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林 《铁道货运》2010,28(9):24-26
分析中间站调车作业特点及中间站调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机车乘务员把好"三关";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对策等安全措施,确保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神港站车站概况和作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神港站运输能力紧张问题,从天窗,翻车机检修、故障及等待情况,清煤作业,其他因素等方面对神港站运输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神港站车站咽喉、到发线、区间、调车机车能力分析神港站运输能力适应性,最后提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确保作业环节紧密衔接、提高辅助作业效率、改进作业组织方式、调动作业人员积极性等优化神港站作业组织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中间站调车作业特点及中间站调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的原因,提出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严格落实调车作业标准、加强现场过程控制、加大设备投入等安全预防措施,确保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装车站现有调车作业方式与分工的基础上,阐述"可视化"调车技术的实施与应用。通过实现无线网络传输、机车定位和视频监控3个功能,"可视化"调车技术改变原有调车作业方式,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作业人员,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5.
调车机车监控实时通信系统从实现调车作业信息化、提高调车作业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场作业方式,实时监控系统和调车作业通信流程,保证地面中央站与车载智能外围站之间的实时无线通信。系统结合其他软、硬件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经现场试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防止调车作业常见事故,保障调车机车的实时安全作业。  相似文献   

6.
丰台西站由于存在编组计划执行、车流交叉干扰、列车集中到发、调车机车运用和交换车流组织等问题,严重制约运输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丰台西站运输组织现状,提出调整编组计划,利用联络线减少站内交叉干扰,协调施工前后的作业组织,落实好错峰方案,压缩调车机车非生产时间和加强交换车组织等对策措施,以优化丰台西站运输组织,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办理铁路旅客列车始发、终到和途经到达和出发作业的铁路客运车站,其配属的调车机车负责担当车底取送、客技站车辆进行技术作业时的调车作业;由于受车底存放站点、客技站站场及技术设备等制约,影响了调车机车运用效率,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在保证车站安全正点接发旅客列车作业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调车机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鲅鱼圈站于2008年应用平面调车调速系统,在调车线B1道至B5道安装了单向锁闭减速顶,有效地提高了机车牵出速度,提高了车辆编解效率。同时由于取消了手闸制动,减少了选闸、试闸、磨闸、显示试闸信号、调节速度等工作过程,极大地缩短了作业时间,因此提高了调车作业效率,减轻了调车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条件,也有利于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9.
提高新丰镇站驼峰解体效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勇  王武良  杨学诚 《铁道货运》2011,29(9):6-8,17
简述新丰镇站调车场概况,分析峰顶停车主要原因在于调车计划编制不当、到达场排风作业质量不高、技术作业标准不落实、提钩人员业务不精等,提出提高解体计划编制质量、提高到达场解体列车排风作业质量、改进峰顶摘管器、优化各项作业标准、加强驼峰设备整治等提高新丰镇站驼峰解体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旭东 《铁道货运》2013,(11):30-35
在阐述包白线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包白线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白云铁矿生产能力、装车能力、铁路白云站编车能力、包白线区间通过能力及包头北站到重卸车能力等方面,分析包白线的货运需求及能力适应性,提出优化白云站调车机车的使用;重视翻卸车作业质量;提高列车牵引定数;统一检修时间等提高包白线运输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鲅鱼圈站于2008年应用平面调车调速系统,在调车线Bl道至B5道安装了单向锁闭减速顶,有效地提高了机车牵出速度,提高了车辆编解效率。同时由于取消了手阐制动,减少了选闸、试用、磨闸、显示试闸信号、调节速度等工作过程,极大地缩短了作业时间,因此提高了调车作业效率,减轻了调车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条件,也有利于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2.
平面调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通过电气隔离方式,采用6502电气集中运行状态信息,由地面服务器处理后,用无线方式向指定调车机车传送站场股道、道岔及信号状态信息;系统可对调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通过地面监控及车载设备,实时显示调车作业计划单、作业进程、地面存车状态、调车区的开放进路、防护距离、限速条件和运行速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站及调车信号在机车上的复示,实时记录了调车作业过程的各类信息和电气集中区调车作业的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3.
调车机车无线信号安全监控系统将站场调车进路的开放、轨道电路的占用、道岔的位置、调车作业单、调车限制条件、平面调车的调车长控制命令等信息,通过无线信道传送到调车机车上,实现调车信号、调车进路及作业单等在机车上的实时显示,并由此产生联锁控制命令,控制作业机车实现对调车作业的安全防护和作业数据记录,可以有效地解决调车与机车监控装置联锁,保证站内调车作业的安全。该系统具备一次模式曲线无线传输的防护和列车自动控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向松 《铁道货运》2010,28(8):35-37
介绍衡水站的运输现状,在分析影响车站运输能力的设备、运输组织、车流均衡性、列检能力、调车机车效率等因素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区调作业、提高列检能力、加强专调机车运用、站区一体化管理考核等一系列的优化作业组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调车机车监控记录系统的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调车机车监控记录系统是计算机集成的控制系统,它通过对站场联锁等信息的采集,可将站场对调车机车的调车进路的开放、调车作业单、调车限制条件等信息通过无线信道传送到调车机车上,实现调车信号、调车进路及作业单等在机车上的实时显示,并结合列车监控装置实现对调车作业的安全防护控制和作业数据记录。调车机车监控系统是通过与既有监控设备结合,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复设置设备,在系统控制时实现多重判别的故障安全控制系统。本文介绍了调车机车监控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对机车的安全防护方式。通过现场的试验及应用,证实了调车机车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调车作业中的冒进信号和超速造成的事故。  相似文献   

