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臻  王伟华  臧传臻 《铁道建筑》2022,(12):77-80+84
梯形轨道和板式无砟轨道整体刚度差异较大,为实现线路刚度平顺过渡,需在两种轨道结构之间设置刚度过渡段。本文提出了四种不同长度和刚度的过渡段设置方案,通过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四种过渡段设置方案对列车运行平稳性、安全性和轨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过渡段后车体动力响应指标明显改善;设置过渡段时采用二级过渡比一级过渡更为合理;采用二级过渡段设置方案时,增加过渡段长度可改善车体动力响应指标,但过渡段长度大于36 m后对过渡效果的影响不明显;梯形轨道-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建议采用二级过渡方案,过渡段长度取6块梯枕对应的36 m。  相似文献   

2.
板式轨道过渡段刚度设计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板式轨道过渡段的设计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轨道过渡段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轨道过渡段基础刚度突变的轨道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单轮作用下轨道变形的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研究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分析单轮对和TGV高速列车在3种轨道刚度比时的轨道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影响较大,轨道动力响应随着刚度比和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轨道过渡段整治原则:过渡段宜采用分层(3~4层)强化基础刚度的措施;列车在过渡段运行时应满足所引起的动力系数小于或等于1.2及过渡段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在0.5~1之间;过渡段每层平缓距离,当列车速度小于或等于160 km.h-1时,取5 m,当列车速度大于160 km.h-1时,取10 m。  相似文献   

4.
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无砟-有砟轨道过渡段的力学分析程序.对比分析无砟-有砟轨道过渡段刚度过渡设置方式,并提出几种过渡段的结构设计方案,对无砟-有砟轨道过渡段的设计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及无砟轨道道岔区的轨道刚度约是区间线路的2~3倍,差别较大,均需要通过设置轨道刚度过渡段来减轻轮轨动力作用,改善行车的平稳性。从保证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对轨下基础动力冲击作用的角度,提出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及过渡段合理长度的确定方法,既要满足钢轨挠度变化率小于0.3 mm.m-1的要求,还应满足轮轨垂向力衰减距离以及车体加速度衰减时间的要求。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理论,进行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不同刚度过渡段方案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可采用轨道刚度分级过渡的方法,每一级刚度取15个轨枕间距,并依据实际线路轨道刚度差的大小在3~6级中完成过渡。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运用高速铁路“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有碴及无碴轨道动力学性能指标,建立其过渡段长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路桥过渡段是高速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路桥过渡段的轨道结构动力性能也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根据高速铁路对路桥过渡段轨道结构动力性能的要求,进行了改变轨下垫层刚度、使用2.8m长轨枕、使用轨枕胶垫和道砟垫、铺设辅助轨等7种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轨下胶垫对改变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作用有限,枕下胶垫和道砟垫能根据需要较为方便地调整轨道结构的整体刚度,2.8m长轨枕和辅助轨对提高轨道结构的整体性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桥上道砟的密实度提高较快,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与路基轨道的刚度差.对于高速铁路,在选择轨道结构时,不仅要考虑轨道刚度的合理值及其匹配,同时还应考虑轨道部件质量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8.
指出高速铁路轨道过渡段存在的问题 ,用一种新的计算模型对结构静动态反应进行分析 ,判明影响轨道过渡段受力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石家庄铁路枢纽内相关工程的结构形式,重点研究了隧道口附近无砟轨道至有砟轨道的过渡段设计,提出了有、无砟轨道过渡段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道砟胶在改变道床过渡段刚度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室内试验,测试了不同用胶量时的道床支承刚度,并对其施工方法及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枕底道砟胶的用量达到调整道床刚度的目的,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施工方式.道砟胶的手动施工和机械施工各有所长,施工中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详细叙述整体道床拔接的技术难点和施工措施.介绍上海地铁1号线上海南站改造工程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不中断地铁运营的情况下整体道床拔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津秦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路基沉降测试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系统法研究了路桥过渡段沉降预测问题。计算实例表明,神经网络法和灰色系统法短期沉降预测结果比较准确,简便易行,因而具有广泛的工程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根据梯形轨道的结构特点,建立梯形轨道在长大坡道上的叠合梁计算模型。长大坡道上梯形轨道在制动力作用下其沿线路方向的荷载增加,垂向荷载相应减少,对梯形轨道纵向稳定性而言,是不利的。分析长大坡道上梯形轨道的纵向力传递机理,扣件的纵向阻力、凸挡台的抗剪强度、凸挡台侧壁缓冲垫的刚度是梯形轨道纵向力传递的控制因素。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三者参数变化对轨道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在荷载作用下,长大坡道上梯形轨道钢轨爬行大于水平线路,凸挡台抗剪强度满足要求,并提供不同扣件纵向阻力和缓冲垫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桩板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区地基处理,其对路基与桥梁间不均匀沉降控制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桩板结构路桥过渡段上无砟轨道的结构动力特性却鲜有研究。以杭长高铁桩板结构路桥过渡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车测试,分析不同行车速度下过渡段和相邻桥梁上无砟轨道结构动力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行车速度增加,钢轨和轨道板加速度呈指数增长,轨道板动位移呈线性增长;同一行车速度下,过渡段和桥梁上轨道结构振动无突变现象,差异性小;由行车测试数据拟合结果预测行车速度达到350 km/h时,过渡段上钢轨加速度约为2 324 m/s~2,轨道板动位移约为0.49 mm,轨道板加速度约为17.89 m/s~2。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凹形竖曲线上梯形轨道的稳定性,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线为例,建立梯形轨道在凹形竖曲线上的叠合梁模型,计算分析在温度荷载、列车垂向荷载和制动力作用下,梯形轨道在凹形竖曲线上的力学特性以及扣件纵向阻力和缓冲垫刚度对轨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计算表明:由于凸挡台的限位作用,轨道结构在竖曲线上较为稳定;扣件的纵向阻力对钢轨的纵向位移影响较大,为限制钢轨的纵向位移可适当增加扣件的纵向阻力;凸挡台缓冲垫刚度的提高能有效控制钢轨的纵向位移,但会减小缓冲作用,故应合理控制缓冲垫的刚度。  相似文献   

