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LC接触器作为控制主发电机励磁的唯一1个直流接触器,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到机车的安全运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LC接触器正在逐步取代原来的老式LC接触器。新型LC接触器与老式LC接触器相比,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辅助触指采用封闭式,灭弧装置加装了1对永久磁钢进行快速灭弧。正因为灭弧装置加装了1对磁钢,也为新型LC接触器的烧损埋下了隐患。2004年4月衡阳机务段DF43422机车就因为LC接触器烧损引发机车火灾,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磁接触器主触头发生粘接时,机车运行过无电压绝缘器后合闸,造成劈相机走单相,接触器触头烧损造成机破事故,提出改进措施,在不增加专门电器情况下,对控制电路稍加改进,此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中低压双向直流接触器带负载分断性能,故对灭弧技术提出很高要求,其中对临界电流的分断是技术难点。针对双向直流工况,详细阐述了传统灭弧方式和新型灭弧方式的灭弧原理和优缺点,着重介绍了新型灭弧方式不同外加磁场布置的特殊作用。通过模拟试验比较了部分灭弧方式的燃弧时间,并评价了采用不同灭弧方式接触器的性能及适用性。模拟试验结果及评价结果均表明,新型灭弧方式具有更好的灭弧性能,是双向直流接触器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电位限制装置直流接触器的研发过程,分析故障电流对接触器动、热稳定性的影响,特别对触头间的电动斥力进行了详细计算,并通过对动触头、电磁铁等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克服其对产品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为了避免临界电流的危害,采用永磁磁吹灭弧技术并通过灭弧室的独特设计,使其能够实现双向电流下的可靠开断,进而满足了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对钢轨电位限制装置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1引言电磁接触器由磁路系统、传动系统、灭弧系统、主触头系统及辅助触头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当电磁线圈得电后产生电磁力,拉动传动系统带动动触头向静触头运动,同时带动辅助触头动作,接触器闭合。当电磁线圈失电后,由于复原弹簧的作用使动、静触头及辅助触头快速分离,在永磁场或磁吹磁场的作用下,电磁力快速将分断时产生的电弧熄灭,保证接触器可靠分断。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机车信号测试环线安装在钢轨内侧轨腰,存在磁屏蔽、安装成本高、施工和维护困难等缺点,在分析了磁屏蔽产生的原因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综合成本低廉、安装方便,避免构成磁屏蔽的机车信号环线测试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在钢轨上或者水泥地面上通过尼龙支架固定测试环线。实践证明,使用尼龙支架固定测试环线的安装方式效果良好、设计合理,能满足机车信号的正常检测,达到了优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DF7C型内燃机车头灯接触器粘连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碘钨灯自身特性所引起的.在电路中串入纯感性元件、纯阻性元件及热敏电阻做试验分析,最后选择了在电路中串入热敏电阻的改造方案,并在DFTc5574号内燃机车上进行了,装车运行试验,有效地抑制了头灯接触器粘连的故障:该改进方案已在全段DF7C型内燃机车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DF7C型内燃机车头灯接触器粘连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碘钨灯自身特性所引起的,在电路中串入纯感性元件、纯阻性元件及热敏电阻做试验分析,最后选择了在电路中串入热敏电阻的改造方案,并在DF7C5574号内燃机车上进行了装车运行试验,有效地抑制了头灯接触器粘连的故障。该改进方案已在全段DF7C型内燃机车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QCCⅠ型接触器粘连故障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郑西(郑州—西安)高铁的运行实践中,发现全并联AT越区供电时部分保护方案配置中存在问题,特别是失压保护配置不当。当采用越区供电方式时,如果被越区段发生故障,将导致被越区段停电,直接影响到正常供电,干扰了高铁的正常运行秩序。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贵阳南编组站扩建工程是全路最复杂的编组站扩建项目之一,机务设备在编组站内的布局直接影响编组站总图布置、机车走行路径和距离,对编组站快速有效组织运输起很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贵阳南编组站车流组织、机车作业流程和既有机务设备的研究,目的是找出编组站扩建工程中机务设备布局和工程实施的合理方案.研究结论:检修利用既有机务段,运用采用分设方案,即新建贵阳南派驻机车折返段、改建既有贵阳机务段.该方案充分利用了既有机务设备,机车作业流程顺畅、走行距离短、节省运营费、施工过渡工程实施性好、并预留了远期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常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采用走行轨兼做回流轨存在的问题,以及杂散电流腐蚀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针对目前专用回流轨技术方案发展现状,推荐采用网轨混合牵引供电系统的应用方案。通过对该方案中重点问题的分析,推荐采用专用回流轨和接触网同位置设置电气分段的方案,在牵引供电上网点和回流点处设双极隔离开关;推荐在负极对地之间设置单向导通装置作为漏电保护装置;推荐设置绝缘监测装置对各区段的专用回流轨对地绝缘状况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早发现绝缘薄弱点并清查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联锁与列检库、洗车库的接口功能和逻辑关系。