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正2020年12月30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功能区布设规范〉等39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的公告》(交通运输部2020年第104号公告)称,《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功能区布设规范》等39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020年第5批,见附件)业经审查通过,现予发布;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1,66(8):241-246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强劲的交通建设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走廊带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铁并行建设已成为充分挖掘有限交通走廊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公铁并行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其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而高效的应急救援是减少事故伤亡的重要手段。依托兰合高速铁路与临合高速公路并行段为工程背景,分析突发性事件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影响;从应急救援角度出发,分析公铁并行段对区域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并提出设立"公铁并行段特别交通管控区"、制定"公铁并行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构建"公路铁路两线快速联防响应机制"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是商合杭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采用公铁合建方案,同时搭载芜湖市市域轨道交通1号线和8车道城市主干道过江,是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政道路于一体的重大工程。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99.3+238+588+224+85.3)m双塔双索面高低塔钢箱钢桁组合梁斜拉桥,全长1 234.6m;上层公路梁为板桁结合结构,下层铁路梁为钢箱结构,桥塔为门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相似文献   

4.
何勇 《公路交通科技》2014,(3):311-313,319
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发展一直以铁路为重心,铁路一直的积弊又阻碍了其发展。铁路改革对于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突破性的,但绝非前置条件。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市场主体缺位无序、铁路改革任重道远、示范项目预期难显等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围绕顶层目标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制建立、铁路货运改革、联运趋势研究等方面探求我国国际多式联运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四面八方     
<正>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桥黄冈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黄冈长江大桥16日建成通车。大别山革命老区与华中重镇武汉因此而实现公路、铁路及轨道交通方面的全方位"无缝对接"。黄冈长江大桥全长4008米,设计为双层桥面,下层为双线高速铁路,上层为四车道高速公路,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方案,其主跨567米,是  相似文献   

6.
<正>据融合电科消息:针对北京砂石公铁联运市场,为实现矿山开采、加工、运输、废料回收等所有环节的绿色能源(电动)化,由融和电科、伙伴特百佳、华菱星马、玖行能源等10家单位发起的建材绿色供应链绿色联盟(简称:公铁绿链)于2019年12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7.
波兰最大的挂车生产企业Wielton最近向CLIP集团提供了100辆可用于多式联运的厢式车,专门用于铁路和货车的联运。多式联运在波兰越来越受到欢迎Wielton认为,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尽管波兰的地理位置优越,铁路连接网络密集,但波兰并未充分发挥多式联运的全部潜力。"在过去的几年中,得益于欧盟分配给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资金,多式联运在波兰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对这种运输方式的兴趣日益浓厚。波兰各州政府都在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Wielton说。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多式联运的定义、发展历史,美国与欧洲多式联运的模式,以及公路运输挂车、铁路运输的集装箱和托盘之间关系。论证了中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半挂车产品、公铁联运发展的方向和可能使用的高效运输挂车产品与集装箱产品。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铁路-公路荷载作用下公铁同面钢桁架梁桥面铺装层的受力特点,以枝城长江公铁同面连续钢桁架梁桥面铺装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效抗弯刚度法简化桥面铺装层,建立公铁同面大桥整桥有限元模型,分析铁路荷载、公路荷载及铁路—公路耦合荷载对公铁同面钢桁梁桥桥面铺装组合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桥面铺装层主要控制应力为顺桥向的纵向拉应力,铁路荷载和公路荷载对最大纵向拉应力耦合效应的贡献率分别约为62.5%和37.5%,对最大横向拉应力的荷载耦合效应的贡献率分别约为61.7%和38.3%。在铁路-公路耦合荷载作用下,枝城长江公铁同面钢桁架梁桥面铺装层的最不利等效应力小于等效桥面铺装层材料的容许应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世界最大跨径重载公铁两用钢拱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天生港航道桥顺利合龙。该桥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中沪通铁路段的跨长江控制性工程。上层为双向6车道锡通高速公路,下层为双线沪通铁路和双线通苏嘉城际客运专线。大桥全长11 072 m,南侧跨越长江主航道,采用主跨1 092 m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北侧跨越天生港专用航道,采用主跨336  相似文献   

