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本田公司 1.1 2002年产销计划 2002年本田公司产销预计为711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8.0%.其中,国内43万辆,较上一年增长5.6%;出口整车47万辆,较上一年增长6.11%;海外生产零部件590.5万套,较上一年增长35.2%;高通过性车31万辆,较上一年增长5.5%.  相似文献   

2.
《摩托车技术》2007,(12):13
截至2007年11月15日,新大洲本田公司整车生产已突破500万辆,出口达100万辆。新大洲本田的产品已出口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南非、尼日利亚等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整车出口累计超过100万辆。其中TODAY系列产品出门日本达73万辆,占据日本市场1/6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巾国出口日本销量最大的车型。  相似文献   

3.
1.本田公司本田公司1997年生产、销售摩托车561.3万辆,其中日本国内销售62.5万辆,输出498.8万辆(含海外生产用组件448.2万辆),比上年度略有增长。 1997年日本国内摩托车市场个人消费低迷,本田公司当初制订的年销售71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5日,国家商务部等5部委公布了《关于规范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对摩托车出口实行资质认证,以加强管理,规范秩序。5部委在《通知》中要求,3月1日起,出口摩托车的企业和产品必须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公告;摩托车生产企业上一年度整车出口额不少于50万美元或国内市场销售不少于3万辆:出口经营企业必须获得摩托车生产企业的授权才能出口摩托车。为了防止用零部件到国外组装摩托车,还首次把全地形车(ATV)、发动机和车架也纳入出口管理。摩托车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有关部门凭《出口企业目录》发放摩托车和全地形车整车出口许可证,未列入  相似文献   

5.
到今年9月底,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越南生产的摩托车累计已达30万辆。本田公司于1997年12月开始在越南生产摩托车,至今年2月共生产了20万辆,而生产另外10万辆仅用了7个月时间。自投产以来,本田公司已相继在越南市场推出了主力车“超级梦幻”和新款  相似文献   

6.
(上接2002年第7期) 3铃木公司 3.1 2002年产销计划 2002年铃木公司计划产销145.36万辆,较上一年减少1.6%.其中,国内12.36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5.9%;出口整车33万辆,较上一年增长6.5%;海外生产零部件100万套,较上一年减少5.7%.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06,(1):12-12
12月27日.第10万辆长安小型商用车驶下河北长安公司总装生产线.至此.该公司产销已双双达到10万辆大关(其中出口车6100辆).成为河北省首家产销量超10万辆的整车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8.
6月9日,由新大洲上海分公司生产的第一批864辆HONDA CESTA(GFKA)摩托车整车正式装柜出口日本。这是继TODAY、DIO车之后,第3款出口日本的50 mL踏板车,同时也是REN50系列的第3代产品。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5年1~9月我氢目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20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2%。其中2005年1~9月我国自£车整车出口42306万辆,同比增长5.34%;出口金额1370659万美元,同比增长919%.平均堕价为3240美元,同比增长37%。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字,1998年度(1月~12月)日本摩托车生产了263.6296万辆,比1997年减少1.5%;日本国内销售了106.298万辆,约占生产量的40%,比1997年减少10.5%;输出量为160.3753万辆,占生产量的60.8%,比1997年增加9.9%,输出率比上年度上升5.4个百分点,但输出金额下降8.7%。 1998年日本摩托车生产量、销售量、输出量数字如表1所示。 1.日本摩托车生产日本近几年来的摩托车生产量分别是1992年319万辆,1993年302万辆,1994年272万辆,1995年275万辆,1996年258万辆,1997年267万辆,到1998年仅生产了264万辆,呈继续减少趋势。各摩托车企业中除本田公司减少10.9%,其他企  相似文献   

11.
1进出口整体情况 2001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进口大幅度增长,出口基本不变. 2001年我国汽车整车产品总计出口26 073辆(含挂车、半挂车以及底盘),同比下降3.92%;整车出口金额21 396万美元,同比增长4.02%;总计进口71 398辆,同比增长67.20%,整车进口金额171 239万美元,同比增长42.48%.2001年总计出口零部件(包括汽车、发动机、摩托车零部件)163 216万美元,同比增长12.04%,其中出口汽车零部件121 516万美元,同比增长8.16%;总计进口零部件261 767万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进口汽车零部件215 564万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出口详细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2.
1“十一五”预期目标体现了汽车既快速又平稳地发展汽车产量:国内市场需求900~1000万辆,产量1000万辆左右(“十五”末即2005年产量571万辆,年均增长11.5%~15%);汽车出口:整车出口占汽车产量的10%,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2005年出口17万辆,占国产车销量的3.4%)  相似文献   

13.
李新波 《汽车情报》2006,(10):24-26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17万余辆,金额近16亿美元,进口汽车整车16万多辆,金额近52亿美元,首次出现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但出口整车单价较低,出口金额不到进口金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出口轿车3万余辆,金额近3亿美元,分别增长233.4%和222.2%;出口越野车1844辆、旅行小客车1万余辆、机动大中型客车6433辆、载重车9万多辆,其余是特种用途车等。  相似文献   

14.
贴牌生产企业的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生产)已经成为自行车行业流行的生产模式。国内许多大品牌自行车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大部分零部件托付给专业生产厂商生产,自己只进行最后的组装;而有的甚至直接进行整车OEM生产。此外,国外厂商也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到国内来做OEM生产。近几年,国内自行车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能从2000年的6000万辆扩大到目前的7800万辆。这对我国自行车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隐含了危机。  相似文献   

15.
中天高科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中辉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宏世通达商贸集团与美国安德西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共同出资组建的中美合资企业.公司坐落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拥有近7万平米的现代化联体厂房,引进了大量美国先进生产设备、生产用零部件及原材料,拥有两条旅居房车生产线、一条豪华商务车生产线和一条加长礼宾车生产线,是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特种车辆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16.
麦格纳是全球唯一既生产整车又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车生产能力为20万辆.  相似文献   

17.
韩文 《商用汽车》2005,(2):72-72
由河南红宇机械厂控股的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冷藏(保温)车、厢式货车等各类专用汽车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冷藏(保温)车系列,在“八五”“九五”期间产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8.7%和80%,“十五”以来,产量平均增长率达到9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2004年销售各种冷藏(保温)车及其他厢式汽车2266辆,完成年计划的113.3%,同比增长21.59%,全年实现利润350万元,同比增长16.28%。冷藏(保温)汽车产品行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出口到东南亚。红宇冷藏车生产线是1989年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条居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  相似文献   

18.
数据     
《时代汽车》2006,(5):24-25
安全带瑕疵雷诺全球召回89万辆风号车,大众夸年将从中国采购1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06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有望超越日本突破400万辆,二手车价格6年下滑25%,一季度小排量车占据半壁江山,3月汽车销量涨五成,悦达起亚1季度销量超3万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年生产各类汽车7279726辆,实现出口各类整车342403辆,零部件出口金额达210.7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38.21%。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汽车产品出口,规范汽车产品出口秩序,确定了首批8个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116家  相似文献   

20.
马胜  刘艳  程源 《汽车与配件》2023,(10):50-54
<正>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根据海关数据,中国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首次突破300万辆规模(332.12万辆),同比增长56.8%;出口金额601.56亿美元,同比增长74.7%。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956.88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中国汽车出口持续提升,主要与海外汽车供应相对不足、中国汽车产业链快速恢复、中国品牌汽车海外竞争力提高、车企海外本地化水平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幅增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