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对于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山市慢行交通现状,明确黄山市慢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构建主次搭配的分级慢行交通网络,并提出慢行设施的设置标准。  相似文献   

2.
读书     
《城市交通》2010,8(2):100-100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 作者:李伟 出版单位: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交通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城市一直没有明确步行和白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政策。受小汽车交通迅猛发展的冲击,步行和白行车交通空间不断受到排挤,路权受到侵害,步行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从本书各个章节中,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膨胀迅速,新兴居民小区向城区边缘蔓延,不仅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难度,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从城市交通规划以及轨道交通、常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对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从规划角度出发,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尽量避免末端长距离出行.然后综合利用轨道交通,科学构筑轨道交通网络化布局;重视常规公共交通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的主导作用,推进公交优先政策,合理布设线网并注重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完善慢行交通,末端微交通采用绿色环保方式解决,以完善的自行车系统和舒适的步行系统为主要内容,作为其他公共交通的补充或者替代,缓解甚至消除“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慢行交通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交通方式,在短距离出行中,慢行也是最健康、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发达的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归纳总结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慢行通道等级、道路断面要求和过街设施3个方面提出慢行通道的规划要求,指导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以克拉玛依市为例,规划其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便捷需求,提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规划是滨海新城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滨海新城交通规划应适应滨海新城的特点,考虑规划的弹性和可实施性,并重点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外交通、道路网、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慢行交通以及旅游交通。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规划是滨海新城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滨海新城交通规划应适应滨海新城的特点,考虑规划的弹性和可实施性,并重点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外交通、道路网、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慢行交通以及旅游交通。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治机动车污染,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率与服务水平,针对慢行交通出行者特性开 展研究。以铜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为数据基础,将其分为家庭属性、个人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3 个 类别,借助SPSS 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以优势比(OR) 为主要评判标准,从多种属性变 量中辨识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主要变量,阐述出行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出行距离一般小 于3km,自行车出行距离小于5km,各种属性变量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步行与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变量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倾向于步行而男性使用自行车的几率更高;非通勤出 行以步行为主;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提升会降低步行使用率,而对自行车出行基本不产生影响;家 庭收入与是否选择慢行交通出行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熊文  黎晴  邵勇  李娟 《城市交通》2012,(1):38-53
构建世界级CBD,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不可或缺。选取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作为天津市滨海新区CBD的比较样本,从干路网割裂程度、轨道交通车站辐射范围、干路步行过街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中国城市CBD慢行环境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差距。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CBD,提出慢行岛、慢行核、轨道慢行接驳辐三类空间单位;基于慢行岛间慢行连通、慢行核内慢行优先、轨道慢行接驳辐内快慢衔接的规划策略,提出自行车入城高速路和三级骨干自行车道网及地下步行系统和地面三级骨干步道网的规划方案;确定自行车停车设施、步行过街设施、慢行跨河设施的布局标准,并给出交通宁静化设计及动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专项规划阶段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综合协同发展策略,有利于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良好、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协同策略:规划编制方面,提出与上、下位规划以及同位相关规划的内容及程序的协调策略;外部关系方面,探索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其他交通方式、土地利用及环境景观的协同策略;内部关系层面,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和谐共处策略。同时,从四个层面提出维护协同关系的策略。最后,以济南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为例,阐述协同策略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促使城市交通模式由“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北京市自2006年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6月发布了《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上述工作为基础,介绍了《导则》编制的总体思路,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设计体系构成.结合北京市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3.
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解决城市交通出行困难的问题,建立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是必然选择。围绕北京、杭州和上海三种不同的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系统运营状况以及未来需改进的方面。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的确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明确的目标并提供有效支持,应鼓励采取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控制成本、技术创新优势,以及政府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老城核心区存量土地的更新改造成为现阶段城市用地开发热点,亟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呈现的交通特征以及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首先总结城市核心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往往打破原有老城社会结构、交通模式,对交通特征、出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以深圳市罗湖核心区与福田核心区为例,量化分析不同发展模式对交通特征的差异化影响规律。进而提出城市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用地发展模式以及交通发展策略,强调传承邻里关系,构筑公交化、枢纽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并在深圳大剧院-蔡屋围核心区更新规划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针对昆明市主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展开探讨.立足于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特征和城市特色,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指出其存在基础设施品质不高、系统连续性差、特色不足的问题.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目标,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围绕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针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设计体系进行解读。首先介绍《导则》的编制思路,以及由交通设施设计和交通环境设计组成的设计体系。《导则》编制过程中提出“微笑街道”(SMILE Street)设计理念,强调对人的关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品质。重点分析“微笑街道”的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Small)、维护运营(Maintained)、整合协调(Integrated)、街道活力(Lively)和愉悦舒适(Enjoyable),总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7.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最后,指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体现行人和骑车者意愿和特征的一项重要规划技术,应当给予尊重和关注.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指出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总结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步行和自行车安全缺乏关注、对于过街设施的采用判断失误等典型问题,同时回顾韩国、美国、欧洲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公众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机动化和郊区化进程不断深入,传统商业区正迎来“提档升级”的挑战和机遇。以重庆市解放碑商圈为例,采用PLPS、问卷调查以及商户座谈的方法收集现状数据,据此对商圈步行交通发展条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创建全方位、适应不同特性的步行交通网络,以及具备复合功能、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系统,进而制定六大规划策略。将步行交通系统网络划分为轨道交通入口广场、核心步行空间、城市道路、慢速道路、街巷等8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针对每种类型给出设计指引。最后,确定近期实施示范项目,开展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