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城市地铁路网加密和噪声敏感点增多,环境振动引发的二次结构噪声问题愈发严重.在开展结构噪声测量和评价工作时,若采用不同评价指标,其结果往往不一,因此,亟需探究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通过开展某高层建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测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常用标准和导则中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A计权声压级评价方法较为普...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高速铁路隧道结构状态进行评价,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调研结果,建立了包含水及结构2项因素的现役高速铁路隧道结构状态三级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物元理论给出了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及权重计算结果。基于单因素指标打分结果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提出了高速铁路隧道结构状态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工程算例分析证明了所提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构达到设计使用目标的关键,针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工程实例对低应变反射波法在评价既有桥梁下部桩基完整性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病害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结构-荷载法隧道计算理论,分别建立了隧道衬砌结构厚度不足、材料劣化及背后空洞3种病害结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阐述了病害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结构病害的存在,改变了其整体刚度和受力状态,降低了整体承载能力.所建立的病害结构安全性评价模型能够综合考虑隧道常见病害对结构的影响,弥补了...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顾保南  曹仲明 《铁道学报》2000,22(Z1):25-29
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路网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5种基本路网结构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针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结构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和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影响因素三级指标.提出了一种集成DEMATEL-ISM-TOPSIS(决策试验分析与评价-解释结构模型-优劣解距离)法用于分析与评价,厘清了评价因子的层级关系和主从逻辑关系以探究各指标的属性.通过原因度和中心度得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影响因素,构建了应急能力因素象限分布图;通过ISM分析了表层和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基于各评价因子的逼近理想解对指标客观赋权;最后对3条轨道交通线路打分评价,表明了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T构桥运营后出现结构腹板、顶板和底板开裂等病害,通过某T构桥采用体外预应力及粘钢板综合加固前后桥梁受力性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结果,对加固前后结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比较了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粘钢板两种加固方法的优缺点和实用性,对类似结构的加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铁盾构隧道服役环境十分复杂,在外界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其结构安全性会不断发展变化。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维护工作中,以单项指标判定盾构隧道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和能够统合所有会影响盾构隧道结构安全性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按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确定了影响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各类主要因素,确立了适合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安全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建立了修正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该方法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某上行区间单圆盾构隧道结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铁路简支梁桥上跨既有电气化铁路线施工,防护装置采用固定式防护结构.本文根据现场对固定式防护结构的要求,采用基于结构影响线分析来确定荷载最不利设计效应位置的方法,同时针对防护结构的空间受力特性,进一步考虑了正载碰撞和偏载碰撞两种极端工况,对固定式防护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精确的抗碰撞力学性能分析,得到了碰撞过程中的最大结构应力及其发生的位置,评价了该类防护结构的强度安全及抗碰撞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投融资结构是投融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投资管控与融资管理两个角度,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熵值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与优化。