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孙慕溪 《摩托车》2014,(12):44-47
这是Harley-Davidson近14年来推出的首个全新平台。2001年,哈雷VRSC家族的首位成员“威路德”(V—Rod)揭开神秘面纱,让熟悉哈雷的人士异常震惊——哈雷联合保时捷研发出全新的动力装置!  相似文献   

2.
《摩托车》2017,(6)
哈雷在摩托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巨大的V型双缸,粗扩的外形,处处彰显着美式摩托车的狂野。哈雷的休旅车型丰富,类似街车的车款Street 750的出现,使得哈雷更加多元化。随着哈雷-戴维森Street 750在中国上市,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一堆人说"它只是升级版"的推测中,Street Rod于海外先行上市。其实Rod一词的英文直译是杆或棒,但是在被美式老爷车改装的高速汽车"Hot Rod"中使用时,就衍生出了肌肉车和力量的含义。所以将Street Rod直译为"街棒"、"街杆"都不太准确。译成街头力量或肌肉摩托与美式文化的内涵会更通。所以在我的感受里,Street Rod是哈雷掷出的一杆"青年标枪",目标直指欧、日摩托车。而且这次你会相信,即便将Street Rod的铭牌换成Ducati,在性能方面的表现此车也不遑多让。也正因此,这款Street Rod已不再隶属"传统哈雷"序列,"老摩骨"们都能预感,这车是在为日后的"青年哈雷"序列奠基!那么Street Rod到底是怎样一款非同寻常的"官方改装"街车呢?  相似文献   

3.
樊硕 《摩托车信息》2014,(11):92-93
哈雷戴维森,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它是世界摩托车爱好者心中的"精神图腾",是世界摩托车文化教主。一个多世纪以来,哈雷载维森一直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在中国,哈雷早已凭借其独特魅力征服了广大摩友,摩迷们莫不以拥有哈雷为荣,而走进哈雷的故乡,了解哈雷的历史,更是哈雷迷们的梦想。9月3日,哈雷车主会重庆分会4位骑士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前往美国——哈雷摩托的故乡。  相似文献   

4.
(二)100周年巡航系列纪念车。1.VRSCA V—ROD。2002年,哈雷一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与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厂家德国宝石捷(PORSHE)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出一款全新概念型运动巡航车——V—ROD。该车发动机采用国际先进的多点电子燃油喷射供油系统(SQEFI),顶置凸轮轴、双缸八气门、水循环冷却系统,输出功率86kW,具有超凡脱俗的强劲动力。这款发动机取名为“革命”,寓意哈雷发动机制造历史上的重大革命,它为哈雷一戴维森摩托车100年伟大而漫长的制造历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革命”发动机昭示着哈雷一戴维森制造新时代摩托车的开端,也表达了哈雷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名摩托车迷的遗愿得以实现,他骑在哈雷摩托车上,装入透明棺材下葬,完成人生“最后骑行”。这名摩托车迷叫斯坦德利,因患肺癌在2014年1月26日去世。斯坦德利的葬礼于当月31日举行。  相似文献   

6.
鬼冢机车 《摩托车》2012,(11):88-89
甫一提到Bobber和Chopper,大家就会想到哈雷,或许也会想起Bobber的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哈雷摩托车被美军从战场上带回了美国本土。当时的美国人为了拥有更快的速度,寻找更多的乐趣,于是开始对车进行改装。他们起初拆掉了车辆的前后泥板,之后把车座  相似文献   

7.
名人与哈雷     
开开 《摩托车》2008,(4):83-84
哈雷摩托车公司常常骄傲地宣称,哈雷的历史书同时也是名人与哈雷摩托车的故事书,无数哈雷机车迷分享着V型大双缸机器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刺激,这里面既有普通市民,也有影视明星,流行歌手乃至政坛大腕,皇室巨族。  相似文献   

8.
哈雷公司推出了它的2006年首款新车,该车叫作VRSCR Street Rod,如图1、图2所示。该车与基本型的V-Rod车相比,使用的车架和发动机几乎雷同,但它在设计上更为关注整车的运动性和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功能,整车集越野性能和勇猛性能于一身,全新排气系统使发动机获得更为强劲的功率,全新挡泥板给整车独特外观增色不少。改进后的悬挂系统和多样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使整车性能更为优良,所有这些有望使VRSCR从哈雷的V-Rod巡航车系列转变到哈雷所称的Roadster车型系列,也许你会将它称为标准的运动摩托车或者裸车。  相似文献   

