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娄新高速K17 +200-K17 +400段右侧边坡支护工程为依托,通过研究该边坡复杂地质的土质、地质特征,提出采用钢花管灌浆法对其进行治理,并针对该边坡的坡体变形进行监测,对该边坡加固后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坡体变形与裂缝得到了控制,其安全系数达到规范所需要求.  相似文献   

2.
林刚 《科技交流》2003,33(4):94-97
新月线月山站外包线K76 425~K77 300段路堑边坡原设计挖方坡率为l:0.5,一坡到顶,未做任何支挡及防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边坡发生崩塌、落石现象,边坡存在不稳定的潜在危险,因此对该路堑工程进行了I类变更设计。本对此次变更设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此类工程地质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某高速铁路高边坡为例,分别计算不同施工阶段滑面为圆弧面和折线面、坡体无水和饱和等各种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并分析影响规律。系统地计算施工过程中各种条件影响下坡体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的大小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按现行高速铁路规范设计的边坡,其位移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开挖卸荷引起的回弹明显,位移最大值发生在施工最后阶段;地下水对坡体竖向位移值没有明显影响,但会增大水平位移,在地下水变化较大的山区和雨季施工时应引起注意,加强观测和预防措施;锚杆对控制岩质边坡局部位移有一定的作用。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该山区高速铁路的边坡设计,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者经历了浙赣线DK371边坡坍塌整治过程.先对该边坡破坏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其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主要几种边坡整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针对该边坡变形破坏特点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贺鹏 《科技交流》2007,37(3):24-26
专用公路K22+360~K22+540段地形横坡陡峻,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支挡处治措施,对于类似路基横向陡边坡处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唐海洲  陶长才 《广西铁道》2010,(2):28-29,32
针对南昆线K382+665~+680(左侧)高挡墙边坡病害,介绍了对高挡墙病害整治采取的刷坡减载、挂网喷锚及降低挡墙高度的施工方法。通过整治施工,减轻了边坡土体对挡墙的荷载,降低了挡墙有效高度,保证了列车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六寨至河池高速公路K53+160—K53+340段右侧边坡病害整治工程为背景,针对沿线灰岩自稳性较差的问题,尝试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进行加固处理,研究加固前后坡体稳定性规律。结果表明,强风化灰岩分布地区开挖加固后稳定的边坡受降雨影响仍存在反复坍塌的可能,需结合当地的实际降雨状况提高边坡安全设计系数,就本工点而言,采用坡面危岩块体适当清理(局部刷方)、素喷混凝土防护、锚索地梁加固、挂网喷射混凝土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优化加固方案后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安全系数提高到1.353,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方法将为类似情况下灰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路堑边坡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出现边坡滑塌的原因进行分析,引起边坡发生稳定性破坏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归结为地质因素、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结合兰渝铁路工程实例,对兰渝铁路DK53处边坡坍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坡体内存在不利于稳定结构面,地下水渗出浸泡,加之路堑开挖牵引,导致边坡整体稳定性变差,形成滑塌,针对上述几点提出了地基加固、边坡加固排水、抗滑桩加固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某新建铁路线的一处软土路堑边坡的设计及施工为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最佳加固措施.该加固措施的比选结果及思路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在处理软土路堑边坡的3个加固措施中,桩板墙加固措施安全有效地解决了本工点路堑左侧的收坡,节约了用地,在软土路堑边坡加固中体现了明显的优越性,不受地基承载力限制,施工时对软土路堑边坡的挠动小,施工方便快捷、外型构造美观,为该工点的最佳加固措施.实践证明,软土路堑边坡的加固措施应以经济、安全、适用为原则,根据软土分布情况、路堑深度、地基承载力情况、地下水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坡体处于稳定状态以及坡体由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发展时影射到位移监测曲线的形态特征与演化规律,依托某在建高边坡开展路堑边坡开挖变形监测现场试验.综合分析测试验成果、开挖过程坡体宏观表征以及数值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当坡体位移监测曲线呈顶部回缩,深部鼓胀的"D"型时,影射坡体稳定度处于较高状态,此时边坡变形位移主要...  相似文献   

11.
含顺倾结构面的红层岩质边坡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边坡失稳问题。本文以东南地区一公路红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边坡的致灾因子,并针对该边坡沿顺倾结构面的滑动破坏模式,提出坡脚堆载反压、刷方减载、夯填裂缝、设置排水工程和锚固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建立滑坡模型,采用室内试验法、反算法和极限平衡法确定滑面计算参数和滑坡推力,并对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验算,论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监测数据表明,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隧道涌水量计算的研究方向多为总体涌水量或分段涌水量的预测,在顺坡排水段或涌水量不大的隧道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在强富水的反坡排水段,瞬时涌水量可能很大,有时远超隧道施工时的剩余抽排水能力,容易导致淹井,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安全,造成工期延误。因此,对于采用反坡排水的强涌水段,必须进行单次开挖瞬时涌水量的计算和淹井评估,以确保施工安全。结合崇礼铁路正盘台隧道工程实践,采用多种方法对隧道强涌水段的单次开挖瞬时涌水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确定采用带水作业的开挖长度,节省了工期,确保了奥运隧道工程按时顺利开通。  相似文献   