16.
调车作业中普遍采用了无线平面调车设备,配合逐渐推广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使调车作业在进路间和进路内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但受到站内轨道电路的制约,加上地面调车信号与机车监控装置无法联锁,实际调车做业仍依靠司乘人员确认地面信号,导致调车机车“冲、挤、脱”以及冒进事故时有发生。此外,大量低效的手工作业,致使机车状态监测、事故分析等问题也已成为目前调车作业的盲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铁路》2006,(12):73-73
DJK调车无线机车信号和监控记录系统是一个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它可将站场对调车机车调车进路的开放、调车作业单、调车限制条件等信息通过无线信道传送到调车机车上,实现调车信号、调车进路及作业单等信息在机车上的实时显示,并结合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记录调车作业安全防护信息和作业数据。  相似文献   

18.
平面调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通过电气隔离方式,采用6502电气集中运行状态信息,由地面服务器处理后,用无线方式向指定调车机车传送站场股道、道岔及信号状态信息;系统可对调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通过地面监控及车载设备,实时显示调车作业计划单、作业进程、地面存车状态、调车区的开放进路、防护距离、限速条件和运行速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站及调车信号在机车上的复示,实时记录了调车作业过程的各类信息和电气集中区调车作业的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9.
本务机车摘挂是枢纽车站的一项重要作业。针对CTC3.0系统本务机车摘挂功能在车站实际应用中存在人工操作繁琐、干预频繁等问题,提出本务机车摘挂计划安排和摘挂调车进路选择办理的优化方案。首先,通过定义本务机车固定径路和走行规则,由CTC3.0系统自动生成摘挂作业计划,减少车站值班员人工安排计划的工作量;然后,采用调车进路动态推算调整算法,辅助信号员办理最优的摘挂调车进路;最后,通过跟踪本务机车位置和识别调车进路状态,自动将摘挂作业设置为完成状态,实现闭环管理。经现场应用验证,优化方案可有效提升CTC系统的可用性,减轻车站行车人员的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铁路车务段调度室存在的调度管理薄弱、生产作业组织指挥缺少信息化手段等问题,基于C/S架构研发了车务段集中模式下的调度室生产指挥系统。以技术作业图表为核心,根据铁路局集团公司调度所下达的日班计划,辅助调度人员编制阶段计划,对车务段管辖范围内货运车站的股道、调车机车等资源集中安排,并对运转、货运等作业集中调度。通过作业进度报点反馈、现车信息实时上传、站存车自动推算、作业指标实时统计、交接班统计分析等功能,实时向铁路局调度所上传站存车、调车机车状态和作业进度等信息,为制定后续日班计划提供支撑。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促进车务段生产指挥的信息化发展,提高车务段生产指挥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