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缓解城市地上交通压力地铁被广泛采用,地铁区间隧道进入车站段需提前施工接收洞,用来降低TBM出洞风险。青岛地铁1号线北岭站~水清沟站(位于硬岩区且左右线距离仅为2.2 m)接收洞采用非对称注浆加固+控制爆破法施工。为减少后开挖隧道对已开挖隧道的影响,如已开挖隧道沉降、结构变形开裂、先开洞扭转等问题,项目通过爆破设计、超前支护、非对称注浆、施工监测等方面控制,安全快速地完成了小净距硬岩隧道接收洞施工,可为类似工况项目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10号线光华路车站中洞采用洞桩法施工,这种工法的最大特点是在小导洞内实施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即是中洞开挖过程中的主要围护结构,又是承担上部荷载的主要承载结构。而如何确定围护桩桩长是重点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内资讯     
●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C"形线洞通日前,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钓鱼台至慈云寺区间实现贯通,除丰台站至泥洼站的"两站三区间"之外,10号线二期线路已全部洞通形成了"C"字形。地铁10号线全长57.08km,一期已于2008年  相似文献   

4.
暗挖地铁车站中洞法施工地面沉降控制的关键工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沐良 《铁道勘察》2006,32(1):82-84
以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工程为例,利用施工力学理论,对中洞法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地面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洞法施工地面沉降控制的关键工序,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陡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镇站~青岛站区间TBM掘进隧道开挖线净距逐渐变小,左右线隧道开挖线净距由6 m逐渐减小,左右线出洞处隧道开挖线净距最小为0.56 m。右线TBM隧道先行掘进施工,待左线TBM掘进时,左线TBM撑靴需要的顶推力会对右线隧道洞壁产生较大反力,将会对小净距隧道先行掘进隧道管片及周边围岩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合理控制掘进技术参数,采取对先行洞安装可移动式台车支撑体系和管片背后注浆等措施,对先行隧道管片及周边围岩进行加固,同时加强对先行隧道管片及可移动式台车支撑体系监控量测,确保左线TBM掘进顺利通过了小净距段。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5号线区间渡线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地铁5号线和平西桥站—北土城东路站区间渡线区隧道为大跨度断面隧道,洞身穿越粉土层、粉细砂层,地下水丰富。隧道施工采用地表大口井降水,洞内采用超前管棚支护以及超短台阶法、CRD法、双侧壁导洞法、中洞法等施工方法,并采用增加横洞解决隧道断面转换难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采用 PBA法施工,与既有的10号线双井站形成 T 型换乘,车站周围高楼林立,地下管线众多,是全线施工最困难车站之一.对车站导洞各种开挖组合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开挖上导洞优于先开挖下导洞方案;导洞跳挖错距开挖方案优于导洞先外后内错距开挖方案;导洞施工完成后地面沉降17.8 mm,扣拱完成后地面沉降37.2 mm,这两个施工阶段引起的地面沉降占总沉降量的93.0%,是控制地表沉降的关键步序.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粉细砂层中暗挖导洞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A"洞桩梁法是城市地铁暗挖施工逐渐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新兴工法,适用于软弱地层中暗挖车站的施工,在北京地铁10号线第一次全面推广和运用。导洞作为"PBA"洞桩梁法施工的主要临时结构,在粉细砂层中施工难度非常大,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介绍粉细砂层中导洞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超小净距地铁隧道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南京地铁Ⅱ号线苜蓿园站-小卫街站超小净距地铁隧道施工中,由于左右线隧道之间距离较近,对在后行洞开挖爆破荷载作用下先行洞衬砌振动响应进行相关监测,并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位置的分布规律,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姜景山  陈浩 《铁道勘察》2005,31(5):79-81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从既有地铁2号线下方穿过,为了控制既有线沉降,在车站完成中洞衬砌和侧洞管幕施工后,采取了专项地层注浆加固及恢复措施。介绍了注浆施工的浆液选配、注浆设备、过程监测及注浆效果;对注浆恢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瀹怀线杉树陀隧道进口,系超浅埋及岩溶地质段,洞身开挖跨度大,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洞顶天沟截流,边仰坡加固,地表锚杆及超前小导管双液注浆,上半断面台阶法留核心土开挖,下半断面分部开挖,20号工字钢架主动支护等技术。顺利穿过洞口浅埋及不良地质地段,实现了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12.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09,(8):15-17
