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我国中高职衔接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政策的影响下,中高职衔接得到蓬勃发展。虽然北京、天津、广东等区域的中高职衔接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来看,中高职衔接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不连贯、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过程不协同等问题,如何提高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之一,因此创新研究和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对汽修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大,但我国汽修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需要加快发展汽修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汽车维修行业提供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国家近些年发布了若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目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推动技术产业升级发展。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举措之一,是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通道的关键一步,而课程体系的设计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环节。因此,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1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江苏职业教育2 0条”)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衔接是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复杂匹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ACUM方法构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从何入手弥补现实教学中中高职教育衔接不足的问题。针对陕西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文章提出基于《发动机构造》课程的"互联网+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实施计划,希望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与高职作为职教两个重要层次的教育体系衔接问题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本文以会计专业为切入点,阐述了当前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完善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职业能力是衡量职业院校学生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职业技能,是不是具备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1]。如何突破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基于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研究,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倒逼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是职业教育长期研究的问题,也是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2]。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3月19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要求。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汽车类专业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是面向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近26年以来的首次修订!为响应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不断促进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广东合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联合国内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多家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  相似文献   

11.
正1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定位1.1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15]2号)要求,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创新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办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已被国家列入到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当中,建立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为例,重点阐述说明此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研究的原因、现状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在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新能源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法和路径,构建适合汽车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中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培养质量,为我国中高职教育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本文围绕汽车专业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并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特点,研究并构建了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该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及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  相似文献   

15.
刘阳 《中国电动车》2024,(1):103-105
“1+X”证书制度旨在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文章以民办高职院校“1+X”证书标准融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立足“1+X”标准构建实践体系、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教学顶层设计、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与“1+X”证书群的衔接、立足“1+X”标准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的措施,以构建完善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类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相应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各行业提供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方面职业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企业要求的学生?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推进之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广受关注,高职院校处在这种环境下自然需要及时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期间将学历证书与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程度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其需求的人才。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则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展开了探索,希望借此来有效优化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及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断头路"的问题一直存在。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它具有应用性、区域性和生源多样性等特征。目前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尚属于比较新的办学形式,其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近年来,随着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转型升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纲要》要求中高职院校应当树立终身学习型职业教育理念,深入探析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效打破中高职教育内部和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力促进中高职有限教育资源的深入整合和综合利用。建立学分银行制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4类。目前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分为中职和高职2个层次。汽车专业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基础专业学科,如何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实现学生知识的递进和技能的进一步培养?本文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中高职相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进行相关探讨。1中高职汽车类专业的现状由于目前国内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工作还没有深入展开,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是以就业性终结教育为主,学生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