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水  Louis 《摩托车》2013,(15):78-83
也许大家看到本文的题目会心生疑问,这个"XY"是试车文章的题目么?下面就让笔者给您具体分析这"XY"与轰轰烈HL150-10F的缘由吧!XY是一个基因组合。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即DNA的聚合体,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X和Y,女性的是X和X。也就是说,XY是所有男性共有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就像是摩托车和女人一样,是所有男人都有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调控楼市,从2017年的"317"环京楼市调控政策,到2020年的房地产融资"三道红线"限制,又叠加疫情冲击,部分头部房地产企业发生了债务违约事件.文章探究了XY公司债务困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欧洲NCAP发布了欧盟地区ESC(电子稳定系统)配置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虽然有些厂家的ESC配备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欧盟委员会提议从2012年起所有新车、2014年所有在用车都必须强制使用ESC系统。据此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是有些厂家似乎对此并不是很积极。  相似文献   

4.
2种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理论分析 客车生产企业的"厂家一客户"关系模型有多种形态.从历史发展来讲,最开始是"以生产为中心",那时市场需求远大于生产能力,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厂家对客户表现得极为轻视;慢慢地由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充,企业开始有了大量库存,厂家迫于生存压力开始"以销售或利润为中心",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广告宣传,尽可能地寻找潜在客户,客户关系体现为猎人猎物式;再后来随着营销费用的急剧膨胀,厂家不堪重负,客户也对广告轰炸极度厌倦,不得已,厂家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试图通过维护客户关系,提升企业的销售及利润水平,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前这种客车企业数量众多的局面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下去;而在大中型客车领域,客车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市场集中度还将提高。"从汽油机到柴油机,从采用卡车底盘到客车专用底盘,中国客车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我国客车行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此刻,中国客车已经有足够的实力称冠全球。行业标准推进技术革新"回顾我国大中型客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并不是偶然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2017,(11)
正如何将个性发挥到极致?怎样才能让性能与品位相得益彰?这是许多摩托车厂家难以逾越的巅峰,但对标致来说,这都不是事儿,这家老牌摩企有足够的实力在摩托车研发领域翻云覆雨,百年标致,实力非凡。现在,标致投放国内市场的全球车款NEW SPEEDFIGHT水冷125,将标致在市场把握、产品塑形、研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汽车太贵,自行车太落后,摩托车正风行。摩托车的种种好处,已被城市农村的男女老少所接受,并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引来重多厂家一哄而上。然而市场有限,于是,厂家商家怪招百出,不遗余力抢占市场。随便瞅一眼收视率高的中央电视台,一般黄金时段的广告是厂家必争的时间。一是在黄金时段作得起广告的企业,是那些在本行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因为广告费高得惊人,收视率也喜得惊人,企业愿意花大钱在此作广告,  相似文献   

8.
要说时下什么样的车最流行,不是轿车,不是SUV,也不是跑车。越来越多的厂家喜欢把不同的车型理念糅合在一起,创造出"Crossover"这个概念,就好像时装界的混搭,或是生物学中的转基因。设计师不再追求"门当户对"的行规,在他们的"撮合"下。出现了很多奇妙的搭  相似文献   

9.
佳俊 《世界汽车》2007,(9):66-69
近两年,SUV市场非常火暴,从保时捷这类跑车专业户,到王室血统的凯迪拉克.各大厂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SUV车型。早在2003年,萨博便推出了一款中型SUV,Saab 9-7X。上市这么长时间以来.Saab9-7X的销售状况一直不是很理想。如今萨博又带来一款9—7 X Aero车型,希望能够挽回局面。Aero款往往是萨博车型中性能最高的版本.现在这款SUV也一样是Saab 9-7X高性能版。  相似文献   

