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柴油机排气噪声频率和抗性消声器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柴油机排气噪声频率,结合消声器的消声原理和低噪声电站的特点,找出抗性消声器设计参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
降低摩托车排气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气噪声是摩托车最主要噪声源之一,对某125摩托车进行了整车噪声评价声源识别、对其不带消声器而带空管的发动机排气噪声进行了频谱分析并对消声器消声性能做过改进试验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摩托车主要噪声源仍为排气噪声;改进的 声 消声效果优于原消声器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款即将量产的国产SUV进气噪声过高的问题,通过试验的方法对进气系统进行了低噪声优化。结合整车节气门全开工况进气噪声道路试验结果,针对噪声突出的频率成分设计了内插管,有效降低了全转速段的进气噪声。同时通过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在引气管上开孔对进气噪声的影响,发现开孔后进气系统的传递损失和消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发动机台架试验也表明在引气管上开孔能够有效降低进气噪声。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Bergische大学最近新建的消声实验室是建在一个废弃的军事指挥部里,指挥部厚重的外墙和天花板可有效降低消声室初始噪声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消声系数,并使其内部观瞻更加清爽,使用了Basotec Melamin消声材料。消声实验室去除了200Hz以下的声波,可确保实验室具有更加令人满意的试验条件。新的消声实验室是德国主动噪声控制(ANc)研究中心。ANC是利用反向声波来消除噪声,即将反向声波有效覆盖需要消除的噪声,可将欲消除噪声全部消除,  相似文献   

5.
基于发动机转速的车内有源消声控制策略和自适应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测试分析某轻型客车车内噪声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车内噪声主要峰值频率与发动机转速密切相关的特点,提出以发动机转速信号来构造车内有源消声系统初始次级声源参考信号的方法,研究基于该方法的车内有源消声控制策略和自适应控制算法,构建车内有源消声系统。通过对某轻型客车进行有源消声的试验研究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可显著降低由发动机振动和噪声辐射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频谱中主要峰值处的噪声,在不同发动机转速下,使驾驶员耳旁噪声降低10dB(Lin)左右。  相似文献   

6.
重型汽车发动机排量大,其排气噪声也相对较大,随着国家标准的提高,对排气噪声的要也越来越严格,消声器作为降低排气噪声的主要控制部件,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车噪声水平。试验证明,微穿空,内接管结构的消声器,只要选择好其消声频率和其共振频率,其消声量及功率损失比是满足设计要求的,从而使整车车外加速噪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和发动机模拟软件GT-Power分别对某型号空滤器进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和消声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研究了进出气管的管径大小和插入长度对空滤器进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和消声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空滤器的进出气管直径均能改善空气滤清器进气系统的消声性能,但其气动性能有所恶化,而且通过比较发现,进气管的管径大小比出气管对空滤器的气动性能和消声性能影响更大;进出气管的插入对于此种结构的空滤器进气系统的气动和消声性能并无改善。文章最后根据空滤器消声性能的不足和发动机进气口的阶次噪声曲线,设计了一个谐振腔,改善了其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低噪声双机组电站风道布置的几种典型结构、风道消声量的估算、以及设计时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可消声路面     
住在临街住宅里的城市居民,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汽车噪声之害,日夜被搅得头昏脑胀,烦躁不安。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生活可导致人生理和心理产生疾病。为了消除因路面反射声波而造成的强噪声,一些西欧国家近年来在公路上铺设了一种特殊的“消声沥青”。这种消声沥青里渗入了小砂粒、玄武岩碎片以及一些特殊材料,能大量吸收汽车所发出的噪声。消声沥青铺设的路面疏  相似文献   

