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汽车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汽车噪声测量标准逐渐加强,文章通过降低发动机辐射噪声来降低车外加速噪声值,并运用声强测量法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源识别,指出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为油底壳、皮带轮和凸轮轴。同时运用吸声材料对发动机进行降噪处理,使得车外加速噪声值由原来的74.1dB(A)降为73.11dB(A),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阶段整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的来源分布,利用全功率加速仿真,把复杂的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问题转化为发动机转速的控制问题,将速比合理匹配,用很小的代价来满足国家噪声法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郭勇  冯屹  王海洋 《天津汽车》2009,(10):35-37
汽车车外噪声是交通噪声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汽车制造鉴定中一个重要指标。文章针对某SUV车采用车外加速噪声分离试验的方法识别主要的噪声源,根据被测试样车车外主要噪声源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吸声、隔声材料及噪声控制方案,对其进行降噪处理,使被测车辆车外加速噪声由79.4dB(A)下降到72.5dB(A),满足了ECE R51对该类车辆车外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鲁媛  缪勇 《汽车实用技术》2014,(11):56-59,66
SGMW的诸多微型客车都面临着通过噪声超标的问题,此文以通过噪声超标的某微型客车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汽车通过噪声的测试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微型客车通过噪声超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措施,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获取轮胎径向尺寸变化对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的影响,文章采用同一辆乘用车换装2种型号轮胎,依据GB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轮胎径向尺寸变化会对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并指出采用径向尺寸较小的轮胎,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过程中汽车发动机转速越高,噪声试验最终结果也越大。文章建议将轮胎尺寸的差异列为车型判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油机噪声源的特点,以柴油机的表面辐射噪声信号为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动机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建立具有目标层、频率层和噪声源层3个层次的结构模型,在各个频率段.比较柴油机不同部件的表面噪声信号,构造层次判断矩阵,计算各噪声源对噪声评价点影响的权值,考虑噪声辐射表面积后进行总排序,识别出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为齿轮室罩,是降噪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混合动力汽车(HEV)发动机频繁启停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文章介绍了HEV的结构、驱动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动机启停过程的噪声振动特点,分析了HEV的发动机启停过程产生的噪声与振动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在此过程中噪声和振动源的控制措施,使HEV的发动机启停过程的噪声与振动得到降低,总结了HEV发动机启停的噪声与振动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发动机噪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摩托车发动机的噪声控制研究中,运用声功率、声强等高线图及频谱分析方法,对表面辐射噪声进行了声源识别和研究,进、排气噪声对测量面的声贡献较大;运用分别运行法进行噪声分离试验,将燃烧噪声、活塞敲击噪声、配气机构噪声、初级齿轮副啮合噪声分离,进一步分析了2种转速下该发动机的噪声组成和不同噪声的频谱特征,为降低该型发动机的表面辐射噪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叉车柴油机齿轮室总成在常用工作转速条件下产生异响的实际问题,给出了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谱分析技术与有限元计算模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异响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分析,提取了齿轮室总成异响与其激励源响应的时频相关特征,找到了引起异响的原因:齿轮室总成固有频率与柴油机宽带激励频率相吻合,产生了结构共振;通过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识别了不同装配条件下齿轮室总成的固有特性,确定了导致结构系统共振的薄弱环节。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加齿轮室总成局部结构刚度,提高其固有频率,能消除齿轮室总成异响。  相似文献   

11.
以车用493ZQ型小型高速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表面辐射噪声分布特性。研究中发现,对气门罩盖和齿轮室盖薄壁部件处施加约束阻尼,采用复合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发声部件的高频段辐射噪声;而将正时机构由正时齿轮传动改为同步齿形带传动,可以大大改善前端测点的500Hz以上中、高频辐射噪声。综合运用文中的降噪措施,标定工况时整机噪声A声功率级降低了2.5dB。  相似文献   

12.
