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谷竹高速公路青峰隧道为膨胀性构造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多次出现险情,后经实践验证及多方论证,采用"刚柔结合、加强支护整体性、加强超前支护、加强锁脚支护、控制性注浆加固"的控制理念,结集"跳跃式"刚柔结合拱架支护技术、"整体式"刚性锁脚支护技术、无损伤"密棚式"超前预支护技术、控制注浆技术于一体,成功地突破了大变形段的施工,化解了施工风险,保证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铁路线路运维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专注于轨道运营维护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及咨询,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以钢轨廓形打磨、道岔廓形打磨、全项目检测评估、工务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钢轨保护技术服务体系。研究中心技术服务团队由行业专家全面领衔指导,培养了一支"有技术、懂业务、敢拼搏"的核心队伍。创新提出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轨廓形打磨理论、实施方法和服务流程,填补  相似文献   

3.
"四电集成"综合应用技术是应用于客运专线的全新技术,不仅技术标准高,"四新"技术应用较多,而且给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工艺标准带来新的思考。结合京津城际轨道交通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实践应用情况,就其施工工艺、方法和措施方面提出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八五"至"十五"的科研和试验研究,以及"十一五"至"十三五"的建设、运营实践,我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并趋于成熟;以京沪高铁建设发展历程为主线,回顾了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从形成、发展到完善的历程,探讨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建立的基石作用,并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比特币的热潮过后,"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自2008年"中本聪"首次提出"the chain of block"的概念后,如今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区块链技术企业也在逐渐萌生。"凡是需要公正、公平、诚信的地方,就需要区块链"。例如投票、慈善、保险、股票和身份识别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信息透明化、不可更改、加密安全、高效等特点与铁路行业的需求极其吻合。思考未来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参考区块链的技术及其思维,势必提高铁路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装配化加工、生产、制造缺口较大,行业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建设规模逐年扩大。"BIM+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可为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环境影响、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作出贡献,满足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需要。全面深入研究"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有利于在建筑工程中逐步开展基于"BIM+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集成化、产业化生产。发展"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有利于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使各专业基于同一数据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建造,从而实现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是我国轨道交通电气系统与控制的龙头企业,全球知名科技企业。经过成58年的发展,形了"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和电气系统集成技术、变流及其控制技术、车载控制与诊断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技术、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风力发电装备集  相似文献   

8.
铁路货运改革的深入及物流市场的变化,带来了铁路运输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财务收支管理等全方位的变化,铁路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铁路总公司必须加快货运体制改革,逐步由依赖"资金、资产、操作"驱动的传统模式向"人才、技术、管理"驱动转型转变,加强"客户、运营、技术、资本、人才、文化驱动"对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建立"开拓客户靠产品,改善质量靠运营,提升效率靠技术,持续发展靠人才、凝聚力量靠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秦线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形成了独特的重载运输技术体系。从货流组织基地化、装车组织菜单化、建立大客户制度、强化市场营销和组织协调等方面阐述集疏运能力协调技术,从车流组织班列化、车流输送"重量、速度、密度"相结合等方面阐明车流组织技术,从机车运用及乘务制度的改革、优化列检作业方式及布局、调度合署办公、"天窗"集中修施工组织等方面阐释运输组织管理技术,为我国其他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提出基于云技术的智慧快轨信息化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业务引领、技术支撑"的策略,统筹数据应用,制定智慧快轨信息化总体蓝图。发挥城轨快线在"三铁融合"中网桥的重要作用,助力智慧快轨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化快速发展,打造"高效协同、智慧快轨"的信息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CSM及TRD施工技术均已在国内外基坑工程、防渗工程、地基处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单一技术在应对复杂地层时灵活性较差。本文以紧邻既有建筑物、高地下水位、大粒径卵石层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为背景,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止水及周边环境因素,最终采用"CSM+TRD"地下连续墙技术进行本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本文着重论述"CSM+TRD"地下连续墙综合施工技术并详细总结其技术特点及施工工艺流程,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组织召开了"客运服务系统实验室"、"行车安全监控和应急平台实验室"建设项目技术评审会。评审组分别听取了两个实验室的技术汇报和测试报告,观看了现场演示,审查了相关材料。"客运服务系统实验室"能够实现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客运服务系统的研发、模拟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介绍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验收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6个课题,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和创新体系研究与示范、城市综合交通和轨道交通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与控制系统研究、中低速磁悬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100%低地板轻轨车研制.  相似文献   

14.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环境"概念、智能终端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环境理念等,将会在信号控制理论、信号控制模式以及信号专业的信息处理等方面,推进信号专业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正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一体化创新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湖北省2017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确立了"设计、制造和施工一体化"技术路线,首创了Ⅲ型板式轨道全单元结构体系,研发了成套装备,形成了系列标准,突破了国外专利制约,为我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项目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编设计规范1部、行业技术标准7项,授权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科技部立项目、住房地城乡建设部主持、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牵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6个课题,经过3年的艰苦研究,近日已有4个课题通过了专家(技术)验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为提高铁路运输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就"智能列车"、"脱轨、碰撞"、"自然灾害"等研究课题所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为提高复杂岩溶区高速铁路的勘察效率和精细度,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岩溶区"空""天""地"类勘察技术的适用条件、常规勘察技术优缺点以及新型勘察技术应用特点,从而提出各类岩溶区以及各勘察阶段岩溶综合勘察技术组合原则,进而构建复杂岩溶区高速铁路工程"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成套技术体系。研究结论:(1)"空""天""地"三大类勘察技术各有其技术特征及适用范围;(2)我国岩溶区分为高原岩溶区、过渡带岩溶区和岩溶化平原区三大类型,应根据所在岩溶区的地质特征和主要岩溶问题,针对具体的工程型式选择相应的勘察技术手段加以组合,开展综合勘察;(3)铁路工程地质各勘察阶段应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分别组合勘察技术,形成综合勘察模式;(4)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成套技术体系可解决艰险山区复杂岩溶勘察难度大、效率低、精细度差等难题,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岩溶区高速铁路的综合勘察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号召下,铁路行业正经历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的融合,将全面提升铁路建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建设向"智能建造"转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铁路路基工程信息化技术成果,详细阐述了铁路路基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系统功能、技术方案及其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情况。铁路路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铁路路基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为高速铁路"智能建造"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由湖东电力机务段、局机务处和北京磁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CJW-5000型机车车轴荧光磁粉探伤机"和"CJW-5000型机车轮对荧光磁粉探伤机"项目通过了太原铁路局科研成果技术评审。2014年12月29日,太原铁路局科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CJW-5000型机车车轴荧光磁粉探伤机"和CJW-5000型机车轮对荧光磁粉探伤机"两个项目进行了技术评审。评审委员会通过对该探伤机的技术性能、应用效果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