根据车库门作业场景分析及其防护原则对联锁逻辑方案进行了设计,方案中增加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满足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设计要求。通过实际工程测试应用,本方案提高了列车出库、回库及洗车作业的效率,提高了车辆段、停车场列车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地铁8号线某区间站PBA(洞桩法)工法施工为背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小导洞开挖顺序进行模拟,得到其最优的施工方案。模拟结果表明:优先施工下层导洞的方案三和方案四产生的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小于优先施工上层导洞的方案一和方案二;同层导洞不同的施工顺序也会对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通过四个施工方案产生的地表沉降和小导洞拱顶沉降的对比,确定采用方案三进行施工。方案三模拟数值与现场监测数值比对结果表明,二者沉降趋势和沉降量都相差不大,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新线设计中,接轨方案的选择是决策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接轨方案的选择主要是解决接轨点的选择和接轨方向的选择。本文通过对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为接轨方案的论证、优选提供一种量化的方法,以便做出较理想的线路设计。研究方法:从接轨方案选择的模糊性出发,确定影响接轨方案选择的各种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种因素从理论上给予模糊综合评判,得出各个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通过对新建铁路田东至德保线接轨方案的实例验算,提出了推荐接轨方案,证明了本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结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接轨方案的比选中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为设计者提供决策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可从比选方案自身特点出发,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改进、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续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信号补偿时间的列车最小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求解算法,求解不同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对所有到发线组合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股道组合方案对应的关联道岔越少,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关联道岔相同时,后车接车进路越短,前车接车进路越长,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前车股道确定时,最优的后车股道方案比最劣方案可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30s以上。  相似文献   

17.
铁路工程不同地质单元路桥分界高度的研 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桥分界高度是以桥代路的临界高度,小于此高度以路基通过,大于此高度则以桥梁通过。但在同一地貌、地质单元地段,是采用路基通过,还是以桥代路通过?此文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貌、地质单元和段落,针对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路桥分界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某铁路工程为例,对不同地质单元的路基、桥梁分界高度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路桥分界高度每增减1m,每桥梁公里造价指标受路桥分界高度的影响较小,每路基公里造价指标受路桥分界高度的影响较大,一般分界高度应控制在6rn,个别情况下可按7m控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庭式地铁车站的特殊空间形式及火灾特点,在满足该类型车站公共区防排烟系统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为了使该系统配置模式更为紧凑,功能区域划分更为合理,通过对目前国内典型中庭式地铁车站公共区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的综合分析与对比,提出在防烟分区划分、防排烟系统的配置和防排烟系统控制方式等方面的优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般工业用真空接触器的总体布置形式和传动方式,根据机车用真空接触器的结构特点,对机车用AC3kV真空接触器的设计原则及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采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正线信号显示方案各城市不尽相同,通过对国内现存的各种显示方案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优缺点,提出如采用亮灯方案,优先选用不加额外显示灯位方式,如采用灭灯方案,优先选用常态灭灯方式的工程实施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