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列车乘务员有关卫生学的研究,过去多着重车辆物理的环境因素,如车辆振动、车辆构造、线路状况等引起全身振动,带来机体损害和精神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但与乘务员的劳动条件直接有关健康问题却很少研究,至于以守车做为专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更属少见。作者认为对乘务人员工作环境的守车,从劳动卫生学的观点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一项极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列车朝着高速化和运行交路长距离化方向发展,从运输技术安全和劳动卫生观点,对机车乘务人员以外的乘务人员健康影响,认为有充分调查研究必要。自1971年10月开始,国营铁路采取了一项主要措施,即将货物列车的运转车长与列车检修员两个工种,合并成为守车乘务员的新工种。为了解这一新工种的健康情况,对冈山列车段197名大阪列车段142名守车乘务员,应用填发答问卡片方法进行了劳动条件调查。通过调查认为守车乘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生活实际情况,对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极为重要卫生学意义。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已被称为列车的"黑匣子",不仅监视控制着列车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成了获取机车乘务员信息的数据源.从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中提取有用的记录,不仅能体现公正客观,而且能促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譬如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真实记录了机车乘务员的一举一动,通过软件与机车乘务员一次出乘作业标准逐一进行比较,得出一个量化的结论,从而反映出机车乘务员的工作质量;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真实记录了机车乘务员乘务区段、乘务时间、乘务强度、乘务水平,通过软件将这些机车乘务员的劳动,转化成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成绩;利用已有的网络,建立规范的机车乘务员技能等级、人劳档案等数据库,通过软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机车乘务员的工作素质.综合机车乘务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成绩和工作素质3个方面信息,实现对乘务员科学、规范的管理,并逐步实现机车乘务员管理由人为控制到微机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机车乘务工作的劳动特点,认为机车乘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对作业者要求很高的工种,机车乘务员易于疲劳是职业特点决定的。文章从乘务工作特性、乘务员出乘时刻、作业时间、作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产生疲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1 新时速动车队 X2000是我国引进的第1列摆式高速电动车组,为适应技术创新的管理需要,广深车辆段专门成立了新时速动车队负责新时速列车的用、管、修工作.动车队共16人,其中司机6人.司机实行包乘制,检修人员实行轮作制.瑞典Adtranz公司派驻4名~5名专家指导.每趟车由1名司机和1名机械师值乘.广九客运段选派了39名乘务员担任新时速列车的乘务工作,乘务员上岗前进行了专门的礼仪和服务培训,实行航空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色盲检查图谱、色觉异常检查仪的临床诊断和灯型色觉仪的职业适性判断方法对892名铁路现职男性机车乘务员的色觉功能状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机车乘务职业要求作了研究后提出灯试法合格作为铁路机车乘务员色觉功能的体检标准。  相似文献   

7.
电力机车牵引各类列车运输已有近20年历史。乘务员长期从事电力机车乘务工作后,普遍反映有疲劳、失眠等现象。为了解电力机车乘务员的键康状况,我们于75年6月到76年对宝鸡电力机务段运转车间作一些调查。77年又蒙铁道部劳卫所大力支援,进一步充实了内容。现将初步情况介绍如下: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 调查内容 1.机车运行中的劳动条件和生理指标(血压、脉搏、皮肤温度)改变情况;乘务前后的主观  相似文献   

8.
选全路具代表性的六个机务段中100名乘务员,采用添乘测量和逐时观察法,进行疲劳指征、疲劳主观症状的调查和适宜运用时间的询问.多数地区的乘务员运行4小时后闪光融合频率明显降低,色名读唱时间显著延长,提示有疲劳征象。主观疲劳症状也有增多趋势。大部分乘务员建议运行时间为4~5小时。1983、1984年,曾先后在北京至石家庄、上海至金华、沈阳至大连三个乘务交路上,对机车乘务员工作适宜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机车乘务员一次连续工作适宜时间为6.0~6.5小时,其中3.5~4.0小时为运行时间。并于1985年11月通过了基层评审。与会专家认为采用心理学、生理学综合指标评定乘务员精神疲劳方法是可靠而有效的,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工作对于增进乘务员身体健康,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建议纳入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作进一步研究。从1986年起,本课题正式列为部科研计划,经三年的努力,现场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蒸汽机车在运行中产生的不良有害因素对乘务员机体的影响对27例乘务员心电图改变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选择坡度大(25‰),隧道多(62km中有隧道19个)的鸭大线临江机务折返段82名乘务  相似文献   