11.
韩国倩  董长坤  韦刚 《公路》2020,(3):192-195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与铁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加之有限土地资源空间的制约,公铁并行建设越来越成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兴发展趋势。当高速公路与铁路并行距离较近时,可能诱发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安全隐患问题。以津石高速公路与铁路并行路段为工程背景,分析论述了公铁并行建设可能面临的公路车辆撞击问题、极端天气相互影响问题、铁路列车眩光问题以及铁路列车行驶视觉诱导问题。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类安全隐患问题,分析了其在公铁并行建设条件下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预防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客运专线的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铁路引桥及相关工程的设计为背景,对新建铁路与市区公路、铁路、沟渠等构筑物小夹角交叉时的桥型布置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路基工程》2007,(2):116-116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及河南省规划的中原黄河公路大桥跨越黄河的共用桥梁。铁路部分将贯通京广客运专线,并与在建的郑西客运专线连接;规划的中原黄河公路大桥北起新乡市原阳县,向南跨越黄河,在郑州市与新建的东四环路相接。公铁合建段长9.177公里。主桥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铁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项目总工期为3年,2006年年底开工,2009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大桥,是继山东滨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之后的第二座黄河公铁两用桥。  相似文献   

14.
<正>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运输系统非常发达,他们有很多成熟的道路运输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高效运输:先进的运输模式1.多式联运:集齐各自优势联合运输多式联运是指使用多种运输方式,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优势,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综合性服务。这种设法把不同的运输方式综合起来的方式,也称作"一站式"运输。最早的多式联运是铁路与公路相结合的运输方式,通常称作驮背式运输服务。现在,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多式联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铁科院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铁路唯一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咨询监理、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担了京津城际、郑西客专、京沪高铁、哈大客专、沪昆客专、厦深客专、三新线、武汉天兴洲大桥、南京大胜关大桥、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铁大桥等铁路项目的咨询或监理任务;承担了北京、天津、沈阳、南京、杭州、无锡、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历程加快,交通量不断加大,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在靠近城市、铁路公路的桥梁建造过程中,为降低造价和缩短周期,通常考虑建造一座公铁两用桥。以某项目桥梁工程为例,分别从项目策划、现场布置、工地吊装等方面详细阐述公铁两用钢桁架拱桥施工关键技术。总结公铁两用钢桁架安装技术要点,为类似项目中钢桁架拱桥施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乌尼莫克公铁两用车辆凭借着其在公路和铁路2种路况下,游刃有余地完成各种复杂困难的工程作业,成为名副其实地汽车领域"跨界"英雄。  相似文献   

18.
当前,铁路提速和高油价引发了中国客运市场一场历史性革命.一方面,道路运输市场正在上演"公铁大战".铁路第6次提速,其变化具体概括为"2减1增":干线旅客列车运行时间普遍压缩20%~30%;覆盖全国17个省市的480列国产动车组,间隔时间将压缩15%左右: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预计增加18%,相当于每天增加30万个坐席.而且这次提速与前5次提速一样,实行"提速不提价".  相似文献   

19.
实现铁路线路维护机具灵活机动、快速切入切出、减少用工数量、降低维护成本,一直是铁路线路维护工作努力的方向。本文介绍了一种以专用挖机主机为平台,适用于铁路线路工务多功能维修公铁两用车的技术方案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2月22日,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铁路E66节段钢梁由1 000t浮吊缓缓吊起,这标志着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开始进入钢梁架设施工(见图1)。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99.3+238+588+224+85.3)m高低矮塔钢箱钢桁组合梁斜拉桥,采用双层桥面布置,上层为8车道城市主干道,下层为4线铁路。主梁为钢箱钢桁结合梁,上层为板桁结合桥面,下层为钢箱桥面,三角型桁架,2片主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