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勇  侯刚 《铁道工程学报》2011,(12):54-56,63
研究目的:既有铁路混凝土梁桥以中小跨度为主,理论与实践表明列车提速后,大多数梁体横向刚度不足,墩台截面偏小同样会刚度不够,不能满足提速的要求,为此需要对梁体及墩台进行加固改造.本文结合漯阜铁路既有线提速及改建设计,对既有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桥加固进行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有益于其它既有线铁路桥梁加固参考.研究结论:加强混凝土简支梁横隔板横向连接,可很好地抑制桥梁横向振动;梁底粘贴钢板、增设体外预应力钢束,可有效提高梁的承载能力;加大桥墩截面可大幅度增加横向刚度;采取以上措施加固的既有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桥能满足提速要求.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铁路运输规模和既有铁路桥梁墩台的长期服役,使得列车活载效应加剧了对桥梁墩身横向刚度的弱化效用,墩身横向刚度不足日益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设计确定加固方案时,如何有针对性地改善墩身横向抗推刚度和自振频率,对保证设备质量安全和铁路运输畅通意义重大。通过列举一处既有铁路圆形桥墩横向刚度补强实例,利用实测法、经验公式法、有限元法综合分析了处理该问题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铁路的全面提速,对铁路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铁路桥梁施工是难点。原有铁路T型梁横向钢筋采用焊接法联结,刚度和稳定性较差,为满足铁路干线提速的需要,铁路桥梁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此文结合胶新铁路的施工实践,简要介绍铁路T型桥梁横向预应力联结采用轨道平车组配套梁下吊篮的施工工艺原理、流程及施工注意事项,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混凝土T梁横向加固设计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新线既有铁路桥梁在列车提速后出现横向刚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提高24 m双片式简支T粱横向刚度的加固方案:增强两片T梁间的横隔板,增设预应力束加强两片梁的横向联系.并通过加固实例的动栽测试和理论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发生过脱轨事故桥梁的分析,得出桥上列车脱轨的主要原因是桥梁横向刚度不足。多起桥上列车脱轨事故表明:现有铁路钢桥横向刚度限值不能预防列车脱轨,原因是现有桥梁横向刚度限值分析方法不能分析桥上列车走行安全性。基于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提出新的铁路桥梁横向刚度限值分析方法。具体步骤是:建立具有安全系数的预防脱轨条件,确定在设计车速下预防脱轨的桥梁横向刚度限值,代入此值检算桥上列车走行平稳性与舒适性。该方法确定的桥梁横向刚度限值既能保证列车平稳舒适运行,又可防止脱轨。运用此方法,制定的提速线32和40 m上承式钢板梁桥的横向刚度限值分别是主梁中心距为2.36和2.55m,提速线3×80连续钢桁梁桥的横向刚度限值是主桁中心距为6.61 m。  相似文献   

6.
铁路桥梁横向振幅超限的原因及加固减振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铁路提速,导致部分铁路桥梁横向振幅超限,本文分析了铁路桥梁横向振幅超限的原因,并列出各种减小横向振幅的加固减振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修订2005年版《铁路桥梁设计规范》,在近期既有铁路桥梁加固试验成果基础上,汇总分析提出对新建铁路桥梁为满足安全行车要求必需的横向刚度控制指标,以满足2004年《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的要求,并为(2005年版)《铁路桥梁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桥梁设计中的横向刚度限值指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提速货车作用下中等跨度铁路桥梁出现横向刚度不足,横向振幅较大的情况,在分析车-桥横向振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车桥振动方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加固前后的动力特性,并以理论人工蛇行运动波形和轨道不平顺作为激励源输入,以蛇形波的波长及车速作为参数对钢板梁桥加固前后的横向振动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蛇行波长为8.5 m,车速为50.4~75.6 km/h时,加固后桥梁跨中的最大横向振幅不同程度减小,其中加固方案3和方案4在此速度范围内桥梁的减振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铁路桥梁横向变形限值标准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铁路桥梁横向刚度一般通过横向变形限值来体现 ,其标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 ,尤其是货物列车速度的提高 ,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通过对国外最新相关规范标准和研究的综合分析 ,结合我国铁路提速的桥梁动载试验数据 ,给出新建客车 2 0 0km/h、货车 12 0km/h客货共线的桥梁横向变形限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32m简支T梁是铁路桥梁的传统梁型,设计简支T梁时考虑到新规范在纵向线性刚度和横向刚度方面的要求,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设计的不同墩高的数量进行统计,对其基础和墩台所用材料的消耗指标进行比较,判断他们之间存在的递增关系。为便于统计分析,将引桥区段的墩高按一定范围划分,分析寻求其规律性,结果是随着墩高的增减其延米指标也...  相似文献   

