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钢材需求量从2001年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02年需求量增长率为4.2%,2003年达到8.3%,预计2004年将达到5.7%。在世界钢材需求量中,40%用于建筑部门,40%用于资本投资支出,20%用于高级耐用消费品制造。世界钢材需求增长前景相当看好,尤其是中国大陆钢材需求呈现出不寻常的强劲增长势头,并且将会持续下去。印度也是一个拥有潜力的钢材消费大国。最近10年里,美国钢材需求量有了很大增长,预计未来10年,  相似文献   

2.
朱汝敬  侯华伟 《船艇》2004,(11):37-38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对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和能源物资的需求猛增。2003年中国消耗的各类资源约50亿吨,其中各类资源占世界的比重为:原油7.4%、原煤31%、铁矿石30%、钢材27%、氧化铝25%、水泥40%。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全球钢材供需形势 全球钢铁产量和需求量迅速上升,这主要是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及国内钢厂大幅增加产能的结果。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钢产量已经增长了2.2亿吨(增幅为170%),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产量仅增长5400万吨(增幅为7.5%);中国钢材消费需求将增长1.8亿吨,而其他地区需求则可能只增长7000万吨。2005年,中国钢材全年产量将达到3.47亿吨,相当于全球钢产量的31%。到2008年,中国钢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很可能将分别达到32.7%和32%。虽然中国政府会采取行动来降低中期钢铁企业增加产能的速度,但许多大项目已经上马,因此预计中国钢产量的增加至少将持续到2007年。此外,中国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将逐渐显现,近1亿吨的落后产能将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仅是煤炭的生产大国,更是煤炭的消费大国,在煤炭生产和消费上都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煤炭生产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中国国内的煤炭消费,煤种较为齐全的十几亿吨煤炭,使中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治自足”的状态,所以中国煤炭的进出口贸易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为世界经济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安飞 《中国船检》2004,(6):40-43
2003年,中国造船产量约为600万吨.这是自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8年以来.首次突破全球造船总量的10%。伴随着中国造船能力的不断攀升.有业内人士预言,在2020年中国造船产量将有望超越日、韩.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船坞”。而就在中国船舶工业谋求进一步扩大发展的同时.日、韩、欧、美等造船强国却在近期开始控制本国造船业的发展规模。日本甚至认为中国增强造船能  相似文献   

6.
赵捷 《中国船检》2014,(8):55-57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造船完工量、订单量已数次与韩国交替位于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同时,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钢铁生产线,钢产量雄踞世界第一多年,船用钢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尽管船用钢材的国产配套率已超过90%,但由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均匀性、可靠性及配套性等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少数技术要求高、高附加值的船用钢仍需要进口,如TMCP高强度船用钢,因此,开发中国自己的高品质船用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6,(2):1-4,12
一、世界的钢铁供求动向 1.世界钢铁需求预测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2005年秋天的需求预测,2005年世界钢材的表面消费量比2004年增长2.7%,为9.98亿吨,已逼近10亿吨。由于中国以外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预计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主,消费量略低于上年。继续高增长的中国,预计增长10.3%,为3.0亿吨,增速也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 十五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船舶工业大国 " 的宏伟目标,是中国造船界的追求,更是相关产业,包括航运业、金融、保险、钢铁、船舶检验等业界的共同期望.  相似文献   

9.
发扬创新精神 向“世界港口强国”阔步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是中国港口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港口大国的时期。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在中国港口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已经从一个“世界港口小国”实现了“世界港口大国”的目标,并还要向“世界港口强国”迈进。我们说,中国已成为“世界港口大国”,是指我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极为迅速。1995年中国造船产量第一次超过德国。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5%,位列韩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1.
<正>亚洲航运业需要在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趋势下,适应变革,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为世界经济和国际海运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世界能源消费加快向多元化、低碳化转型,推动航运业能源结构调整已成为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3,(11):16-21
随着“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宏伟目标的提出,如何使我国船舶工业在10到15年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造船产量虽仅次于日本韩国位居世界第三,但造船份额仅占世界的9%,整体造船水平也仅相当于国际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品牌船型。在每年的新船订单中,散货船订单一支独秀。前不久,中国正式推出了原创性优选型散货船船型设计,开始打造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中国因素”已成为世界海洋的焦点,中国已成为航海大国、海洋大国和造船大国,作为千年古港的广州港,是中国惟一两千年兴旺不衰的通商口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主枢纽港,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充分发挥了其集聚和辐射作用。目前,世界港口格局正在重新调整,周边地区也正在大力发展港口业,广州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4.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船舶工业从此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市场迎来难得的市场高潮。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指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3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张嘉国 《船艇》2004,(2):42-47
自国务院领导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论断后,国家有关部门和船舶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还需要解决如下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到2002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0亿吨.原油年产达到1.67亿吨。由于石油消费量剧增.国内石油产量早已难以满足需要。1993年.中国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10年来.中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  相似文献   

17.
秦萍 《中国船检》2008,(9):50-51
●我国的年造船能力、年产量、手持订单均居于世界前列.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了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 ●2007年.中国船舶工业创下了造船完工量世界第三,手持订单量世界第二.新接订单量世界第一的骄人业绩。 ●200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首次突破全球造船量的1/5。2008年1~6.PJ份.中国造船完工量1024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到26%。  相似文献   

18.
一、2003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态势及特点 1、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实现产销两旺 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钢铁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产钢2亿吨,同比增长21.5%,钢材产量2.13亿吨,同比增长23.3%。预计全年产钢2.2亿吨,比上年增长3500万吨;产钢材2.33亿吨,比上年增长4000万吨,增长21%。 2、进口钢材继续大幅度增长,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压力 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冷轧薄板、中厚板等钢材品种供给不  相似文献   

19.
《水运文献信息》2004,(10):28-28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人士说,实现把我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宏伟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选择合理、可行的民船发展战略,使我国造船业提高发展速度更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性、可能性和必要性考虑,我国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首先就要在产量上超过日本和韩国。为此,我们应把吨位大、技术难度较小、我国已形成优势的油船(含成品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含多用途货船)等三大主力船型作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在2005年,韩国造船厂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1450万修正吨,欧盟为850万修正吨,中国为700万修正吨,日本为620万修正吨。以单一国家计算,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接单量第二大造船国。鉴于此,媒体便狂炒中国造船已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造船第二大国。难道中国真的超越日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要想超越日本,路途依然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