脉谱数据。为简化标定过程,设计相应程序自动调用标定模型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明显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费用,从而提高了标定效率,为汽油机的标定优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台汽油/天然气两用燃料的涡轮增压三缸发动机,建立 GT-Power仿真模型,研究喷水对准氩气动力循环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负荷工况下,喷水后缸内的温度和压力都下降;增大水气比 (水和甲烷的质量比) 和推迟点火则传热损失减少但排气损失增加,存在热效率提升的较宽水气比范围和最优的水气比,推迟点火时刻和喷水对于爆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大负荷爆震工况下,喷水能够显著抑制爆震,提前点火时刻可以得到更优的燃烧效率,喷水可使制动平均有效压力 (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BMEP) 为0.6 MPa时指示热效率提高0.2%、有效热效 率提高0.1%,0.8 MPa工况的指示热效率提高0.4%、有效热效率提高0.2%,1.2 MPa工况的指示热效率提高1.2%、有效热效率提高0.8% (水气比为1工况相对于水气比为0.4工况)。结合低负荷工况和高负荷工况的表现,发现喷水能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能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9.
高负荷下应用米勒循环提升高压比汽油机热效率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高负荷工况下应用进气阀早关(EIVC)或者迟关(LIVC)技术实现的米勒循环进行仿真计算,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比较分析两者改善高压缩比增压直喷汽油机热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几何压缩比的增加提高了发动机的理论热效率,但由于高负荷时的爆震限制使油耗恶化了1.9%;米勒循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爆震倾向,与原发动机相比,采用EIVC与LIVC策略燃油经济性的分别提升2.4%和3.0%;对比分析EIVC与LIVC对汽油机热效率的影响发现,LIVC策略能使燃烧相位更加优化、缸内燃烧更为充分,使得其燃油改善效果好于EIVC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含水乙醇蒸气对内燃机充气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进气道预混合方式,在汽油机(柴油机)上燃用含水乙醇蒸气或者掺烧含水乙醇蒸气。本研究基于等热量假定和等摩尔量假定,计算和分析了掺烧含水乙醇蒸气对内燃机充气效率的影响。计算表明,含水乙醇蒸气完全替代汽油,充气效率有较大幅度下降;柴油机掺烧含水乙醇蒸气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