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郭春  徐建峰  张佳鹏 《隧道建设》2020,40(8):1140-1146
隧道建设消耗资源和能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解决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清单数据难以获取、隧道施工碳排放难以估计的难题,通过在隧道碳排放方面的长期探索,总结当前中国公路隧道碳排放计算、清单数据、影响机制和排放预测的研究进展。首先,通过调研国内外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文献,介绍隧道建设碳排放计算方法; 其次,结合算例阐明使用数据清单和排放系数评估隧道施工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明确不同施工工序和材料能源对碳排放的贡献; 然后,基于大量隧道施工碳排放计算结果,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探明隧道施工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碳排放预测方程; 最后,针对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中的2大难题,即难以获取隧道碳排放的基础清单数据、排放数据难以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中流通,提出发展资源能源计量和区块链技术,促进隧道行业节能减排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办气候[2011]260号文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相似文献   

3.
1绪言1.1低碳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以CO_2气体为主)。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CO_2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破坏,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严  相似文献   

4.
交通行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2017年重型货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总量的6.6%,但贡献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约40%,重型货车的碳减排工作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及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汽车生命周期数据库(CALCD)及中国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商用车(CALCM-CV),针对重型自卸车开展了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研究,分析其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构,并结合电力清洁化、制氢工艺清洁化趋势,对未来重型自卸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胡月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7):230-233,246
生物质废物的处理过程会释放相当量的温室气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应该采取有效的低碳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流程的碳排放。通过厌氧消化,将生物质废物转化为沼气,再提纯后得到高纯度的甲烷,替代化石燃料,可以显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基于CM-072-V01方法学,对某一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消化项目的碳排放进行了计算,计算了基准线排放值、项目活动排放值、泄漏值和总碳减排量。计算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碳减排量显著。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建设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通过分析沥青路面施工期碳排放来源,结合IPCC及CLCD数据库等资料提供的碳排放因子,采用LCA构建沥青路面施工期碳排放计量模型,基于典型路面结构方案得出原材料生产、场外拌和、运输和现场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及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占总排放量的47.52%;混合料拌和阶段次之,占总排放量的44.71%,节能减排措施以采用清洁燃料,提高施工机具生产效率为主。水稳基层/底基层铺筑过程中,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同样为原材料生产阶段,高达总量的90%,节能减排措施以选用低碳水泥为主。  相似文献   

7.
行业动态     
美国政府拟推出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近期,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Michael REGAN表示,美国政府正在制定1项新的汽车排放法规。该项排放法规将有效限制汽车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该项排放法规限定了轿车和轻型货车的碳排放量,并要求汽车制造商在现有碳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将汽车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削减22.6%。  相似文献   

8.
道路工程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脉,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采用大量高能耗和离碳密度原材料和产品,同时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笔者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寿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提出了低碳路面的理念,并探讨了路面寿命周期碳排数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框架,界定了路面寿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明确了各阶段清单分析的具体内容,对于今后发展低碳道...  相似文献   

9.
宏观·国际     
《商用汽车》2014,(1):11-11
欧洲开展“列队行驶”研究项目 欧盟已制定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总量下降20%的目标,当前,重型车辆排放的CO2占到总量的17%。欧洲计划开展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旨在研发出一套可以在公路上实现车辆“列队行驶”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大幅降低卡车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本世纪内地球平均气温上升1-4℃。则上亿甚至更多人的食物和水的供应将受到威胁,数千物种将会灭绝。目前唯一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统一机制,就是联合国框架下的、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制定的“路线图”就是为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协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建萍 《经济导报》2009,(48):30-31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於本周开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美国政府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汽车行业基于全生命周期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必然选择。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核心的动力电池,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对于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动力电池全流程型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生产工艺梳理,构建退役动力蓄电池企业碳排放量化核算方法,并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出建设零碳工厂的方案,以指导相关企业开展企业组织层面碳排放量化核算以及目标确立、减排方案和建设零碳工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宣布:“气候系统变暖很明显。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中国正成为当代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显著”国家。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中国的CO2排放约为68亿吨,而同期美国为71亿吨。因此国内的减排任务是相当艰巨。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6月的G8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这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所以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当代汽车产业如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汽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新视点。而低碳经济就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节能减排全球化的背景下,臭氧层破坏及全球性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维修汽车空调的过程中,制冷剂的不规范排放不仅危害了环境,同时增加了维修成本。国际约束性协定主要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和温室气体的生产和排放,在破坏臭氧层物质方面的条约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在温室气体方面的条约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我国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缔约国,同时也是《京都议定书》签约国。  相似文献   

15.
林诗云  杜豫川 《上海公路》2013,(1):65-68,72,14
在碳排放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减少道路交通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的低碳交通政策与指标发展的综述,对低碳交通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蔡乐荣 《时代汽车》2024,(9):98-102
我们国家是一个温室效应气体的国家,我们对碳的排放非常关注,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在汽车工业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工业,在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环境体系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我们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家,因此,本文基于碳排放视角,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清远市本地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涉及到的汽车行业的结构变迁,以及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当地二氧化碳的减量排放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对于地方的发展和环保事业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轿车情报》2008,(1):10-11
如果本世纪内地球平均气温上升1-4℃,则上亿甚至更多人的食物和水的供应将受到威胁,数千种将会灭绝。如要避免如此恶果,就必须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此,目前唯一全球统一达成的机制,就是联合国框架下的《京都议定书》。但它将于2012年到期。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制定的“路线图”就是为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协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人类是一个巨大挑战,对运输行业也是如此。运输是排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以欧洲为例,欧洲有23%的温室气体是在运输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但是运输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目前运输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今后随着运输货物总量的不断增加,运输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将继续增加。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运输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联合国政府向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研究表明,在全球CO2排放总量中,交通业因化石燃料消耗占24%。现在,交通业被认为是全球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最快增长源。  相似文献   

20.
孙春诚 《轿车情报》2010,(8):142-145
在中国这个对于进口石油依赖过于严重的国度,大力扶持和推广各项能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对于摆脱能源开采的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长远看去都是功德一件。在目前油价疯涨的今天,我们依旧有着逃离恶臭尾气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