13.
结合杨林隧道右幅K19+903部位在典型富水岩溶发育、断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涌水事件,针对隧道岩溶地区季节交替带的涌水特征,依据隧道勘察报告及实地踏勘分析涌水成因,采取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与实际开挖导洞相结合的方法对岩溶发育及地下水分布进行基本探明;在满足以上前提条件下,综合项目施工现场情况及施工实践经验确定处治方案,提出"洞内处理、近堵远排、分级泄压"一种新的动态处治设计思路,详细阐述了对该部位溶洞处理采取的主要处治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地铁4号线塘—大区间盾构隧道为依托,针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及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破坏形式、开挖面变形和开挖面前方地表沉降三方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相应规律;从盾构开仓刀盘后止水措施、开挖面泥膜质量控制和盾构开仓期间监测措施三方面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主要相关参数。盾构开仓期间,利用盾构外壳预留孔采用高压注浆方式向盾构周边注入1.10~1.15 g/cm;的高粘度浆液,以免浆液流失;工程遵循"高稠度、高密闭、低比重、易成膜"措施,调整泥浆参数,同时对所选泥浆材料进行优化;采取加密监测频率方式,周边地表监测频率为8次/d。最后给出开挖面异常工况处理措施,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实际,取得良好效果,为大湾区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地铁工程降水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实施,控制工程建设周期,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研究结论:在强渗透性土中进行施工降水,通过对坑内、坑外降水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采用坑外降水方法:(1)能够满足涌水量较大基坑降水要求,保证车站结构底面以上无水作业;(2)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影响,利于车站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的组织和实施;(3)利于降水和排水作业有序顺利进行;(4)经过后期该车站施工验证,基坑涌水量预测、单井出水量计算是较为准确的,对今后类似工程的降水作业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武康二线胡家营站左侧K174+790~K174+907段路基扩堑顺层高边坡石方施工为例,阐述了在紧临既有线,岩层节理发育,地势陡峭,顺层边坡等条件下所选用的施工防护方案,总结了既有线旁控制爆破、隔墙拆除、危石处理等防护措施的综合应用,为以后类似工点对施工组织、防护方案制定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事故大多是由于地下水控制失效造成。长沙地区砂卵石地层透水性好、富水性强、水源补给充沛,地下水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深基坑开挖和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基底渗透稳定等影响与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长沙富水砂卵石地层地铁深基坑降水与开挖施工过程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砂卵石地层中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值与沉降影响范围更大;最大沉降位置更靠近围护结构,沉降曲线表现为较陡;地表沉降速度初期较快,后期较慢;最大渗流力主要分布在连续墙嵌固深度范围内偏下处。针对长沙富水砂卵石地层深基坑特点,提出注浆封底加固,与地连墙防渗帷幕形成封闭截水的风险控制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桃树坪隧道深井降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三系粉细砂岩和胶结松散的圆砾土,含有大量的地下水,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致使隧道开挖时坍塌严重,钢架架设困难,支护段变形开裂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和进度。针对这个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措施和辅助措施。在桃树坪隧道出口段,采取深井降水措施,有效改善了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在此,对深井降水技术做一阐述,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地铁隧道在富水软弱砂层下穿越建筑物时,容易引起开挖面涌水突泥、围岩滑塌失稳以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等工程灾害。以青岛地铁枣李区间隧道软弱砂层带下穿建筑物工程为例,提出了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初支背后径向注浆及洞内补偿注浆联合加固技术。通过数值计算考虑注浆膨胀作用,分析了隧道下穿施工过程的地表变形及建筑物稳定性特性。研究表明:隧道在软弱砂层中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会引起地表隆起现象,双线隧道地表呈现M型隆起变形,后开挖隧道变形值较大;地表建筑物在注浆膨胀作用下表现出正曲率变形,后开挖隧道正上方建筑基础最易发生破坏;穿越富水软弱砂层时不能一味提升注浆压力来提高地层刚度,应与现场监测结合进行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20.
天津海河沉管隧道的干坞为一大型土质深基坑,地质条件差,工况复杂,土方施工采取无支护放坡开挖,辅以周边水泥搅拌桩隔水帷幕、坡面二级井点和坑底深井降水技术;通过边坡的稳定监测和管段制作区地基的沉降监测、分析和处理,确保其稳定性;同时介绍了修坡及护坡、基底复合地基处理、排水系统布置和防汛体系的构成等关键技术和施工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