10.
赵海军  邓兆祥 《汽车工程》2011,33(7):632-635
基于Lighthill气动声学理论方程和偶极子声源的假设,提出了一种计及气流再生噪声的消声器消声量的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插入管式消声单元消声量的结果比不考虑气流再生噪声的计算结果的精度要高很多,尤其是气流速度较高时,和试验结果较接近.应用该方法对某SUV车的消声器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后,怠速噪声约降低2.4dB(A),...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基于客观指标的噪声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车型的开发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客户的主观感受。在评价噪声的过程中引入基于主观评价的声品质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语言清晰度、响度及尖锐度3个声品质参数的计算方法,对4辆不同品牌排量为1.3L的两厢乘用车进行车内匀速噪声测试,并进行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基于主观的噪声评价方法更真实地反映了车辆的噪声水平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摩托车噪声源分析主要是基于近场声压测量法和声强测量法等;然而,这些方法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而且测试相当耗时。采用最大加速行驶噪声工况基准法模拟摩托车最恶劣噪声场,并应用一种不规则形状的传声器阵列对摩托车噪声源进行试验分析,从而获得匹配的声强(或声压)分布图。通过声场分布图,可直观得到各主要噪声源的分布、强度和频率,并可方便制定出合理的摩托车降噪技术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加速行驶噪声工况基准法能准确模拟摩托车最恶劣噪声场,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噪声源分析路线和方法准确有效,这:恃有助于改善摩托车噪声。  相似文献   

13.
重型汽车噪声源识别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声强法和声全息法各自的优点,对重型车车外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的噪声源及其主要的噪声频段。在进行车外噪声控制过程中,选用优化的吸隔声结构能够降低噪声2.5dB(A)以上,降噪方案对发动机、整车的其他性能影响在允许范围之内,且噪声控制成本少于整车的0.4%。  相似文献   

14.
汽车转向系统调节NVH性能是影响整车感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转向系统调节异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转向系统调节异响方面的研究,介绍了汽车转向系统调节异响的模式及影响因素,改善转向系统异响的方法并对结构进行具体剖析。对电动调节转向管柱机构及其产生的噪声做了详细分析,并对噪声的测试评价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边界元和声强测量技术对变速器的辐射噪声进行了预估计算,并导出了辐射噪声和模态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利用此关系对变速器的辐射噪声进行了预估,文中最后叙述了用声强测量数据与上述两种预估数据的比较,实测与预估还是比较吻合的,这就为噪声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客车主要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偏奇异值分析法识别噪声源的基本原理,采用了近场声压测量法,同步采集15个传感器的振动与声压信号,识别出客车车外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分析出各噪声源对车外噪声的贡献并做出降低车外噪声的预测分析。所采用的试验与分析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声源定位准确的特点,并且可以准确预测零部件的改进对车外噪声的影响。试验研究和实车应用表明,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复杂的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7.
汽车后桥噪声的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仪垂杰  张建 《汽车工程》1994,16(5):289-295
本文对JHC6400型汽车后桥的噪声功率,表面声强,表面声压,表面振速及相应的频谱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量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后桥噪声能量主要分布在中心频率为0.8-2kHz的频带内,它由桥体和桥盖的表面噪声构成,后桥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后桥齿轮副在运转中产生的冲击与振动;噪声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后桥表面的振动,所以后桥噪声的治理应在上述频带内以振动控制为主,以振动传递的路径和发声体做为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周海超  夏琦  王国林  杨建  张树培  李畅达 《汽车工程》2021,43(3):429-436,449
为研究轮胎空腔共振噪声特性及其评价方法,通过在轮胎内部充入空气与氦气,在内衬层粘贴不吸音泡沫和不同的吸音材料,对轮胎的力传递率特性与轮胎跌落噪声、室内转鼓噪声和实车道路噪声等空腔共振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轮胎内充入氦气与添加多孔吸音材料对轮胎力传递特性和轮胎空腔共振噪声有明显的影响,轮胎跌落噪声和室...  相似文献   

19.
华夏 《公路》2021,(2):291-296
噪声地图是一种通过声压级分布来体现特定区域或点位噪声强度的声学仿真技术,一般用于医院、学校等特殊声功能区的噪声监测与控制。基于江苏盐靖高速K166段的噪声状况,本研究首次将噪声地图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防治方案的设计,通过一般敏感点监测、噪声衰减断面监测及24h连续监测等3种监测方法对该路段进行了系统的环境噪声质量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噪声地图仿真模型并提出了降噪方案。  相似文献   

20.
段金明  周敬宣  李恒  丁亚超 《公路》2006,(1):114-117
利用废旧轮胎与水泥混凝土加压穿孔板两种主体材料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吸声屏障,并从实验和理论上证实了该种声屏障在中、低频段吸声良好,平均吸声系数可达0.62,适合于公路交通噪声降噪需要。最后,对该种声屏障的安装结构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