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DOC+DPF的后处理技术路线以满足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柴油车排放,而为了满足排放DPF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再生问题,本文采用缸内后喷升温方式实现DPF主动再生,并通过台架标定及整车标定优化了DOC、DPF上游温度的控制,并通过试验标定优化了DPF再生过程燃烧模型,满足DPF整车再生。  相似文献   

2.
轻型柴油车满足国Ⅴ排放法规必须采用DPF后处理系统,但是DPF系统工作时需要定期主动再生,再生过程不均匀问题影响车辆的再生里程和燃油消耗。本文从主动再生不均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除DPF主动再生不均匀问题。  相似文献   

3.
柴油颗粒捕集器(DPF)已是柴油机达到排放法规限值不可或缺的附件。但是,在排气后处理系统内,要烧尽碳烟颗粒以实现DPF再生仍然是一种挑战。德国HJS公司开发的旁通式催化燃烧器再生系统就是一种用于实现DPF主动再生的系统,它涉及到碳氢化合物的两级电热辅助无火焰转化,并可在低温范围内应用。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现代汽车对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控制汽车排放问题,相关部门对柴油车的排放限值实施中国第六阶段的标准(国Ⅵ),提出了更为苛刻的废气排放和节能要求。为满足国Ⅵ标准要求,企业对柴油车的后处理技术不断进行革新。下面浅谈国Ⅵ柴油车后处理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量国六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测试数据,文章选取了四辆测试过程中DPF(柴油机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的样车。样车DPF主动再生完毕后,进行正常状态下的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对比样车DPF主动再生与正常状态下的排放测试数据,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状态,样车DPF主动再生时,NOX和PN均不满足国六排放法规要求,NOX升高了5.8~29.4倍;PN升高了14.0~7148.9倍;CO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O2升高了6.3%~24.2%;油耗升高了16.2%~32.8%;动力性不变。  相似文献   

6.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加严,仅依靠机内净化技术已不能达到法规限值要求,还必须使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控制污染物。参考国外柴油发动机从欧Ⅴ到欧Ⅵ阶段的技术路线,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欧Ⅵ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国六汽车排放法规正在逐步实施,轻型汽车的排放法规为《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重型汽车的排放法规为《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7691—2018),大致以车辆总质量3.5 t为分界线进行划分,就达到排放限值的技术难度上来讲,轻型汽车要难于重型汽车,本文将以轻型汽车的排放法规GB 18352.6—2016为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硫含量对柴油车排放的影响与减排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硫含量对柴油车排放物PM、NOx、CO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硫含量对氧化催化转化(DOC)、柴油颗粒过滤(DPF)、NOx排放控制等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有效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微粒捕集器(DPF)技术是满足未来车用柴油机严格排放法规的重要措施。文章首先介绍了DPF净化机理及其常用的过滤体材料,然后阐述了DPF压降和碳载量计算的数学模型,最后结合以往文献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修正,并对DPF碳烟捕集过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研究DPF的性能与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柴油车已经成为大气颗粒物(PM)和氮氧化物(NOx)主要的排放源之一。为了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并降低柴油车的污染物排放,可以通过安装尾气后处理装置来减少PM和NOx的排放。如何使后处理技术与车辆降低PM和NOx排放的需求相匹配,以实现稳定的减排效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柴油车尾气中PM,以及NO和NO2等关键参数,对于设计尾气后处理装置(如DPF和Urea-SCR)以及设定DPF再生和Urea-SCR喷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柴油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PM的浓度、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以及NOx(NO+NO2)和部分PM前体物的排放特性。同时,分析了车辆行驶状况对尾气PM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为在用柴油车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以降低尾气污染物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搭建柴油机排放测试平台,探究某重型柴油机在国六阶段瞬态循环和稳态循环试验中颗粒数目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瞬态循环还是稳态循环,柴油机颗粒数排放都与其DPF碳载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SC7H涡轮增压柴油机试验台架,开展了非道路瞬态试验循环下的柴油机排放试验,研究了瞬态循环的工况对碳烟颗粒质量浓度的影响。收集与碳烟颗粒质量浓度相关的各类传感器数据,构建一个大型的柴油机碳烟排放数据集。构建LGB梯度树模型和循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数据集对它们进行训练,然后采用自学习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融合,获得一个更高准确度的预测碳烟质量排放融合模型。预测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构建的融合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柴油机排放的即DPF入口的碳烟质量浓度实时变化,为柴油机后处理过程中碳载量的准确计算以及控制策略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满足新排放法规的柴油车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车后处理技术是柴油车满足新排放法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NOx和PM的控制。通过对目前技术先进的几种后处理技术的详细介绍,分析了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景,总结了未来柴油车后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汪晖 《汽车电器》2013,(3):22-25
针对我国颁布的国IV排放要求,介绍商用车柴油发动机的后处理技术中的SCR技术和EGR+DPF技术,探讨二者之间的性能差异,提出发动机SCR后处理技术中的电气系统的验证项目,以达到提高排放性能、完善发动机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1柴油硫含量对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影响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单靠燃烧改进等机内净化技术已很难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排气后处理技术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柴油机中使用的排放控制技术主要有:废气再循环装置(EGR)、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和NOx催化转化器等。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可有效减少排放,特别是PM和NOx排放,但柴油中的硫会使催化剂中毒,严重影响排气后处理技术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7月1日之后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要求。随着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柴油机后处理技术必须能够同时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微粒的排放,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EGR(废气再循环)单一的处理技术无法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要求。目前各大柴油机生产厂家为满足国六排放要求采用的技术路线见表1所列。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典型机动车PM2.5排放特性,文章利用符合PMP规程的MEXA一1000SPCS时不同技术类型的机动车进行了PM2.5数量排放研究,并对PM2.5排放较高的两类车型(GDI和国Ⅳ柴油车)进行了冷热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技术类型机动车PM2.5排放量级差异明显,国V柴油车〈MPI汽油车〈GDI汽油车〈国Ⅳ柴油车;GDI汽油车PM2.5排放受温度影响要大于受负荷的影响;国Ⅳ柴油车型PM2.5排放受车辆负荷的影响要大于受温度的影响;DPF技术能够有效降低PM2.5排放;无论何种车型,瞬态加速工况都会造成PM2.5排放急剧增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世界各国对内燃机废气排放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轻型柴油车开始实施国IV标准。目前由于机内排放控制并不能完全起到净化效果,因此对已排出燃烧室但尚未排到大气中的废气进行处理,采取机外控制技术显得很有必要。PM和NOx是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如何同时降低这两种尾气组成,达到国Ⅳ排放水平,是当今世界柴油机技术的难点和研究热点。本文介绍目前国内满足柴油机国Ⅳ排放标准的SCR和EGR DPF/DOC两种主流技术路线。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系统的原理和优缺点得出适合国内发展的路线,并浅谈未来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邵丽青 《商用汽车》2013,(15):120-122
截至2013上半年,通过环保型式核准的国产国Ⅳ轻型柴油车车型有1778个,涉及48家整车企业。其中,商用车车型共计1599个,占90%;而乘用车车型共计179个,占10%。通过国Ⅳ环保型式核准的轻型柴油车车型从2009年开始,环保部就开始对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4阶段排放限值的轻型柴油车车型进行型式核准。截至2013上半年,通过环保型式核准的国产国Ⅳ轻型柴油车车型有1778个,涉及48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