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中道岔的技术性能及岔区的建筑限界设计直接影响运营组织效率和车辆运行安全,针对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中应用曲线道岔的情况,依据曲线道岔参数及布置形式,利用图解法模拟车辆过岔过程,并进行加宽量计算,拟合出道岔区建筑限界的加宽量图,讨论曲线道岔区建筑限界加宽量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为岔区土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上运行的安全 ,防止其撞击邻近的建筑物及设备 ,线路四周必须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运行的机车车辆也要限制在一定的尺寸轮廓范围内。为此 ,铁路上规定有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所谓机车车辆限界就是限制机车车辆横断面最大容许尺寸的轮廓图形 ,而建筑接近限界就是沿线建筑物及设备距轨道中心和距钢轨轨面的最小容许尺寸所形成的轮廓图形。机车车辆限界与建筑接近限界之间必须留出一定的空间即安全空间 ,以保证机车车辆不会因运行中产生的正常横向晃动和竖向偏移振动而与沿线建筑物、设备相撞 ,另外 ,安全空间也为… 相似文献
5.
6.
铁路建筑限界缓和曲线地段加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刚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7,61(5):16-22
目前铁路现行的规章、规范及设计手册中,未明确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计算方法。为找出一种误差值小、使用方便的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计算方法,根据图解法相关数据,绘制分析不同曲线要素组合的加宽值曲线,研究总结铁路建筑限界缓和曲线地段加宽值变化规律。根据加宽曲线特点,利用多项式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出缓和曲线地段内侧加宽、外侧加宽及运动附加超高通用计算公式。与图解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通用公式计算误差满足测量误差限值要求,证明通用计算公式是正确可靠的。提出的通用计算公式可供铁路相关技术人员工作时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规章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因地铁缓和曲线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加宽而导致地铁隧道土建投资增加的原因;为节省投资,介绍缓和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及特殊情形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杨松尧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7-19
缓和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加宽的设计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重点之一。分析现有缓和曲线地段内外侧加宽值计算方法,提出通过解析几何等数学方法解决缓和曲线建筑限界加宽值的计算问题,推导该思路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目的:铁路道岔侧股轨距是小号码道岔平面线型设计的关键,构造加宽引起的曲股最大轨距是其中的重要项点.铁路工务部门需要构造加宽作为道岔铺设、维护等工作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的构造加宽计算方法可供道岔设计及施工人员借鉴.研究结论:通过对小号码道岔轨距加宽规律的研究,综合考虑曲线线型、尖轨类型、道岔始端轨距、尖轨尖端轨距、侧线轨距等因素,分析了道岔转辙器部分构造加宽的成因并提出了各种情况下的构造加宽计算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构造加宽的定义,开发了道岔构造加宽的通用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2.
运用道岔系统动力学理论,考虑轨距加宽式转辙器的结构特性,建立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350 km/h客运专线18号高速道岔为例,计算分析了列车以350 km/h直向及80 km/h侧向过岔时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转辙器轨距加宽可提高列车直、侧向过岔时的平稳性,降低直向过岔时尖轨的磨耗指数,减轻尖轨侧磨,增加尖轨开始受力截面的轨顶宽度;增大转辙器部位的动轮载、轮缘力及动应力,对尖轨受力不利;转辙器轨距加宽对列车侧向过岔的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有不利影响,对直向过岔的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我国350 km/h客运专线高速道岔设计中,暂不使用转辙器轨距加宽技术. 相似文献
13.
聂云斌;马卫华;罗世辉;雷成;左玉东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22,66(6):178-183
合理的限界设计,不仅能为磁浮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还能减少空间浪费,以及降低线路施工成本。结合常导长定子高速磁浮自身结构特点,详细地阐述了限界的计算方法及其所计及的要素。将限界计算的各技术参数分为车辆和轨道两大类,并将各技术参数按概率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叠加。在分析曲线段加宽时,使用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常导长定子高速磁浮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得到相应曲线段几何偏移引起的限界加宽量,通过公式计算得到超高或欠超高引起的加宽量,将两部分进行线性叠加。通过计算,得出高速磁浮在曲线半径为650 m的限界图,以及各限界的控制点坐标值,得出在半径650 m的曲线上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顶部距滑行轨面3 655 mm,底部距滑行轨面1 000 mm,宽4 240 mm为宜,可为高速磁浮工程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舒冬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11):111-113
通过分析某工程拟采用的有轨电车车辆特点,建立了计算车辆模型,提出一种作图求解计算车辆在道岔区几何偏移量的方法。应用实例证明,该方法适用于所研究有轨电车车辆道岔区几何偏移量的求解,也为其他结构型式有轨电车车辆道岔区几何偏移量的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岔区轨道刚度合理取值及均匀化技术、尖轨降低值优化技术、转辙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侧线线型设计技术对动车组高速直、侧向过岔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为保证旅客乘坐舒适性,必须结合采用的扣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岔区轨道刚度,刚度均匀化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上受施工质量以及道岔精调状态等因素影响;尖轨相对于基本轨的降低值决定了轮轨垂直力在尖轨和基本轨间的过渡范围及过渡比例,并直接影响列车过岔平稳性,降低值过大会严重影响道岔平顺性及降低行车平稳性;是否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对道岔平顺性无显著影响,客专线道岔不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是有试验数据支撑的;动车组侧向通过42号和62号道岔的车体水平加速度实测最大值小于1.5m/s2,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和设计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时速300 km动车组轮对轮背距采用1360 mm的建议。为保证轮对顺利通过查照间隔最小值1391 mm的中国固定辙叉,将其公差带由±3 mm改为±1 mm,而其它轮对尺寸及组装公差执行"车辆不同类型走行部分使用不同直径车轮的规定"标准(UIC510-2);道岔尺寸及维修公差保持中国既有线标准,以避免大规模改建轨道设备。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执行新的标准,保证动车组以力等自由内接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宽轨距与标准轨距铁路轨道交叉的特殊情况,考虑运营需要和车辆通过的安全性,设计了应用于宽轨距与标准轨距9号交叉的固定型钝角辙叉。通过在固定型钝角辙叉外侧设置护轨,解决了车轮自护的安全性问题,验证了9号固定型交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一套合理的磁浮列车限界计算方法的出台将有利于降低建筑工程造价,保证车辆运行安全。文章就低速磁浮车辆限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车辆限界应该计及的因素进行研讨和阐述,为低速磁浮限界标准的出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