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CFD软件STAR CCM+及AMEsim研究了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对机舱热管理的影响,在建立三维整车热管理系统数值模型的同时,建立了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仿真模型。得到了车辆在不同转速和车速下散热器和冷凝器的进风量,分析了不同车速下,发动机冷却风扇转速与冷却模块进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散热器进风量对发动机冷却液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提高,风扇转速对散热器进气量的影响逐渐降低。当车速小于60km/h时,风扇转速对散热器进气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结合车辆开发性能要求,通过一维、三维联合仿真确定了该车辆发动机冷却风扇的合理转速,并且验证了所选风扇转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工程车辆通常将冷却风扇与散热器进行组合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为便于对冷却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在熵产单元数、效率等散热器性能评价方法基础上,将冷却风扇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系统性能评估。结合国内某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将该方法应用于正向设计中,实现对冷却风扇优选。结果表明:以冷空气侧的空气体积流量为公共变量,可将冷却风扇与散热器整合在熵产单元数、效率的评价指标内;三维CFD仿真模型中,中冷器、冷却液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热流体温度误差分别为3.15%,4.07%,2.83%,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仿真模型正确;仿真中获取的冷空气实际流量,对整个评价和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正向设计时,该方法可用于冷却风扇优选。  相似文献   

5.
鉴于由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组成的汽车散热组件的布置直接影响整车的散热性能,本文中以提升进风量为目标,对某车型的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三者间的距离关系进行优化。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比较了冷凝器单独前移和冷凝器与散热器一同前移两种方案,发现后一种方案能更好地提升散热组件的进风量。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间距进行优化,获得散热组件的最佳布置方案。最后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车相比,优化后工况Ⅰ和工况Ⅱ下的散热器进风量分别提高了29.95%和4.54%,改善了整车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鉴于汽车冷却风扇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舱的散热性能,本研究以全面提升散热器入口进风量和冷却风扇有效功率为优化目标,以实车为例,进行了冷却风扇轴向伸入距离、风扇与风扇罩径向间隙和风扇旋转中心偏移距离三个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单因素分析各个设计参数对散热器入口进风量和冷却风扇有效功率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发动机舱散热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风扇与风扇罩径向间隙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因素对发动机舱散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并获得了风扇设计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案。最后经过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原车模型相比,优化后在爬坡工况下散热器进风量提升了10.90%,风扇进风量提升了8.81%,风扇有效功率提升了12.22%,发动机表面温度降低了1.23℃,其结果有效地改善了发动机舱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某重卡发动机冷却模块为研究对象,利用CFD STARCCM+、K-Omega湍流模型和MRF多重参考系模型,对整机冷却模块、冷却风扇和发动机舱的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根据CFD仿真结果,用Kuli软件建立一维仿真模型,得到不同车速下的散热器液气温差值和中冷温升值,从而得出不同车速对冷却模块性能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冷却风扇的性能,使流经散热器空气的流动状态得到改善,基于国内某工程机械用冷却风扇建立几何模型,利用CFD数值仿真对冷却风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原风扇仿真模型正确;孤立翼型法与合理的特征控制可用于风扇的几何开发与建模;当体积流量达到10.24 m~3·s~(-1)时,新风扇全压效率提升了约0.81%,轴功率降低了0.12kW。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动力舱内冷却风扇空气流动状态,改善系统散热性能,结合某款国产压路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冷却风扇进行重新设计,得到改进后的动力舱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将改进方案与原始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动力舱在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所体现出的散热性能优于改进前;但由于受到轮毂比的影响,冷却液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略低于原始方案,在实际使用中通过安装固定装置对轮毂比进行调整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散热器风扇控制系统包括冷却风扇和A,C冷凝器风扇控制。由于风扇的工作及其状况实行了电子模块控制,因而发动机能更好地保持在最佳的温度下工作。风扇控制系统各部件位置如图76所示。  相似文献   

