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肖艳 《交通与运输》2010,26(4):64-65
一、开车出远门准备充足再上路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开车出门最怕的就是车辆出问题,耽误行程不说,最重要的是把假日的好心情全都破坏了。如果利用长假期间开车出远门,最好是准备充足再上路。离开了汽车服务发达的城市,离开了熟人熟面孔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公众假期倒是不少,但没有中国“五一”、“十一”那样的长假,多数的假期都定在周一,这样便有连着三天的休息,但区区三天,谈何远行?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如同中国的国庆节,但那天刚好是周四,我实习的公司体恤民情,次日的周五也一并放假,我又得寸进尺换休一天,因此便挤出了一个五天的假期。五天,能去哪里玩呢?我最初想去看尼亚加拉瀑布,从我所在的波士顿开车过去大约9个小时,但总觉得到了尼亚加拉,而不去加拿大看看有些亏,可一时又来不及办理签证,还是留待以后吧。那就往南走,东海岸有不少此次一同出来进修的同学,一圈电话打下来,行程便排满了:第一天开7个小时到费城,第二天去巴尔第摩,第三天白天参观华盛顿,晚上到弗吉尼亚,第四天返回费城,中间去大西洋城,第五天返回波士顿。全部行程预计两千公里。两千公里?这等于驾车从长沙一直开到兰州,还好,我的车上有现代化武器——巡航功能装置,就是可以将时速定在某一固定值,不必踩油门,汽车自动匀速行驶——不能再夸它了,否则有作广告的嫌疑。另一个最重要的武器是一个车载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它,我可以通过卫星定位,显示我所处的经纬度、方位、海...  相似文献   

3.
在汽车厂商的车型介绍中,“驾驶乐趣”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但我们中有多少人能享受到加强的乐趣?当新车的新鲜劲过去后,开车对很金工 人来说成了一种痛苦,据非常不完全统计.真正在日常开车中获得快乐的不到10%。享受驾驶乐趣就这么困难吗?非也非也除了一辆适合的车.再加上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4.
李建 《交通与运输》2008,24(1):68-69
随着国家对建设新农村在政策上的倾斜和加大投入,农民朋友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这期间,有些村民看到人家买车搞运输发家致富了,真是眼馋,便大脑一转,想去“低投入、赚取高效益”,从而用低价去购买车身破旧、无牌照的隐患车。有一村民由于自己的驾驶技术不熟练的原因,因而感到白天开车与别人竞争搞运输力不从心,又加上害怕被交警处罚,就学起了“昼伏夜出”的猫头鹰——白天去睡觉,晚上开车上路搞运输,想着靠“夜战”发财。其结果直接导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因看不清路面翻了车,车毁人伤。  相似文献   

5.
吕春 《交通与运输》2010,26(3):39-39
国内驾照去悉尼开车,先到当地的语言学校翻译,联系买车,然后去RTA(路政局)把车过户,就可以上路了。不过悉尼的车速比国内快许多倍,开车的人非常凶猛,与美国大片里看到的街头景象基本相似,而且又是左行,所以同样需要学开车。为了开车找个教练学了10个小时(1小时45澳元),折合人民币近3000元。哎,真是贵啊。然后找朋友带两个星期,每天1个多小时。就这样,才基本适应左行,还要保持最高限速行驶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不琢  张海颖 《家用汽车》2006,(6):140-141
开车去亮马河大厦出席会议,工作人员把他当成送货员;早晚开车上下班,堵在路上,连穿梭在拥堵车队间的乞丐都对他不屑一顾,从他的车前绕道而行;在车头挨车尾的夹缝中来回流窜兜售报纸、杂货、滥发小广告的相关人等通通对坐在车里的他置之不理……从他成为依维柯车主的那天起,这些“反传统”的“传奇”遭遇就常伴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一、人性化服务——重庆高速带你去旅游假如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累了,那您会不会在服务区停下来,去钓钓鱼、泡泡温泉,或去户外健身中心健健身?假如您您开车到了晚上,那您会不会下榻在服务区的集装箱主题酒店、自驾车营地或帐篷营地,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佳肴?或到一家人服务区特色火锅店,吃上一顿令您酣畅漓淋的重庆火锅?或在服务区旁边的汽车影院  相似文献   