16.
插入损失是评价轨道减振效果的重要指标,与轨道所受荷载形式及测试环境密切相关。为分析轨道减振性能的室内试验中预载对动力响应及减振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简化的理论模型实现定性分析。同时,基于实验室定点锤击试验定量分析了预载值对条铺、点铺两种浮置梯式轨道减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刚度符合设计标准条件下,减振产品刚度越低其减振效果越好。施加预载会导致轨道减振元件刚度变化,显著改变系统的振动特性,降低减振轨道的工作频率。锤击荷载作用下,浮置梯式轨道系统的插入损失随着预载的增加而增大,当预载值达到一定程度后,Z振级插入损失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结合长春至吉林城际铁路工程施工实际,介绍从路堤与桥台过渡段的施工工序、方法工艺、标准要求、控制措施等,提出部分经实践检验可行的技术对策,达到最大限度减小工后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梯形轨枕轨道是一种纵向轨枕轨道系统,轨枕由PC纵梁和横向钢管联接杆件构成。国内外城市轨道系统铺设梯形轨道的应用结果表明,梯形轨枕可大幅度提高对列车荷重的分散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减振和降噪性能。根据梯形轨枕轨道结构特点建立弹性地基梁-板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在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和不同坡度情况下梯形轨枕轨道系统的垂向动力响应,对在线路长、落差高的长大连续坡道上铺设梯形轨道的垂向稳定性进行论证。计算结果表明长大连续坡道上梯形轨枕垂向动力响应符合标准,可以在城市轨道交通的长大连续坡道区段铺设。  相似文献   

19.
梯形轨道系统动力特性及减振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锤击法,对梯形轨道系统(简称梯轨)进行动力特性试验。利用变时基传递函数细化分析方法,解决力信号时域波形精度与加速度信号频率分辨率之间的矛盾,提高低频脉冲频响分析精度。根据锤头材料的锤击特性和试验研究的频率范围,分别选择尼龙和钢制锤头进行梯轨模态和减振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梯轨的低阶模态分布比较密集,基频为48.6Hz,前3阶模态的阻尼比较高,1阶阻尼比最大,达到6.64%;梯轨的工作频率约为50Hz,在梯轨工作频率之上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传递损失不随锤击力的大小而变化,梯轨的振动衰减系数为常数;梯轨具有较高的减振作用,在0~1000Hz频段传递损失在45dB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