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初步勘测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状况和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作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工期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基于动态设计理念,依托江洲深基坑工程,针对江洲基坑地下水位变化大的显著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位下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存在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水位监测反馈信息和施工监控状况,将动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围护结构内支撑,更改了支撑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效果证明了新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FLAC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西安是西北黄土地区第一个修建地铁的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开挖平面尺寸大、基坑暴露时间长、基坑变形控制等级高,西安又处于特殊的黄土地区,基坑壁岩土体主要为黄土及黄土状土,上部具有湿陷性,与国内外已开挖建成的地铁车站的城市的地质差异较大,车站深基坑围护设计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急需开展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为西安地铁其它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帮助。研究结论:以西安地铁2号线北大街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过程FLAC模拟计算模型,制定了车站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分析了围护桩的变形、钢支撑轴力变化和锚索受力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桩体位移是围护结构变形特性的直接反映,而钢支撑和锚索对深基坑变形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计算结果和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北土城东路站桩锚围护结构体系施工中全过程跟踪监测,分析并总结了桩锚围护结构体系的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坑变形监测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的必要手段,开展深基坑变形现场监测研究对基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宁波地铁3号线仇毕站深基坑工程为例,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与支护设计方案,对工程区域地表、周边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以及工程本身进行监控量测,并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地表沉降、管线及房屋沉降、基坑外水位变化、支撑轴力变化情况和发展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得出了宁波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的一般规律及受力特征,可为车站基坑变形控制及类似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海、苏州等东南沿海软土地区深基坑围护大多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大小与变形规律直接关系到基坑的安全。根据上海地铁7号线杨高南路车站基坑的监测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征,发现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符合时空效应规律,围护结构变形速率及大小与分步开挖的空间尺寸及挡墙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围护结构在基底附近达到最大值,增加围护结构厚度对控制其变形效果显著;监测数据显示围护结构变形受施工因素影响较大,施工中应重点从优化施工组织方面控制墙体变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宁地铁那洪立交站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墙顶竖向位移、墙顶水平位移和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超长L形深基坑台阶法开挖围护结构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L形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形状效应显著,长边段中部的墙顶竖向位移量最大,交汇处次之,短边端最小;开挖深度较浅时,墙顶竖向位...  相似文献   

7.
地铁深基坑开挖与支承轴力、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回龙观东大街站明挖基坑、明挖区间施工,对开挖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承轴力、地表管线沉降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围护桩体位移、支承轴力随开挖时间及开挖过程的变化关系,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施工对地面道路的影响,地铁车站施工可采用明挖法、盖挖法和暗挖法。以某地铁车站明挖顺作施工为背景,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基坑明挖顺作和盖挖逆作2种施工方法的施工模型,对围护结构变形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最大位移发生在基坑深度的1/2附近,盖挖逆作法施工围护结构最大位移发生在基坑深度2/3附近。基坑开挖监测得到的基坑明挖顺作时围护结构实际变形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其基本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考虑邻近排桩的遮拦作用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的有利影响,从而优化围护结构的设计施工参数,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及平面滑裂面假定,在考虑土体黏聚力及有限土体宽度基础上,结合考虑土拱效应的桩土压力塑性理论计算模型,推导了邻近桩基遮拦下围护结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而现场监测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16号线丰台南路站采用明挖法施工,与9号线已建成丰台南路车站密贴施工。先期施工段围护结构设计时解决以下问题:合建段基坑开挖及16号线车站结构建成后,对既有9号线车站结构受力影响;基坑围护结构非对称受力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研究;超长长度,大规格钢支撑受力,整体稳定计算;大规格钢支撑连接接头、钢围檩构造、围檩与围护桩连接的支撑节点等设计;施工监测中,结合支撑受力特点,增加钢支撑挠度监测,确定监测方法、频率、变形控制指标等研究。基坑施工周边建筑物的环境风险源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11.
