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世博会可变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上海世博交通顺利运行不能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给,更要提高已有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由世博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出发,说明实施世博可变车道技术的必要性。重点考虑世博交通与日常背景交通之间的协调,提出世博可变车道的设置原则。以上海市林浦路为例,从可行性、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相关设施设置、配套措施五个方面分析世博可变车道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林浦路设置可变车道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饱和度指标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可变车道技术可显著减轻早晚高峰主流向交通压力,提高世博通道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京汉中门桥路段的潮汐交通量的统计调查,结合方向系数、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交通性能指标,对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可变车道设置条件对该路段可变车道的设置进行了论证分析,探讨了该路段实施可变车道的可行性和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运用统计分析比较了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与常规交叉口之间的安全风险,结果显示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预信号红灯违规比例明显提高,并且对向车辆在逆向可变车道内行驶的平均速度降低了15.31%;运用概率统计及视频处理技术分析了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左转车流在交叉口内的释放特性及其空间轨迹特点;采用交通冲突技术(后侵入时间)来确定逆向可变车道的车流与左转专用车道的车流在释放过程中的冲突程度,并与双左转车道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会增大交叉口内部左转车流之间的干扰程度. 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设有公交专用车道的城市道路,在交通过饱和状态下,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允许私家车以收费模式驶入公交专用车道,以缓解交通拥堵,建立了基于拥挤收费的交通信号控制模型.模型分别计算了公交专用车道和常规车道的行程时间及相关联交叉口的总体排队延误,另外对公交专用车道设置了临界密度.该模型在保证公交专用车道交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使所有车道的路段行程时间及路口排队时间最短,最后利用遗传算法和VISSIM仿真相结合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显示了车道拥挤收费和信号控制组合优化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了车辆排队延误.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上海市世博交通运输市场以及黄浦江沿岸交通现状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两岸总体规划为背景,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黄浦江客运交通组织研究》为依据,以世博交通体系设计为切入点,着眼水上通道的长远发展,阐释了构建可持续的黄浦江客运服务系统的观点,并针对世博会前、世博会期间、世博会后各阶段,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及具体实施意见,以支持黄浦江水上“客运通道 游憩走廊”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延误计算模型;以周期时长、主预信号控制、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及饱和度等为约束,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分析了其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后,在高、中、低流量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流量下均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减少延误,且更适合高流量交叉口;当高流量交叉口左转比例大于 20%时,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流潮汐现象导致了路段双向通行能力利用不均衡,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的不对称导致了早、晚高峰时段拥堵路段不具有空间对称性.本文从城市交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对早、晚高峰时段可变车道设置方案进行综合决策的方法.以交通均衡理论为基础,以降低城市交通网络高峰期出行总费用和减少可变车道设置管理成本为目标,建立了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为可变车道设置的决策方案;下层根据上层决策方案分别对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进行交通分配,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不设置可变车道方案、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设置方案进行比较,早晚高峰时段综合设置方案减少了系统总费用.  相似文献   

8.
郑燊  陈川 《交通与运输》2007,23(B07):14-16
在分析上海市世博交通运输市场以及黄浦江沿岸交通现状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两岸总体规划为背景,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黄浦江客运交通组织研究》为依据,以世博交通体系设计为切入点,着眼水上通道的长远发展,阐释了构建可持续的黄浦江客运服务系统的观点,并针对世博会前、世博会期间、世博会后各阶段,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及具体实施意见,以支持黄浦江水上“客运通道+游憩走廊”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目的在于保证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条件下缓解进口道左转车辆的交通压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控制的逆向可变车道方案.针对逆向可变车道的感应控制方案提出了参数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延误分析.利用VISSIM的VAP模块对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分别对定时控制以及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效益评价.分析了感应控制方案分别在不同流量以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方案在不同流量下均能使主路左转车辆的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流量增大,感应控制下交叉口整体延误逐渐接近定时控制.当逆向可变车道所在进口道左转比例较高时,感应控制方案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出的方案能够保证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率的同时提高主路左转的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交叉口的时空利用率,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很多大城市,由于居住区和工作区分布得过于集中,城市的多条主干道出现“潮汐式”交通的现象。本文以上海市外环隧道潮汐交通控制项目为背景,在分析外环隧道两端入口交通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有序样本聚类和非参数回归交通流预测的隧道可变通道的通行方向切换算法,并最终形成一套潮汐交通控制软件并在外环隧道实际应用。它可根据隧道两端入口处实时变化的交通流,通过短时预测未来的交通流,实时调整可变通道的通行方向,达到充分利用各条车道的目的。现场运行的用户报告表明:本算法有效地缓解了由潮汐交通所带来的隧道单向拥挤,使得隧道的日通行能力提高了3O%,高峰期的通行能力提高了lO%,隧道两端入口的排队长度减少了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