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滨海新区发展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在环渤海初现端倪。天津港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城市的比较优势,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谋求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助推区域经济繁荣。截至9月15日,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69亿吨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我国的核心经济走廊,事实上也串起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五大轴线:即资源轴、增长轴、开放轴、生态轴、物流轴。“五轴合一”的战略优势,使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航运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长江黄金水道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目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干流区域发达但是支流区域相对落后,下游发达而上游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作为横跨东中西三地的大动脉,长江水运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将进一步凸现。如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发展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十一五”期新一轮经济启动和发展,长江流域作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一级轴带和东中西经济大动脉,长江黄金水道作为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核心,沿江港口城市将逐步成为内陆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按照“沿江七省二市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高层座谈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长江水运实现现代化,适应沿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沿江经济提供安全、高效、畅通和有竞争力的水运服务;长江水运的优势充分体现,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内河航运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其军 《水运管理》2003,(12):13-16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上少数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双优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极为广阔、发达的腹地和市场,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长三角将成为我国经济最亮的亮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将通过更紧密的产业和交通联系,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发挥综合优势,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配套。基础设施整合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实现跨区域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引导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构建坚实的综合性网络化基础设施是区域经…  相似文献   

6.
肇庆市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港口物流,肇庆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肇庆市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腹地,地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咽喉”要道,拥有发挥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东引西连”和“龙颈”部位的区位优势。321国道、324省道,广肇、二广高速公路和三茂铁路,以及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贯通全市.再加上毗邻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构成了肇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港口周边经济发展迅猛,肇庆新港、三榕港、高要港、四会马房港等主要港口周边的产业基地达28个,入驻企业600多家。  相似文献   

7.
粤海铁路北起广东湛江,纵贯雷州半岛,通过火车渡轮,横跨琼州海峡,经海口上岛,沿海南西环铁路直达三亚,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由铁道部、海南省、广东省共同投资建成。粤海铁路地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地域优势得天独厚,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海南与内陆政冶、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航运业发展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港航事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浙江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在“港航强省”战略框架下,如何实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浙江港航具有的优势何在?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此调研报告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勇 《中国海事》2006,(9):26-26
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打造“责任型、服务型”海事部门,根据中央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天津海事局确立了“依托海事发展,加快自身建设,立足天津,服务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服务三北”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并于目前提出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州“十一五”期间要成为“长三角北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大陆桥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去年12月7日,徐州市市长李福全在2005年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透露,该市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同时还将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和特色专业物流基地。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完善。面对国际格局不断调整,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中央提出了“大循环”和“双循环”的战略布局。广州凭借通江达海地理优势、航线密集的港口体系、经济腹地深入内地、综合运输系统健全、内外贸货物运输流量很高的综合优势,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探索新的经济集成发展之路的条件优越。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贯通国内外市场综合门户枢纽城市,深度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创新市场机制、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挥国际航运枢纽作用、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将为区域“十四五”期间及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国树立典范,引领方向。本文分析了经济基础、发展环境和综合优势,揭示了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发展目标和综合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运》2006,(8):F0003-F0003
云南有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南盘江-珠江、红河、怒江-萨尔温江和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近些年,云南水运抓住机遇,发挥水运通道优势,作出了建设“两江省、三出境”水运大通道建设战略,提出以“北进长江、东入珠江、南下湄公河、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对外水运通道为主线的宏伟规划,大力发展云南水运、大力推进航运旅游开发,促进云南边疆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打造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视察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要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加快建设外向型度高、综合功能大、全面现代化的滨海新区,更好地带动天津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温总理还指出:“加快滨海新区的建设,很重要的就是发挥海的优势和港口的优势,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一、环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的特点 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圈已作为我国第四大经济合作圈提出,相对环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地理、资源、经济腹地、开放综合条件所决定,在合作发展过程中有建成国际交通中心、加工业中心、经贸服务中心的可能。在实现将这些“中心”开发建设成型前提下,则将在引资、利用国际国内二种资源二个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形成优势,弥补本区域资金、技术方面的诸多不足,形成后发优势,这是前三大经济合作圈所不具备。  相似文献   

15.
徐小华 《珠江水运》2011,(12):30-32
中山作为珠江西岸重要的经济中心,发展航运物流业是完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活跃地方经济非常重要的途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使中山终于拥有了一块海关特殊管理的区域,对中山进出口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利用位于香港、深圳I、广州南沙等深水港经济腹地中心这一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这些港区的丰富远洋航线以及中山港区与周边大港都有定期接驳喂给支线航线的有利条件,发挥“境内关外”的优惠政策优势,为中山及周边企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打造成区域的国际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临港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依托沿海优势,发展临港经济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培植经济增长点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港口发达国家发展临港经济经验的分析,从而引用到浙江省发展临港经济步伐之中,推动浙江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成良 《珠江水运》2009,(12):20-21
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携手打造西江经济带”,对于促进自治区政府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把贵港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航运中心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关中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分析关中地区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陕西为例提出,对关中地区物流基础问题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运输则是“衣食住行”“行”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深刻地推动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运输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对经济的集聚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从而确保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的分配。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港口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基础和平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本文拟探讨港口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河北省临港经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