10.
Nic 《汽车与运动》2008,(4):150-150
阿斯顿·马丁亚洲杯是一项极为专业的系列赛事,精良的赛车和完善的赛事服务让这一系列的比赛只剩下车手间实力与意志的拼斗而观众们将从中收获极大的刺激与乐趣。007系列电影的另一主角阿斯顿·马丁汽车,将于2008年在亚洲多个赛车场举办比赛,这项被称作"阿斯顿马丁亚洲杯"的单一品牌赛事将会把阿斯顿马丁多年参加GT了锦标赛所获得的技术经验通过竞争极为激烈的赛车形式展现在亚洲车迷眼前。不可否认,这样的单一品牌赛事正日益受到厂家和车迷们的关注和欢迎。对厂家而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品牌"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汽车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实力差距,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品牌的市场份额、产能利用情况、营收利润情况以及研发投入等关键指标,综合判断我国汽车企业的真正实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国内150mL级踏板车领域,国外知名品牌不断推出经典车型,让国内摩市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的摩市更刺激了国内企业的研发热情,新车型不断涌现,但其中真正有实力与强者"掰手腕"的车型则屈指可数。所以,作为国内车企的众望所归,光阳Racing X150的上市让人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3.
百强之忧     
赵欢 《时代汽车》2013,(6):90-92
从最新发布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百强经销商集团(以下简称"百强企业"并目关数据来看,去年我国新车销售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体现出百强企业的实力的提升。但从主要盈利性指标来衡量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却又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4.
BMW X5     
<正>作为SAV车型这一细分市场的代表,BMW X5迎来了第三代改款。如果说上一代X5是个偏好运动的"偏科生"的话,全新X5则变得更加均衡自1999年诞生的BMW X5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三代,我依稀记得当初第一代X5推出市场以后迎来的并不是满堂喝彩,反而更多的是对这个"大块头"的吐槽。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续的改款,如今的X5已经成为了SAV这一细分市场的代表。眼前的这辆全新X5,相比上一代车身线条更加锐利,摒弃了臃肿的大直线使得车身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2021,(6)
正我们知道,很多厂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比如日本四大家最为熟稔的动力装置是并列四缸发动机,从本田的"火焰刀"到川崎的"忍者",从雅马哈YZF-R1到铃木GSX-R1000,无一例外搭载的都是高转速大功率的液冷、DOHC并列四缸发动机。宝马的经典传统则是"拳击手",这台历史悠久的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是宝马的特征标志。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2004年,宝马突然做出令人震惊的举措,打破自己的传统,一下子挺进日本厂家最擅长的并列四缸发动机领域,这就是横空出世的K 1200 S!  相似文献   

16.
从7月起,宁波市三区10家五星级汽车维修企业开始试运行维修配件追溯体系。今后,维修企业给车主更换的配件都将带上“身份证”,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到厂家。  相似文献   

17.
《驾驶园》2014,(12):20-21
<正>车展期间,玲珑轮胎杯"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结果揭晓,本届评选活动入围车型条件为由中国自主品牌厂家生产、品牌完全归中方所有,在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10月30日期间上市的轿车、SUV、MPV等乘用车产品。作为唯一以中国汽车为主角、专门为中国汽车而生的"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坚持企业免费选送车型参与评奖、用实力说话的原则,不仅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客车行业技术及资金的准入门槛较低,有不少企业新秀介入客车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三一集团、中大集团等不断涌现,据说目前国内客车生产企业已超过180家。生产者的增加必将使竞争加剧,由于豪华高速公路客车既显示企业实力又能赢得较大利润,依旧成为各厂家2003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20日,以"梦想,和谐,新境界"为主题的2008北京国际车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向来自世界各地9000名记者掀开面纱。本次北京车展,共有20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参展,展出了890款全新车型。在这些车型中,有全球首发车7款,亚洲首发车24款,概念车55款。更值一提的是本次车展自主品牌车型的比率占到了将近1/3,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在北京车展上又一次得到了充分展现。奇瑞、长城、吉利、一汽、东风等自主品牌厂家纷纷拿出了大量新车,集团化作战的模式在吸引大量眼球的同时,也让人们共同见证了自主品牌迅猛发展的实力。此外,合资汽车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铺垫下,也开始大胆创新,洋品牌自主车型的出现也成为了本次车展的一大看点。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田宏  许晖 《汽车之友》2021,(8):10-10
中国的6X6越野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人们需要6X6越野车吗?但五菱确实在去年的成都车展就带来了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六轮皮卡。人民一脸诧异,不是说开着SUV就可以去探索人生未知境界了吗,厂家的宣传文案通常是这样的。看来别说六轮,可能很多国人连四轮都没整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