并以广州轨道交通11线为应用案例,验证了该评价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为现代轨道交通智能列车的代表,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尤其是对列车的碰撞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是车辆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以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为研究载体,以列车耐撞性为研究目标,基于EN15227:2008标准要求,采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耐撞性进行研究评估。研究结论为:列车在初始速度25 km/h下与一列静止列车发生碰撞时,车钩缓冲器、压溃管及防爬吸能装置可以将碰撞动能全部吸收,能够较好地缓冲撞击;列车爬车指标、乘员生存空间指标及减速度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能够保护乘客安全。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轨道卧铺客车包厢结构复杂、乘员二次碰撞具有多样化且国内鲜有相关研究文献的现状,以某型卧铺客车为研究对象,基于2个典型碰撞工况对车体结构的耐撞性进行了验证,同时研究了乘员二次碰撞安全性.通过详细建立卧铺车厢结构,将客车一次碰撞“加速度-时间”响应曲线作为输入,对不同位置、不同姿态、不同性别乘员的二次碰撞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卧铺车厢结构设计及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铁道车辆的防碰撞要求、设计原理和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洲铁路碰撞事故的分析,指出有必要在铁道车辆上进一步改善防碰撞措施,并通过合作项目SAFETRAIN目前得出的结果,阐述了防碰撞车辆结构和部件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现代有轨电车车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参数,以某有轨电车为例,从竖曲线、平面曲线、吸能行程、位置关系几个方面对车端系统各参数进行校验和优化。根据EN 15227-2008+A1-2010《铁路应用设施-铁路车辆车身防撞性要求》,计算列车以15km/h速度与1列相同编组的静止列车正面碰撞,以及列车以25km/h速度呈45°角撞击1个3t障碍物的2种碰撞情景下,列车碰撞过程中车体内能及动能、车辆速度及加速度等参数变化情况,验证车体的耐碰撞性和结构完整性,并对碰撞计算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铁道客车大变形碰撞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铁道客车进行大变形碰撞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部分壳体单元的不同厚度,巧妙地处理了车体钢骨架与车体侧墙板及其他各种板件的焊接关系。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车身主要吸能部件的变形规律,改进牵引缓冲梁的结构,提高其吸收能量的性能。建立车与车的正撞模型,计算表明初速度相对大的车可能爬到初速度相对小的车上。建立斜角碰撞模型,指出为了减少列车脱轨后的严重伤害,应加强铁道安全护栏的研究。假人模型中的有关头部伤害指标和大腿伤害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列车碰撞及其乘员二次碰撞是导致乘客伤害的关键原因。利用PAM CRASH的并行处理技术,进行了600万自由度有限元模型的25B铁道客车之间的碰撞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将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应用到轨道列车耐撞性分析当中。以轨道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分别以总吸能量和接触力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Sobol’分析法,通过构建Kriging代理模型,计算各参数的一阶主灵敏度值、总灵敏度值和二阶交互效应灵敏度值,并进行分析,辨别对吸能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将简化后结构与原结构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riging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耐撞性分析的要求;Sobol’法能很好地评价该过程的灵敏度,为优化设计提供有力参考,简化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日本E233系车辆的车体结构与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E233系车辆的车体结构与强度,着重阐述了在E233系头车端部采用的冲击能量吸收结构及提高车体防侧面冲撞的安全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车体的主要结构,通过对侧墙板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悬挂安装座结构及头车前端耐碰撞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的车体结构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地铁头车车体耐撞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有关轨道车辆耐撞性评估的准则、标准,提出评估地铁头车车体耐撞性的碰撞场景设计与条件,即:满载车辆以25km/h的初速度对撞同类型保持静止状态的头车时,车体及吸能结构所吸收的碰撞能量不小于1MJ,头车车体变形不大于100mm。同时,建立某型地铁头车车体对撞有限元模型,处理接触问题及边界条件,实现240ms碰撞过程的数值仿真,并分析车体的速度、加速度、变形、能量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关键参数的仿真分析,评估地铁头车车体的耐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国内外相关规范关于桥梁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方法与脱轨荷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U形梁在保持抗倾覆稳定性下的最大侧向碰撞荷载,对比了欧洲规范EN 1991-1-7:2006和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中U形梁的抗倾覆稳定性计算式。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腹板侧向承载力进行仿真分析,明确了U形梁在侧向撞击作用下的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种规范计算得到的最大侧向碰撞荷载有所差异,但均大于3.5 MN;列车脱轨情况下的脱轨荷载模式和作用位置对U形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显著;U形梁跨中区域加载侧的底板和腹板在侧向位移加载模式下发生了大面积塑性损伤,腹板还发生了明显的侧向变形;U形梁在侧向撞击作用下的失效模式表现为腹板侧向承载力达到极限而发生破坏,通过拟静力分析确定U形梁腹板侧向极限承载力为1.5 MN,结构整体不会倾覆失稳。在设计和使用阶段应对U形梁腹板的损伤和承载力评估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