8.
吃亏是福     
不久前,笔者晚上“打的”,见司机交会车都不关大灯,便问为何不用近光灯(防眩目灯)?他笑着说:“对方不关灯我关灯,那我不吃亏了?”在这种不甘吃亏的心理支配下,谁的灯亮谁就占了“便宜”。于是,50瓦的灯泡换成了100瓦的真空碘钨灯,更有甚者,将灯光角度调整到照射对方驾驶室,以迫使对方作出让步。夜间行车成了“灯光大战”,司机迎着强烈的灯光,朦朦胧胧看路,跟着“感觉”开车,夜间交通肇事也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Boffin 《家用汽车》2006,(6):160-161
学车时,练习“钻杆”让人枯燥得发狂,总觉得自己的“移库”技术已经很过硬了,可在生活中停车还是“面”得很,尤其是倒车。小时候,同学的父亲经常开车接我们放学,每次倒车入库时,我俩就特着急,明明“一库”就可以搞定的事,同学的父亲要多移好几次。那时候我俩就会在旁边一边跳一边叫“倒,倒,倒!”后来自己学会开车后才知道停车、倒车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不少刚从欧洲来美国居住的人总这样赞叹,“美国真是太方便了,去哪里停车都很方便!”美国为汽车提供了极友善的环境,的确是汽车族的天堂。这样的方便,不但因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更在于其大量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在许多国家,开车不是问题,停车却是折磨。你能想像去哪里都能开车,而且停车绝对不成问题吗?对外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方便”,  相似文献   

11.
张宝 《家用汽车》2008,(8):110-113
开中华骏捷FRV上路的第一天,就有宝马车主主动搭讪:“哥们,这车多少钱?”中午去吃饭,饭店老板打我一进门就问:“哥们,这车真棒,多少钱?”  相似文献   

12.
都说美国是汽车的王国,这话一点不假。只有到了美国,你才能理解乞丐开汽车讨饭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了。追求住得宽敞舒适、环境优美和空气新鲜的美国人,将住宅建得远离城市。另外,美国的法律规定:市场、饭店、娱乐场所和办公地点,必须与住宅严格区分开。为此,上班要开车去,上学要开车去,买东西要开车去,打瓶酱油也要驱车百十里地往往并非夸张。  相似文献   

13.
王营 《家用汽车》2013,(12):156-161
开车时听广播想必是大多数人的习惯,生活在“首堵”的我开车时听的最多的就是103.9交通台,可以随时了解路况,还可以学到不少汽车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4.
越风 《家用汽车》2006,(6):152-153
事故回放“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下班后,小王哼着这首歌,开着轿车回家。车是行驶在右车道上,就在经过小区大门的时候,突然,逆向冲出一辆皮卡,“啪嚓嚓”几声,硬是把轿车的右前脸及侧部撞了;接着“砰砰”几声,小王在里面也被撞昏过去了。还好,都是同一个小区的,皮卡车主老周知道出事故了,急急地下车,看看对方有没有事。老周一边迅速地扶起小王,一边  相似文献   

15.
杭东 《交通与运输》2011,27(3):54-54
一对新婚夫妻开车去旅游度蜜月,男的叫徐开忠,是一个小有成就的IT精英,女的叫吴俊丽,是杭州某区的公务员。吴俊丽刚刚拿到驾驶本,见到车就想过把瘾。从杭州到丽  相似文献   

16.
“车停哪儿啊?”相信每一个开车出行的人都有过这种困惑和无奈,看着偌大的停车场竟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心里别提多“憋屈”了。特别是高高兴兴去逛街的时候,说不定拥挤的车位就会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兴味索然,恨不得调头就离开这个车满为患的地方。即使很容易找到了车位,但是昂贵的价格也让你觉得很不爽。别着急!跟着小编耐心寻找吧,说不定就会有惊喜!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三个月的理论加实践的勤学苦练,2006年6月底,我高兴地拿到了驾驶执照。嘿嘿!我会开车了,那股高兴劲儿就像晚上梦见我苦苦追了两年的女朋友同意与我去领结婚证书时那样,有些“找不到北了”。可止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驾车上路就出了事。  相似文献   

18.
陈然 《家用汽车》2006,(3):132-133
在有些小区的门口人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景象:一个陌生人若是步行进入小区,保安要拦住盘问半天,而驾车长驱直入保安们却不闻不问,有些保安看见车还敬礼呢。这要是让《天下无贼》里的王薄看见,又得忿忿不平了:“开车你就不问,开车就可以随便进入,开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  相似文献   

19.
一、“黑车”的成因及现状 上海“黑车”最早出现在1995年,10年来,上海市交通、公安等部门一直对打击“黑车”采取高压态势,并堵疏结合。发展了区域性出租汽车,但“黑车”蔓延的势头有增无减。其主要原因:—是从事“黑车”的技术门槛低,社会上大批企业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凭借开车技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20.
很多道路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汽车追尾所造成.那么,该如何防止追尾呢? 一、把车辆当人看 在车流滚滚的路上,每一辆车都是由不同个性的人在驾驶,每一个人的素质和性格各不相同.有些人开车喜欢打手机看短信,有些人不打灯乱切线,更多的人则缺乏安全车距的概念,更有甚者简直是“贴地飞行”,因此,我们首先从观念上就要认识到,车一上路就是在跟人打交道.这样想的话,你在路上就会警惕得多,车距就会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