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国内高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建设理念、课程性质、课程体系及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改革和创新之处。文章认为,将传统的大学语文一门课程分解成若干门带有一定专业色彩的同类课程同时开设并由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修,或许能够达到既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所面临的尴尬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大学语文,既是一门旧课,又是一门新课。说是旧课,因为早在本世纪初期,我国部分高校中的非文史类专业,就已经开设了语文类课程。如创立于1896年的交通大学,自1912年开始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国文课。当时的交大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亲上讲台,连续讲学十余年。说是新课,因为非文史类专业的语文教学在中断了数十年以后,把它重新定名为大学语文,并且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开设,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1978年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双学位制等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创新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完美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倾向的日益严重,人文素质教育日益缺失,大学语文教学也陷入困境。依托地域文化,开发其价值,遵循一定的原则,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地域文化编入大学语文教材,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地域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提升高职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它由中世纪博雅教育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大学课程进行设计,以建立能够适应通识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科学史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科学史融入通识教育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为适应通识教育要求,对科学史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文中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确立语文课程的五大教学模块及目标、设计课程案例及课程考核方法,强调语文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提高艺术类学生运用于专业岗位的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高校课程新一轮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里的公共基础课,承载着传播文学知识、传承文化精神的作用。在这场信息化改革中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解构已有的教学模式,建构新的课程体系,以信息化为媒介,通过以线上网络课程为依托,以线下面授课程为主体,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相融合,必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融合,以专项比赛为促进的多维立体的"两融合一促进"的教学模式达到学生有兴趣,课程有收获,从精神层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编撰高职适用的历史教材,深化历史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发挥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其为振兴历史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应该更加注意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论理工科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强调了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