11.
轿车发动机冷却风扇CFD仿真分析及降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汽车冷却风扇气动性能的CFD仿真方法,对风扇性能随风扇叶片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方法对长安V805基准车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和冷凝器风扇进行优化设计.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在保证冷却性能的前提下,达到了降低风扇气动噪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十一、林荫大道冷却系统电路分析(一)2.8LLP1和3.6LLY7发动机1.冷却风扇低速运转时的电路(图26)发动机控制模块向发动机冷却风扇继电器1的线圈提供搭铁,导致其运行(接通)。电流路径是:蓄电池通过大的散热器风扇保险丝,经过左侧风扇电机、冷却风扇继电器2、右侧风扇电机和冷却风扇继电器1至搭铁。  相似文献   

13.
在基于冷却系统传热模块各部件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KULI软件对整车进行稳态模拟。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汽车冷却系统中冷却液流速、冷却液压力、水泵转速、节温器开度、风扇转速、散热器宽度及高度七个因素的改变对汽车冷却常数的影响。经模拟测试分析,其中散热器宽度、高度和风扇转速对汽车散热器冷却常数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故障现象一辆宝马535i车(F10),累计行驶里程约为3.2万km,驾驶人反映发动机冷起动后冷却风扇会高速运转约2 min,发动机运转正常,且组合仪表显示正常。故障诊断用ISTA/D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DME)中存储的故障信息为"1A2002电气风扇,控制对地短路"。由图1可知,冷却风扇模块端子2为供电端子,端子1为搭铁端子,端子4为控制端子,DME通过占空比信号(7%~93%)控制冷却风扇的运转及转速。接通点火开关,测量冷却风扇模块端子2的供电情况及端子1的搭铁情况,均正常;测量端子4上的电压,为1 V左右,也正常。为保险起见,重点检查了冷却风扇模块与DME间冷却风扇控制线的导通性及对搭铁和电源的短路情况,均正常。正常情况下,冷却风扇高速运转的触发条件一般有3个方面: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自动变速器油温度过高;空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冷却阻力,对原车机舱气流进行了数值仿真,基于仿真结果,从改变冷却气流方向、降低气流经过前端部件的能量损失和提高散热器性能3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进行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加装前端隔板后散热器进气量增加15%,而冷却阻力降低5 counts。对于机舱内部散热问题,通过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如在方向机后加装挡板引导气流加强其局部流动,风扇后加装导风罩进行热气流疏导,发动机进气口加装导流装置,以提供额外的冷却气流),结果方向机变速器悬置的散热得到改善,而前端的冷却气流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发动机冷却效率,减小冷却阻力,对原始防撞梁、开口防撞梁和NACA翼型防撞梁分别在冷却模块和整车上对冷却气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数据归纳出了冷却气流流量和冲压速度以及冷却风扇转速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形式防撞梁下的冷却模块进行了流场分析。结果显示,在抽吸效应下,防撞梁对冷却气流没有影响;在冲压效应和组合效应下,NACA翼型防撞梁能够增大冷却气流流量。与原始防撞梁和开口防撞梁相比,NACA翼型防撞梁后方产生的涡流强度和大小均有所降低,提高了散热器表面的速度均匀性。通过对冷却气流流场的优化,提高了散热器冷却效率,在保证足够的冷却需求的同时,可通过降低冷却气流流量来减小冷却气流阻力。  相似文献   

17.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风扇的功用是提高通过散热器芯的空气流速,增加散热效果,加速冷却液的冷却.风扇通常安排在散热器后面.当风扇旋转时,对空气产生吸力,使之沿轴向流动.空气流从前向后通过散热器芯,使流经散热器芯的冷却水加速冷却. 车用发动机的风扇有两种形式,即轴流式和离心式.轴流式风扇所产生的风的流向与风扇轴平行,离心式风扇所产生的风的流向为径向.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风扇无量纲性能曲线可用来表征和比较具有几何相似特征的风扇性能的观点.根据新的设计要求,利用无量纲性能曲线从现有的4种风扇中选出1种性能较优的风扇,并在该风扇基础上设计和试制出新风扇,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提出的方法设计的发动机冷却风扇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产业——上海高联科学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自身科技优势研制生产的金鹰牌IF-75型散热器风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微特电机驱动的散热器风扇(俗称:电子风扇)是轿车配件中一次性(免维护)使用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用是对发动机散热器、空调冷凝器进行强制冷却及散热。轿车发动机散热器、空调冷凝器工作温度高达100℃以上,因而要求散热器风扇既要承受相对恶劣环境的高温,又要受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