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商用有限软件对冷板车车内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冷板顶置方式时冷板车车内温度场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的用户要求分析了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冷板布置位置和冷却时间条件下所得到的冷却效果完全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FLUENT软件对高速动车组整车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综合考虑了车体壁面传热、人体散热、太阳辐射等多种传热过程,通过计算获得了车内速度场、温度场分布,得出客室内风速满足UIC553的相关规定,同时针对流场中温度分布不均匀,对影响流场分布的相应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提高了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这些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高速动车组空调系统及车内气流组织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对轿车室内的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采用SIMPLE算法,紊流采用k—ε模型,考虑了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应用整体求解法计算气固耦合传热问题。采用射线追踪法计算了太阳热负荷,以图形的形式给出其在车内的分配情况,有利于直观地分析其对车内热环境的影响。CFD的计算结果表明,进、圃风口的布置不仅影响车室内气流速度和温度的具体数值大小,而且决定了整个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4.
运用热-应力间接耦合的方法,模拟计算出隔冷液在不同温度和流量条件下气缸的温度场,并以温度场作为应力场计算的载荷,运用热弹性力学理论,对气缸壁的应力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模拟气缸底部应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隔冷液的加入,可以有效的保冷.由于增大隔冷液流速会增加流动阻力,因此并非流速越快越好,模拟结果表明:当隔冷液流速稳定在1.5m/s附近时,保冷效果比较好,气缸底部热应力较小.而在隔冷液流速不变的前提下,隔冷效果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加强,气缸底部热应力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廊涿城际铁路某桥梁承台及桥墩大体积混凝土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不同保温条件下的温度场,获得了合适的保温方式;通过分析冷却管不同的通水方案,获得了合适的降温方式.进一步研究了承台及桥墩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并与现场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采用Midas FEA模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效果较好.通过分析应力场分布,获得了温...  相似文献   

6.
大体积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利用有限元程序MIDAS对青岛海湾大桥连续梁下部承台的水化热效应和水管冷却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承台水化热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水化热温度时,冷却水流速应为临界流速的3~4倍、冷却管间距不宜超过1 5 m.  相似文献   

7.
牵引变压器散热涉及冷却油与绕组的共轭传热和热油在油冷却器的二次散热. 为准确模拟其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在一维假设基础上,建立了牵引变压器(含绕组和冷却油)和油冷却器的分布参数模型,并与油泵和管道等集中参数模型耦合,建立了牵引变压器动态温度场数学模型,同时提出了一套数值求解算法;对一台牵引变压器及其散热系统进行动态温升实验,以此检验了模型预测精度. 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牵引变压器冷却油温过渡时间(58 min)与实验值(61 min)吻合良好,稳定工作的冷却油和绕组温度与实验值的偏差分别为1.3 ℃和2.5 ℃,可以用于指导牵引变压器散热系统的工程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薄壁混凝土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期易产生裂缝问题,阐述了温度应力是产生这类裂缝的主要原因,认为表面保温厚度、内部水管水温和浇筑温度是影响结构温度场应力场的主要因素.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结合混凝土温度场应力场的基本原理和水管冷却的精确算法,运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对温控参数保温板厚度、水管水温和浇筑温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了不同温控参数的影响程度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重生死单元技术并考虑材料热物理性能的温度依赖性特征对正交异性桥面板多道焊缝的动态温度场演变进行数值模拟,以探讨其焊接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正交异性桥面板的焊接热循环曲线按"快升、快降、缓冷却"的模式演变,焊接顺序显著影响温度场的动态变化,焊缝附近局部高温区主要分布在焊缝两侧10 mm区间内,且各焊缝不同时刻的温度峰值个数并不一致。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数值解与实测温度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混凝土斜拉桥索塔,将以传热学原理为基础的温度场分析与采用有限元法的应力场分析间接耦合,准确分析了结构内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以实桥为例,求解了索塔上温度应力分布,表明: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温度场能准确模拟索塔的温度场分布;间接耦合法能准确、有效地处理温度-应力耦合问题,能将温度荷载与其他荷载作用应力场有效组合,从而得到结构上准确的应力分布;对比了瞬态温度场分布与采用温差分布经验公式的不同,证明采用温差分布经验公式计算索塔面板上温度产生的拉应力时误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