利用倒拖法对某车用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空载加速和半载加速工况进行了燃烧噪声试验研究。联合发动机缸内燃气压力测试结果,通过分析气体动力载荷对其燃烧噪声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燃烧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转速时,燃烧噪声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燃烧噪声对整机总声功率的贡献值也在随之增加。在较高转速时,燃烧噪声对整机总声功率的贡献值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就半载加速和空载加速工况时燃烧噪声的平均贡献值来看,空载加速时燃烧噪声对整机噪声的平均贡献值为22.2%,明显小于半载加速时的43.6%。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最大气缸压力及最大压力升高率总体变化趋势和燃烧噪声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加速时最大气缸压力变化对燃烧噪声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发动机振动传递系统建模及刚度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曙光  靳晓雄 《汽车工程》2003,25(2):119-123
推导了某类轿车发动机悬置振动系统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对车身振动噪声的传递特性,说明该类轿车前梁和副车架是引起噪声放大的主要环节。根据移频减振降噪原理,借助实验优化设计,分析了振动传递系统的六个刚度对抑制振动噪声传递的主次关系。分析说明:降低发动机对轿车的振动噪声最有效的刚度修改措施是调整车前梁与车身联接点的刚度,比直接修改发动机三个悬置点刚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汽车动力总成隔振难点与被动悬置改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发动机导致车内噪声的两种方式,即振动传递方式和辐射方式.基于发动机的激励特点和传递方式论述了发动机对整车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基于动力总成隔振悬置需要满足的诸多冲突因素和约束条件,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隔振设计难点,并阐述了被动式悬置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15.
轿车异响越来越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发动机是轿车噪声的主要激励源之一。文章介绍了发动机常见噪声,并通过CAE分析,确定了噪声源。结合生产中的问题,借助CAE分析手段,排除了设计影响因素。通过测量分析发动机噪声的声谱特点,快速识别了发动机异响声部位,并结合发动机凸轮轴表面加工工艺偏差,找到了引起发动机异响的根本原因,指出该方法可以在产品开发和批量生产中,对发动机机械噪声进行快速测试识别,并指导发动机凸轮轴加工。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排气有源消声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介绍了发动机排气噪声的特点及其有源消声治理方法;就发动机排气有源消声技术的关键环节及其最新研究情况作了详尽的归纳和总结。评述了目前研究中尚存的问题与不足,并预测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董良  王晖 《天津汽车》2014,(8):16-19
为解读新版《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各项要求及方法,从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及结果处理等方面,阐述了新旧法规测试方法的差异。在按照新法规方法对某款汽车进行试验后,通过排除法对影响其通过噪声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总结出各系统影响所占的百分比。对于汽车企业未来开发车型如何满足新法规各项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某柴油机的噪声辐射,依据GB/T 16404—1996标准,在半消声室内利用声强法对该柴油机进行了声强测量研究,整个系统经过误差分析和标定后,绘制出了发动机的声强云图,得到了整机的噪声分布情况,确定了该机的主要噪声部件,即油底壳、飞轮壳、油泵、涡轮增压器、皮带轮等,并对其噪声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主要噪声源的声功率级,为进一步降噪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柴油机燃用F-T柴油的燃烧波动特性,在增压中冷直喷柴油机上对燃用F-T柴油和0号柴油的中高转速和负荷工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同一工况下,与0号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的燃烧始点较早,燃烧压力峰值较低,压力波动幅值较小;对燃烧压力进行频谱分析可以看出,F-T柴油的燃烧压力波动一阶主频率小于0号柴油的主频率,两种燃料的一阶主频率均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负荷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且负荷对F-T柴油的影响较0号柴油更加显著。从燃烧振动噪声源的角度考虑,燃用F-T柴油有利于降低柴油机的燃烧噪声和缸内燃烧时的爆发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20.
《JSAE Review》1999,20(1):67-72
A new in-cylinder excitation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engine structure attenuation experimentally. A hydraulic and 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re used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cylinder pressure in non-running engine conditions. The structure attenuation measured in this system has a good coincidence with that measured in actual engine operating conditions,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excitation method, which applied only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as the excitation pressure, resulted in poor agreement. As a result, the proposed system has been proved to be very useful and effective to estimate the engine noise characteristics without engine ru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