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的汽车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竞争愈演愈烈。很多整车制造商往往采取价格竞争的方式来争夺市场,迫使汽车零部件厂商不断降价,并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是依赖于技术、质量,同时更取决于成本控制,尤其是对库存成本的控制。纵观国内许多汽车零部件厂商,其库存管理非常粗放,普遍暴露出库存成本高、呆死账多、账物不符等库存管理问题,形成了这些零部件企业新的"伤处",需要引起业内管理者的重视。本文以长春T公司为案例来探讨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库存管理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二、德国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 汽车工业中,整车厂虽然重要,零部件企业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企业的产值在整个汽车工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汽车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是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在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跟整车厂存在着一种同生死共荣辱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地位汽车零部件工业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从产品关系看,整车是最终产品,零部件是中间产品或售后服务产品。从市场关系看,零部件市场取决于整车市场的总量需求:新车市场需求决定了零部件OEM市场的大小,汽车保有量决定了售后零部件市场的大小。从技术关系看,整车开发需求是零部件开发的源头,零部件同步、超前开发是整车技术进步的基础。整车与零部件在产业链中是上下游关系,但是这种上下游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共生的特征:没有强大的整车制造业的拉动,不可能有…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匆忙中,我们又走过了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众所周知.商用车尤其是载货车相比于乘用车企业要“历史悠久”, 这样的历史渊源形成了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以生产商用车零部件产品起家的现实。但是,随着商用车市场发展速度的减缓.商用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经营现状随之恶化。相反.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本该给乘用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乘用车零部件企业却在零部件研发、生产、管理等各方  相似文献   

5.
在批量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对生产过程的有效监控直接关系到制造过程的运行质量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已经为汽车制造业熟知的“统计过程控制”(SPC)在企业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事实证明,SPC的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和综合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 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零部件的研制,或者至少取决于零部件的改进。在这方面应用最为普遍的柴油机就是其中最关键的部件。柴油机技术的进展不仅对装甲战斗车辆的发展,而且对柴油机本身的改进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装甲战斗车辆柴油机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MTU公司弗里德里希哈芬分公司,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1产业大.企业规模小 规模小、集中度低也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通病,因而必须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汽车零部件企业最需要规模经济,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据了解,国外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销售收八在160亿美元以上,但中国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销售收八还不到10亿美元,差距非常明显(见表1)。专家指出,要让零部件企业超前于整车企业发展,建立起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同时要积极学习国外零部件厂商先进的商业运营理念。  相似文献   

8.
袁学辉 《商用汽车》2004,(12):90-92
在2001年以前,我国重型卡车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是非常稳定的,主要重型卡车企业的零部件供应渠道相对独立,也不向其他零部件企业采购,大家相安无事;但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各自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被打乱了,从而出现了重型卡车零部件多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华汽摩配》2005,(3):11-13
一边是国外零部件企业加快在中国布局,一边是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整车厂的挤压,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显得异常艰难。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遭受多面夹击,虽然眼前是市场美景,可却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10.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未来零部件企业发展趋势、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合作方式的分析论述,提出了零部件企业在资源整合以及与制造商合作等方面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利润大幅度下降.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3道坎”:一是“成本关”.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都在怎样“降成本,增效益”上各显其能.2005年可以说是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本风暴年”.二是“融资关”.目前,对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都存在“缺血”的危机.三是“核心技术和品牌关”.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称雄于市场的核心技术”,必须拥有优质产品质量和一流的品牌,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否则,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将会被强劲的国际国内竞争对手一步一步地“吞食”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整车企业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其核心业务是为国内整车厂配套,是一种依附性企业。在新形势下,零部件企业已经出现重整趋势,零部件与整车厂的配套体系需要进一步解决封闭问题,并要进入与国际接轨的零部件分工体系。我国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对策应为,坚持国内外市场并重,上规模、降成本,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培育以及注意探索跨行业发展的道路等。  相似文献   

13.
受到国家汽车产能控制政策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引入整车企业,因而很多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整车企业拉动而发展缓慢。目前这些地区现存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受到成本、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发展陷入困境。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提高汽车零部件技术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没有整车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典型,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上半年,外资零部件增长迅猛,特别是利润增长可观,注重研发成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各大外资零部件企业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其研发投入,促企业良性发展。相比外资零部件的增长,内资零部件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缺乏核心技术是关键。内资零部件应积极创造机会,学习、掌握核心技术。"前期的研发投入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实现高增长的制胜法宝,注重研发投入也促使企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为其提供了70%以上的利润,是整车产业自主创新的  相似文献   

15.
努力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档次和知名度,更好地保护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知识产权,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2018年国际零部件企业百强和国内零部件企业百强发布会"在北京举行。2018年"双百强"榜单以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为唯一依据,排除了一般性行业评选中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基于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际百强榜中情况进行解读,可以看出,有18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选,这些中国企业代表了中国汽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李玉玲 《汽车与配件》2009,(11):I0001-I0001
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使零部件企业受益不少,尤其是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进入外资整车配套市场、出口市场频传捷报、全球售后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些都是自主零部件企业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但是,国家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7%的外资创造了41%的零部件产值。本期东方时评《外资零部件企业何以决胜中国市场》用数据评论了中、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章旨在建立零部件企业评价模型,对全国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深入比较,了解现阶段我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情况。针对使用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所带来的不足,提出了数据标准化方法,提高了指标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科学性,增加了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专用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状态不容忽视。在我国,专用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内存在着企业实力普遍不强、零部件品种较少、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专用车零部件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即使在2009年国内汽车整体形势转好的情况下,国内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产品技术亟待升级、资金周转不灵、海外市场萎靡不振以及外资、合资企业在华步步紧逼等,这些都考验着我国的专用汽车零部件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