9.
邓达  张连庆  曹泽文 《摩托车》2009,(11):30-39
哈雷·戴维森已经成为巡航车的代名词,哈雷.戴维森在巡航车制造中的出色表现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它并不是靠复杂的机械结构与更高的科技取胜,而是靠着简单、纯粹、更多是“自由主意”的哈雷精神占领了绝大部分的高端巡航车市场,不论是美国本土,还是日本,哈雷.戴维森的保有量之多,让这些绞尽脑汁的日本制造商们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0.
于子竖 《摩托车》2013,(12):86-91
2013年是哈雷一戴维森公司创立的11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哈雷MC”们梦想着能来到位于美国密尔沃基市哈雷.戴维森总部,在这里用啥雷车迷自己的方式,见证并庆祝这一时刻。作为啥雷.戴维森万里骑士、中国啥雷车迷中的杰出代表,本文作者于子竖先生在今年10月啥雷总部举办110周年庆典时,应邀前往美国,代表中国啥雷车主与全世界的哈雷车迷们见面。载誉归来后,就请于子竖带着我们一起,在原汁原味的美国土地上逛逛,领略哈雷.戴维森这家“百年老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吴正权 《摩托车》2004,(8):5-10
2003年是美国哈雷公司建厂100周年庆祝大典之年。从1903年到现在百余年一直在制造摩托车的只有美国的哈雷。哈雷公司为了庆祝这一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节日。从2002年7月开始举办了长达14个月的世纪辉煌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有跨越美国10大城市的开放式公路巡回赛、大型联欢活动,向人们展示各自的爱骑以及全面开放2002年8月落成的哈雷品牌博物馆等,并于2003年8月在哈雷老家密尔沃  相似文献   

12.
海外视野     
摩托古兹Griso 12008V登陆美国;哈雷·戴维森斥资1.09亿美元收购奥古斯塔;小型载货概念摩托车问世;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2012,(6):88-89
甫一提到Bobbe和Chopper,大家就会想到啥雷,或许也会想起Bobber的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哈雷摩托车被美军从战场上带回了美国本土。当时的美国人为了拥有更快的速度,寻找更多的乐趣,于是开始对车进行改装。他们起初拆掉了车辆的前后泥板,之后把车座进行了切割,最后甚至连排气管都要锯掉。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Bobber改装风格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2013,(11):26-31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车队有序骑行中"哈雷生产了激动人心的产品,并将它销往全球。"——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传说美国人有句谚语:年轻时拥有一辆哈雷,年老时拥有一辆凯迪拉克,人生将不再有遗憾。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在它的诞生地--美国拥有无可质疑的地位,而当一辆哈雷摩托车漂洋过海来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它所蕴含的意义已经绝不仅仅是能发出天籁般排气声浪的两轮机器。哈雷把全人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2014,(15)
<正>难以抵挡的电摩热向来保守的哈雷,近来忽然蹦出个惊人之举—首次展出了电动摩托车Project LiveWire,并且邀请骑手试驾!这是颠覆哈雷传统的摩托车—没有V型双缸的震动,没有咆哮,没有汽油,没有离合器,没有换挡……可以说,与之前所有的哈雷完全绝缘!哈雷首款电动摩托车的实力如何?从静止加速到96km/h用时不到4秒,极速约150km/h。电池充电时间为3.5小时,在经济模式下续航里程约为90km,在动力模式下则降到50km。而  相似文献   

16.
黎芝  王伟 《车时代》2010,(8):46-53
哈雷-戴维森--无与伦比的美国摩托车,百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让它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即便是经历衰退、萧条、罢工、战争、买断、回购、国外竞争带来的市场变幻,哈雷一戴维森品牌一直坚持不懈地发展进步,牢牢占据着美国重型摩托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摩托车》2020,(7)
正提到美国摩托车,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哈雷、印第安,想到OHV气门机构、V型双缸发动机、长轴距、大重量、前置搁脚板、直立驾驶姿势……但是,美国摩托车并不只是笨重的大块头,他们曾经拥有过很灵活、很运动、很有个性的摩托车,那就是哈雷麾下的布尔(BUELL)。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2017,(12)
正2014年哈雷推出了Street 750,凭借较强的性价比,迅速赢得了工薪阶层、年轻骑手和女骑手的欢迎,全球销售量超过了35000辆。2017年,哈雷再接再厉,升级版Street Rod火速上线—高输出发动机动力更强,最大功率增长18%,最大扭矩提升8%;悬挂系统升级,前轮安装上倒立式前叉;制动系统作了强化,300mm制动盘+浮动式双活塞卡钳提供更强的制动力;后倾角、拖曳距、轴距等变得更积极,实现了更灵敏的转向操作;冲刺赛车把、安装在车把车两端的后视镜等细节,增添了更多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2010,(8):92-92
哈雷将俱乐部作为文化传播工具,已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凝聚友情的纽带。在北京哈雷俱乐部中,有一个规模和影响力渐大的摩托车俱乐部,它就是自由、向上、洒脱的"黑马"—"V2"机车俱乐部。2008年8月,坐落于北京京顺路边的这支纯巡航机车的俱乐部—"V2"诞生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拥有成员近80人的摩托车俱乐部,成员平均年龄在30以上,年龄最大的会员,是61岁的来自马来西亚的美籍华侨。  相似文献   

20.
唯"哈"雷     
在采访两位特殊的哈雷车主之前,我曾经设想过他们的体貌特征。可能由于深受早期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驾驶哈雷摩托的嬉皮士形象让我有些思维定式。怪异的发型、破牛仔裤、纹身、摇滚乐、这些都是哈雷车主的标志性特征。不过在我见到了James Rice和Benny之后,至少我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哈雷人,但绝对是健康、得体的新哈雷人,并且拥有同样的哈雷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