深浅式异形基坑开挖工法比选与地表沉降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关于深浅式异形基坑的开挖并未形成专门的规范,针对此类工程的施工方法及其相应的地表沉降特点仍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以北京地铁6号线车站基坑为背景展开讨论,研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比常见开挖工法的地表沉降控制能力,认为先浅后深的方法在该工程的支护条件下最为有效。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先深后浅、先浅后深、同步开挖3种工法在分步开挖条件下的地表沉降特点,总结两侧地表最大沉降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介绍多年冻土区拼装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涵洞快速施工技术,按照保护多年冻土的原则,选择寒季施工。基坑开挖前涵节预制并按序运至工点摆放。基坑一次开挖成型并设置遮阳防雨棚。采用合理的拼装方法,同时介绍了基底换填以及拼装完毕后采取的防冻胀处理等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其变形规律研究是地铁车站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开展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折返线车站深基坑为研究背景,根据基坑开挖及围护方案,设计施工监测方案。依据监测资料,重点分析围护桩变形监测数据和基本规律;将钢支撑受力情况和桩体变形相结合分析,研究围护结构各部分的协同作用。研究结论: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和钢支撑的施加,围护桩的变形形态由向坑内的前倾型曲线逐渐变为弓形,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也随之下移。围护桩的水平位移、水平钢支撑的轴力也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实测值都远小于警戒值,说明围护结构设计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4.
盾构法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结合盾构下穿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车站动态掘进过程,分析了车站底板处板凳-桩托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情况,以及盾构施工对上层车站结构、地表的竖向沉降和整体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出口端地质条件,设计6种不同的开挖与支护工况和两种不同的施工工序,对各种工况开挖过程的地层三维变形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总结变形、失稳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CRD工法各部之间的步距和步序,改进隧道开挖支护方案,将拱顶沉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地铁4号线塘—大区间盾构隧道为依托,针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及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破坏形式、开挖面变形和开挖面前方地表沉降三方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相应规律;从盾构开仓刀盘后止水措施、开挖面泥膜质量控制和盾构开仓期间监测措施三方面对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主要相关参数。盾构开仓期间,利用盾构外壳预留孔采用高压注浆方式向盾构周边注入1.10~1.15 g/cm;的高粘度浆液,以免浆液流失;工程遵循"高稠度、高密闭、低比重、易成膜"措施,调整泥浆参数,同时对所选泥浆材料进行优化;采取加密监测频率方式,周边地表监测频率为8次/d。最后给出开挖面异常工况处理措施,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实际,取得良好效果,为大湾区盾构开仓开挖面稳定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新建地铁浅埋暗挖矩形隧道的工程特点,采用FLAC3D软件对各导洞不同开挖顺序的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底板隆起位移、初期支护内力等指标,寻求区间隧道周边地层变形及结构受力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选出最优的施工方案。研究表明:矩形隧道断面6导洞(先中间后两边)非对称开挖顺序可有效控制地层变形和结构受力;地铁区间隧道地表沉降曲线呈现"凹槽"形状,在隧道横断面方向影响范围约为4倍开挖跨度,掌子面开挖过后监测断面处地表沉降量所占比例约为60%;隧道拱顶沉降和底板隆起位移大部分发生在掌子面位于监测点前后10 m范围内,各导洞开挖顺序对支护结构内力影响较小;工程应用实践表明采用推荐的6导洞施工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成都地铁项目工程中,盾构穿越大面积砂卵石地层在我国尚属首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盾构在不同埋深、等代层厚度、掘进压力等工况下的沉降规律,提出了相关参数控制性建议,可为类似地层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地铁3号线某区间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3D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及隧道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关于隧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影响范围左右各30 m,可见,上导洞的开挖是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有效控制了拱顶下沉;隧道开挖后两帮收敛值迅速增大,开挖面超前监测断面20m时收敛趋于稳定;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能有效预测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20.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隧道修建对既有线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地铁施工的重点问题。当新建线上跨既有线时,上部土体的开挖容易造成既有线上浮,受限于设计、环境、施工等因素,如何控制既有线的上浮,成为了施工的技术难点。本文以成都地铁17号线阳公桥站~龙爪堰站区间上跨7号线为工程依托,详细介绍了"箱涵顶推法"和增设型钢反力撑框架的"明挖法"两种工法。采用Midas/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工法下既有线的横纵向变形规律,综合考虑两种工法的优缺点,最后推荐选择箱涵顶推法为本区间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