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广州港集团近年来形成"国际班轮航线+海铁联运班列+内陆无水港办事处"多元化网络布局。疫情期间,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南沙港—黄埔/新港—内陆地区"海铁联运物流通道优势,稳定运营海铁联运班列11条、粮食"散改集"班列10条,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原料等重要物资的运输,助力内陆地区企业复工复产。  相似文献   

2.
补贴是一种被政府广泛采用且能够有效促进海铁联运发展的措施。本文研究包括3种运输方式和两个起运港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海铁联运协同补贴优化问题。首先,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描述政府与托运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上层模型从政府角度出发,以海铁联运运量最大为目标,确定海铁联运班列单个重箱补贴金额;下层模型基于熵最大化理论,构建能力约束型巢式Logit模型描述托运人对起运港和运输方式的选择行为。其次,通过Karush-Kuhn-Tucker条件将双层模型转化为单层模型,并利用松弛迭代算法求解。结果表明:补贴会促进海铁联运运量的增长,其增量主要来自公海联运转移的货运量,少部分来自水水联运转移;相比于不协同补贴,协同补贴不仅显著降低单箱补贴金额,还能提高海铁联运运量;货物时间价值对补贴效果产生影响,补贴具有中等时间价值货物的托运人将会获得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3.
多式联运是集装箱运输组织的高级形态,而海铁联运作为两种运输批量最大的运输方式的组合,具有其他联运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规模与成本优势。近年来,随着中欧集装箱班列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海铁联运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与发达经济体20%~40%海铁联运占比相比较,我国占比不到3%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鉴于此,基于海铁联运运输组织优化的“软衔接”视角,从港站堆场资源配置协同、换装作业协同、班列开行方案优化三个维度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潜在研究方向,以期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输组织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跨国集装箱班列与传统海陆联运和国际航空运输存在竞争关系.在分析竞争力与货物价值特性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构建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相对竞争力模型,研究不同货物价值特性下跨国集装箱班列适运货物品类,分析政府补贴、铁路运输费率、班列运输时间等 3方面因素对跨国集装箱班列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集装箱班列适合运输的货物品类主要为时间中度敏感类货物;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竞争力随着货物价值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货物价值的增加,货物本身对运费的承受能力上升,对运输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相对竞争力随着班列补贴的增大而增大,在市场培育期,政府应给予补贴为其开拓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网络以满足日韩货物跨国运输的市场需求;从货主角度出发,根据运输流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构建了费用和可靠性函数,以总费用最小、总可靠性最高为双目标进行0-1整数规划;根据货主对时间、费用及可靠性等3个要素的不同侧重要求,确定不同目标函数的权重,加权求和将双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函数问题,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釜山港至汉堡的计算机电脑和快消服装2类货物运输为例,得到不同权重下的最优运输方案,并与现有海运路线进行时间、费用和可靠性对比.结果 表明:选出的海铁联运最优路径在时间、可靠性和总费用上均优于现有海运路线,并能够满足货主的不同需求;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网络的整体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6.
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组织具有高风险特征,为掌握长大货物多式联运风险网络传播规律,提升联运网络的风险防控能力,统筹考虑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特征及其风险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过程,构造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函数,分别建立不考虑时滞、考虑时滞和外部因素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模型,明晰其动力学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路径决策因子,装载加固因子对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影响更大, 更安全的装载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联运风险初期传播峰值;降低风险传播率,提高风险治愈率可有效控制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速率与规模;时滞的延迟程度对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影响较为显著,呈非线性、正向相关关系;外部因素的随机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风险传播程度;在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扩散平衡点失稳时滞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能防止因风险失控导致的联运网络崩溃。  相似文献   

7.
11月20日,盐田国际与韶关市人民政府、广州铁路集团及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公司在韶关市签署《韶关市-深圳盐田港开通铁路集装箱运输班列合作框架协议》,促进韶关与深圳两地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合作,建设韶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内陆港”。四方协议约定,2008年12月开通韶关——盐田海铁联运对开班列,每周三班,服务两地。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无水港发展现状,运用SWOT模型对河南省无水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竞争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创新口岸大通关模式,优化通关效率,建立“江海联运、铁海联运、陆空联运”模式和“五定班列(轮)”方式,这对于培育临“港”产业,推动“港”城联动和区域联动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一列载有汽摩配件等货品的班列驶离重庆西部物流园后抵达广西钦州出海,将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弧线,停靠新加坡、巴基斯坦、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自去年9月开行以来,在每周固定双向3班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下行7班/周满载开行,从而正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海铁联运换装效率和换装成本,及其收益等方面出发,与其他多式联运进行对比,分析海铁联运的优势并得出海铁联运的经济运距,从而比较全面的反映发展海铁联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对干散货需求的不断增加,海铁联运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为明确干散货海铁联运系统中关键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及建模软件VENSIM,构建了干散货海铁联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福建省湄洲湾港干散货海铁联运案列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该模型有效可行。最后对模型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提出促进湄洲湾海铁联运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描述了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状况,通过因果关系图分析了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经济发展和运输政策等因果反馈关系,构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发展SD模型,并以大连港为例,验证了模型有效性。选定改进铁路运价形成机制、加强港航铁路建设、港铁信息互通3种政策作为控制变量,应用模型模拟了不同政策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铁路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对缓慢,与水运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存在不协调之处,限制了危险货物集装箱的铁水联运。通过比较铁路与水运在运输的危险货物品类、集装箱运输条件、相关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危险货物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不协调因素。最终对铁路方面提出了优化危险货物品名表、改善危险货物包装条件、优化危险货物集装箱材料、优化集装箱专用车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危险货物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洋山港铁海联运对策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与国内外港口经验,客观分析洋山港集装箱铁海联运比重过低的原因.通过对铁海联运合理运距的敏感性分析,提出运用经济杠杆扩大铁路辐射面的对策建议,为显著提高洋山港铁海联运比重提供参考意见,并对国内相关港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中俄欧"海铁联运大通道,辽宁省运输物流企业参与海铁联运国际合作公共外交大有可为。在分析辽宁运输物流企业在"中俄欧"海铁联运大通道中实施公共外交的现状及问题基础上,为辽宁企业探索一套适合在全省运输企业范围内推广的企业公共外交的选择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集装箱海铁联运保安内涵,分析了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保安的发展概况,重点对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保安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集装箱海铁联运保安内涵,分析了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保安的发展概况,重点对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保安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管理中,随机需求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动态定价是影响联运经营人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决策因素.基于收益管理理论,结合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营和组织特点,以协议销售和自由销售的差异化定价为切入点,分两阶段建立了单起讫点间集装箱海铁联运动态定价和箱位分配综合优化模型.第一阶段为基于协议销售的箱位分配模型,第二阶段为基于自由销售的动态定价模型.针对箱位分配模型的随机特征和动态定价模型统计量的误差特性,分别运用机会约束和稳健优化方法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上述模型与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集装箱在铁路运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这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仅占全部集装箱运量的1.2%,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可达20%至40%。"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快发展海铁联运,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降低物流成本。杜传志说,目前我国海铁联运市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与促进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