深圳地铁1号线(罗宝线)6标盾构隧道全线贯通 近日,深圳地铁位于宝安新中心区的地铁1号线(罗宝线)续建工程工地传来捷报,宝安中心站一宝体公园站区间右线“金龙3号”盾构机顺利出洞,连同7月初出洞的左线“金龙5号”盾构机,两条“金龙”相继破洞而出,圆满完成了“新安站—宝体公园站”两个区间的胜利贯通。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导洞暗挖施工的群洞效应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根据拟定的施工方案,从地表竖向变形、管线竖向变形、地层沉降竖向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先施工上导洞方案与先施工下导洞方案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施工上导洞方案更为合理,并根据研究结果对采用先施工上导洞方案时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洞桩法是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的主要施工方法,但是由于洞桩法设置的导洞多、导洞间距小,所以导洞的开挖一直是设计者和施工者探索的重要课题.以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八导洞开挖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模型,并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对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两种不同导洞施工方案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杭州地铁2号线钱塘江区间所处周边为高深埋、高水压环境,盾构施工中采用左、右线盾构独立进行冻结、水土回填,以及井内掘进进出洞施工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中间风井施工技术,安全顺利地完成盾构穿越中间风井施工,有效地解决了盾构进出洞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依托新建成都地铁8号线倪家桥车站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1号线车站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开挖工况下既有车站底板、新建通道初期支护结构以及围岩的力学响应.其中工况1为5部10导洞开挖,工况2为4部8导洞开挖,工况3为3部6导洞开挖.研究结果表明:工况1既有车站底板沉降最大值为4.13 mm,分别为工况2和...  相似文献   

17.
分离岛式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和施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离岛式地铁车站是一种新型结构型式。在分析分离岛式车站结构型式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光华路站的实例,介绍了此类车站设计施工中的难点。该站中洞采用洞桩法施工,两侧洞采用中隔壁法施工。介绍了中洞的施工步序与相应的工程措施,以及结构侧向开口施工风险的控制、合理组织主体群洞结构的施工、横撑及其预加力的设计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站位、工程地质和水文及环境限制条件的介绍,侧重讨论车站结构主体采用暗挖施工的依据,以及采用洞桩法的施工步骤。在介绍洞桩法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指出了洞桩法的施工特性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南京市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安德门一宁丹路区间,在左、右行车线两侧引出车辆段出入段线形成了三联拱大跨度隧道,且线路下穿5层楼房,该段结构设计复杂,施工分步多、工序转换多,施工开挖安全与其地面上方的五层楼房使用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三联拱隧道多采用分部开挖施工,然而采用不同的开挖和衬砌步序,对地层和上部建筑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分析研究既保证施工安全又对楼房影响最小的施工先后步序是该段的关键技术。研究结论:通过对三联拱地段下穿5层楼房段的5种不同施工工序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比较各方案引起的地层沉降和结构内力,得出中导洞法开挖,侧洞衬砌先行,再施做中间隧道的方案相比侧洞开挖、中导洞开挖、侧洞衬砌、最后施做主洞等其他几种方案,其对地层和楼房桩基底沉降最小,支护结构内力也最小,是5种方案中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至1号线国贸站换乘通道主洞长为97.566 m,支洞长63.282 m;支洞步梯段从大北窑桥DB134、DB135号桥墩及DB142号桥台基础间穿过,采用"复合锚杆桩"对既有桥梁(短)桩基础进行加固后开挖。两支洞分叉处北侧为紧急疏散通道开口处,减小此处暗挖施工时群洞效应的影响是安全控制的关键。疏散通道及支洞挑高段最大坡角达35°,开挖安全控制是工程的重点。介绍国贸站换乘通道暗挖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