10.
乘务计划编制要素的分析是乘务计划编制的基础。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铁各线路实际运营情况,总结乘务计划编制的基本流程,确定编制过程中值乘班制、轮换车站用餐地点及出、退勤地点四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常用轮转制度特点,在计算轮转班组数后确定主值乘制度;轮换车站的设置是乘务任务配对工作的基础,通过计算先确定单一交路和复杂交路的轮换点数量,再根据折返条件、列车交路、线路长度与车辆段位置等选择轮换车站的位置;最后依据运营管理实际情况确定用餐和出退勤地点。其中,轮转制度和轮换车站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乘务员的工作强度,在乘务计划编制时需要着重考虑。  相似文献   

11.
女列车员月经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调查分析上海铁路局中心卫生防疫站(200071)张涛以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铁路分局列车段565名女列车员1993年体检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159名特快列车乘务劳动女工进一步调查月经情况、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与症状、乘务劳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乘务巡检作业管理需求和现场调研分析,利用NFC近场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采集安装在客车车厢内的电子标签信息,实时发送至地面监控主机,分析软件可将接受到的数据与旅客列车乘务员标准作业图表进行自动的比对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车乘务作业的过程盯控,督促车辆乘务员作业标准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铁路机车乘务员个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了男性机车乘务员161名,年龄平均为38岁(23~53岁).调查结果,EPQ各量表分由高→低排列顺序与常模基本相同.N量表分的40岁组和E量表分<30岁组均高出常模(P<0.01).P量表分各年龄组均低于常模,而L量表分则又非常显著高于常模(P<0.01).经校标校正后认为,内向稳定的人更适合担当准高速的乘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蒸汽机车在运行中产生的不良有害因素对乘务员机体的影响国內外曾见报道。现就27例乘务员心电图改变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选择坡度大(25‰),隧道多(62km中有隧道19个)的鸭大线临江机务折返段82名乘务员(观察组)及65名非乘务工作人员(对照组),两组工人的工龄均为1~28年,年龄分布,观察组:20~53岁,对照组:20~55岁。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至今,昆明车辆段总计发生了8次制动盘冒烟现象。因制动盘冒烟发生于车辆下部,不便于车辆乘务员识别和判断,严重影响了旅客列车的安全正点运行。1统计情况2008年昆明车辆段发生了1次制动盘冒烟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手机GPS定位技术获取客车运行过程中的地理位置,通过软件跟踪地理位置推送相关作业内容,要求客车乘务员按作业内容完成相关客车作业,同时将乘务员签到作业情况实时上传到服务器,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可以实时查看,从而实现对车辆乘务员在乘务作业过程的实时管理。  相似文献   

17.
乘务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核心计划之一,优化乘务计划编制是保证日常行车安全和乘务员良好作息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乘务计划编制工作中的乘务任务轮转问题为研究对象,考虑各项任务轮转约束,以优化乘务员之间的任务均衡性为目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任务轮转的0-1整数规划模型。由于模型变量规模较大,传统分支定界算法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求得较优解,本文引入列生成思想和跟随分支策略设计该模型的快速求解算法。以实际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乘务数据为例,通过实验发现,相对于传统人工轮转方法,本文模型求解的方案在任务均衡性和轮休安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在乘务员轮转规律性方面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在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中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状况,为制订合理用工制度、劳动定额及福利待遇,保障铁路行车人员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北京-拉萨T27/28次(三组)特快列车乘务工务岗位的餐车厨师、餐车服务员、列车员和检车员4个工种在西宁-拉萨运行期间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测量。结果青藏铁路列车乘务岗位体力劳动强度均在Ⅳ级以上,其劳动特点为能量代谢率高、持续作业时间长,属能量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动。建议高原旅客列车乘务工务岗位劳动强度级别必须控制在Ⅳ级以内,女职工不应超过Ⅲ级;进行高海拔大跨度运营作业前,必须进行适应性训练;必须建立青藏铁路职工健康监护体系,监察高原病及其他职业病发生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障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车乘务员心血管系统异常特点。方法选择某铁路局现职机车乘务人员1 024人进行血压和心电图检测。结果机车乘务员血压与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血压升高人数共385人,占37.6%,心电图异常人数共253人,占24.71%。血压升高和心电图异常均与年龄和乘务龄有关,且其异常检出率有随年龄和乘务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对于不同年龄和乘务龄的机车乘务员应当进行不同周期或频次的健康检查,以确保乘务员身体健康与铁路运输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高原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掌握在高寒缺氧等特殊自然条件下,噪声振动对机车乘务员心电图的影响,对青海高原从事铁路机车乘务工作5年~35年的健康职工218名,通过历年的定期健康体检,有效作业人员111名作为探讨对象,用历年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电轴偏移,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在不同工龄间心电图改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有随乘务工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故对高原机车乘务员定期健康监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