11.
楼旭珍 《铁道建筑》2020,(3):25-27,58
铁路桥梁主体结构通常牢固可靠,附属设施往往显得薄弱,尤其是人行结构如T梁人行道和墩台吊篮,其结构强度与步行板的安全性较弱。通过在钢支架之间增设托盘框架,横向铺设整体式挡砟人行道板,创新设计了新型人行道结构,提高了人行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并在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桥梁中得到了应用。建议新型人行道板采用复合橡胶板、普速铁路桥梁墩台采用混凝土板,高速铁路桥梁墩台采用多元合金共渗花纹钢板。  相似文献   

12.
半穿式桁梁桥横向动力性能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提速线(京沪)上现场测试结果和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分析了既有线提速后44m半穿式杵梁桥横向振动问题,结果均表明,提速客车通过该桥横向刚度仍能满足要求;提速货车横向刚度明显不足。同时提出提高横向刚度的几种措施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制动力是影响桥梁墩台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制动力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等跨度、桥墩等刚度的铁路桥梁墩、台顶制动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经过分析该实用方法使制动力的计算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14.
<正>26客运专线铁路桥梁墩台纵向线刚度参数标准的研究在我国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中,为满足对线路高平顺性和乘坐舒适度等的要求,广泛采用了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并大量采用了无砟轨道结构型式。由于新建客运专线桥梁比例很大,为保证桥梁及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性与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5.
分析既有线运营中个别单线单圆柱桥墩横向刚度较弱的现象 ,在单圆柱桥墩设计时 ,结合无缝线路对墩台水平线刚度的要求 ,引入桥墩横向刚度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列车脱轨分析理论与控制脱轨的桥梁横向刚度限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既有线部分桥梁横向刚度不足引发列车脱轨的情况,进行列车脱轨机理、列车脱轨分析理论以及铁路桥梁横向刚度限值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车速、不同编组情况下塑黄铁路小唐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列车提速条件下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以70和75 km.h-1速度运行时,其横向强振频率与桥梁横向自振特性相近,发生共振现象,PCT梁抑振措施应以提高梁体横向刚度为主;车速超过60 km.h-1时,PCT梁最大横向振幅均超过安全限值;PCT梁的横、竖向振动加速度值都不大,均在《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PCT梁的跨中横向振动频率明显偏低,只有参考值的40%~50%;跨中竖向自振频率较大,竖向挠跨比小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的跨中竖向挠跨比通常值,说明梁体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车辆编组方式对PCT梁的横向振幅影响较大,C64编组方式时梁体横向振幅最大,C64K编组方式时梁体横向振幅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铁路桥梁设计规范对桥墩横向变位的限值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直接套用国外的限值不符合我国的铁路桥梁及车辆现状;然后,根据设计规范计算了墩顶弹性水平位移并转换为相应的梁端折角,分析实际桥墩的横向刚度,最后提出了与“检规”相匹配的桥墩横向刚度设计标准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大跨度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桥梁逐渐增多,大跨度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桥宽度窄,横向刚度较小,已成为设计中的控制性因素之一。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桥梁横向刚度限值标准,对比我国现有铁路桥梁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规范对于桥梁横向刚度的规定,如横向挠跨比、宽跨比等。搜集了部分大跨度铁路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桥的横向刚度限值,并与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横向挠跨比的限值规定偏保守,当跨度远超规范适用范围时,仍要求满足横向挠跨比的规定时,可能会明显增加建设的成本;对于大跨度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桥,可通过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行车安全,作为对桥梁横向刚度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收集到的1000多个我国铁路桥梁桥墩横向振动的试验资料,从桥墩类型、上部结构类型和墩高等方面对我国目前铁路桥墩进行了分类统计。从墩高、自振频率、车速和墩顶横向刚度四个单一参数和相关综合参数两个角度对墩顶横向最大振幅进行了规律分析,提出了综合指标的新概念,以方便进一步对桥墩横向振动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