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广东省中山市古神公路北段旧路改扩建工程中采用劲性水泥土搅拌桩法(SMW工法)加固拟挖软土基坑的侧壁,研究基坑侧壁软土形成复合地基后,对其采用SMW工法形成地下墙支护侧壁的作用。指出这种工况下应充分考虑基坑侧壁人工地基的作用,并采用基坑外侧复合地基强度参数进行计算,以使基坑支护设计更合理、更经济,从而有效节省工程费用。  相似文献   

2.
在以淤泥或淤泥质土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开挖深基坑常采用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为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对基坑底部被动区进行加固,合理的加固设计能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减少支护成本。文中针对广东省佛山市地铁2号线林岳车辆段某基坑工程,建立被动区水泥土搅拌桩加固的基坑开挖支护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对基坑底部被动区无加固、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和钻孔灌注桩加固时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整体侧向位移、地表沉降、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底部被动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钻孔灌注桩加固可减小钢板桩围护结构60%的侧向位移,水泥土搅拌桩对开挖深度小于6 m的基坑的加固效果最佳;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固,开挖深度为10 m时,桩身整体侧向位移比被动区无加固时减小69.2%,比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时减小65.1%,对围护结构整体侧向位移的控制效果比水泥土搅拌桩好。  相似文献   

3.
刘志方 《路基工程》2011,(2):138-140
针对水泥土搅拌桩的粉喷和湿喷两种工艺,分别进行了施工后不同龄期的桩身载荷试验,通过桩顶、桩间土的应力观测以及载荷试验测斜观测,对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对两种工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饱和软土地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粉喷桩明显高于湿喷桩,其成桩及加固效果前者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水泥土围护结构在软弱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剑  陈效星 《路基工程》2009,(6):105-106
以天津站水泥土围护结构基坑设计为例,对基坑支护工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及实践证明,水泥土围护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基坑的应用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型基坑支护结构,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可大副度提高单位长度锚索的承载能力,有效降低锚索的设计长度,避免因锚索承载能力设计过长而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为了深入研究其承载破坏机理,通过建立和推导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该计算理论与公式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该支护结构的工程设计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危害,并介绍了软土地基处置的原则及必要性;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研究了水泥土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土地基中的运用效果,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3种设定工况下不同路堤填土高度的路基工后沉降值(路中)以及工后沉降规律。通过总结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与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相比,长桩+短桩形式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更为有效,它不仅能提高地基承载能力,而且能减小路基工后沉降,压缩工期,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可兵 《路基工程》2013,(2):178-180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简单、经济、有效。以桥头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例,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处理的加固机理、理论计算以及实际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排桩冻结法在桥梁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基础,为软土地基、嵌岩特大深基坑工程,采用排桩冻结法施工,有效地解决了基坑支护、封水问题。排桩冻结法施工深大基坑目前在我国尚属首次,应用于大桥基础工程更是第一次,为今后桥梁特大型深基坑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伍家岗长江大桥江南重力式锚碇为背景,对强透水砂卵石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从施工难度、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对比常规锚碇基坑支护方案,提出强透水砂卵石层锚碇基坑采用放坡开挖结合咬合桩支护的基坑支护方案。对实际施工效果进行分析,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原斜坡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单向水泥土搅拌桩成桩困难这一问题,结合镇雄车站地基处理施工,通过灰色软黏土原状样与重塑样的室内试验分析表明:斜坡软土成因复杂,软土成分、土层性质差别大,是导致单向水泥土搅拌桩难以成桩的主因;通过对灰色软黏土原状样与重塑样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表明,这种斜坡软土经过扰动后,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原状土的30%左右,黏聚力为原状土的15%左右。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增加空搅”的正反向旋转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并通过工艺试验确定了工艺参数,大大提高了成桩质量。  相似文献   

11.
尚军  郭少龙  鹿群 《路基工程》2014,(4):144-149
当基坑周边有工程桩时,基坑支护可考虑利用工程桩-承台-地基梁体系,此时工程桩兼作支护桩,即“一桩两用”。当工程桩数量较多,间距较密,基坑开挖面以下有一定厚度的较好土层时,可在最外排工程桩的外侧设置水泥土挡墙,利用工程桩限制水泥土挡墙的位移。通过某工程的应用,验证了此类支护体系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滇池沼泽沉积软土深基坑工程特点及其周边的环境条件,对比了多种施工方案,最终确定采用逆作法对其进行施工。对逆作法在滇池湖相沼泽沉积软土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解决了常用桩锚支护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克服顺作法内支撑工期长、临时支撑消耗建筑材料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13.
为更直观地得到桩锚支护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并反馈于实际设计与施工,以珠海市某桩锚支护深基坑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精细化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各工况下基坑的变形和受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坑顶地表沉降量逐渐增大,最大地表沉降出现在距桩顶28 m的位置;坑顶地表沉降增速慢,表明预应力锚索的加入对于限制基坑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锚索所需提供的抗拔力随开挖而逐渐增大,且第一级锚索所需提供的抗拔力最大,其次是第三级锚索;使用所建数值模型分析该基坑开挖过程是合理的,计算结果可为实际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西安市高新区某深基坑为例,选取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基坑北侧为对象。分别对基坑护坡桩的桩身水平位移、锚索拉应力进行全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桩后土体受间歇性降雨的作用,会引起护坡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值的较大波动,对桩锚结构的支护能力产生影响;设置在含黏性土、有机质成分较高的土层中的锚索,容易产生较大的岩土体蠕变,进而引起锚索拉应力松弛;预应力锚索在该工程的一定程度上起到预警作用,桩锚体系支护作用的效果显著。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基坑支护体系设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的主要方法,以天津地区某隧道工程深基坑支护为例,分析比较了排桩+水泥土搅拌桩配合使用预应力锚杆体系的可行性及优越性,进而阐述深基坑支护应用预应力锚杆体系在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对相似工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载荷试验是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方法,但试验常无法进行到极限荷载阶段。如何利用未达到破坏的试桩资料来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文中根据灰色预测理论中的非等步长GM(1,1)模型,提出一种预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该法拟合度较高,有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基坑变形分析及其控制技术一直是工程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首先对开挖卸荷后的基坑变形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现有的直撑支护系统作用下,基坑变形的不可恢复、不可调节性及适应变形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再结合基坑变形特点及拱形结构可在较小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横向张力的功能,对拱撑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拱撑支护系统可实现基坑的变形动态控制与调节,最大程度地确保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双排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中的基坑设计越来越复杂、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双排桩支护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方式,其独特的内力分布方式及自稳方式,在非闭合基坑不能实施内支撑且对变形要求严格的深基坑设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阐述双排桩支护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双排桩支护能满足深基坑工程应达到地下室及主体结构不承担基坑侧壁回填土传递的土压力的要求,并且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波  陈飞飞 《路基工程》2023,(1):153-158
以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明挖及工作井段深基坑为背景,针对其复杂的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结合支护方案及周边环境,采用疏干与合理布置降压井对深大基坑进行降水,并实时监测支护结构及周边敏感建筑物位移、沉降。监测数据表明:降水方案效果良好,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指标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选择的优化目标,在建立支护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该文论述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详细步骤,并通过了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