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新闻     
正发力新能源长安汽车推出"香格里拉计划"全新战略10月19日,长安汽车新能源战略暨新品上市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长安汽车新能源全新战略——"香格里拉计划"正式启动,这标志着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进入全新阶段。此次发布会还上市发布了CS15EV、逸动PHEV、新逸动EV300三款新能源车型,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新能源汽车产品谱系,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香格里拉计划"是长安汽车发  相似文献   

2.
卫东 《汽车与运动》2012,(12):34-35
历经4年,长安汽车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动力筑成未来长安B级、C级乘用车的主力动力平台。自从长安逸动的上市,长安汽车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汗水,这汗水的结晶之一便是长安汽车发布的Blue core动力战略。长安逸动之所以畅销的原因之一便是它有一颗强劲的心脏,它也正是Blue core动力战略的第一颗棋子——Bluecore 1.6(JL478QEA)发动机。早在2007年,长安汽车便早有预谋地走出了自主开发新一代先进发动机这关键的一步。于是在随后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逸动这个名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代表看长曼汽车高品质、高性价比的长安逸动诞生,虽然那时候自主品牌产品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逸动却创造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为长安汽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时隔六年,代表长安汽车更高品质工艺、更高技术水平和更高性价比的全新第二代逸动、逸动DT以全优和超值的形象焕然新生。  相似文献   

4.
长安逸动终于上市了。长安汽车的一颗重要棋子终于落到了中国车市的棋盘上,这颗棋子也引起了中国车市不小的震动。要说这颗棋子,早在201O年就出现在了北京车展长安的展台上,那时它是以“美人鱼”概念车首次展现在国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张久英 《时代汽车》2014,(10):34-35
"混合动力技术是在新能源车上必须要采用的。比如电机的控制、能量的回收,不管是电动汽车,还是混合动力汽车,都是必需的技术。我原来也提到一个观点,混合动力汽车可能是个过渡的产品,但是混合动力技术会永远地发展并存在下去。"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总经理任勇在接受《时代汽车》的采访时表示,长安汽车肯定是不会放弃混合动力技术。  相似文献   

6.
长安 逸达     
长安汽车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中的布阵堪比南北大众,逸动PLUS、锐程CC、锐程PLUS、UNI-V,指导价覆盖了7-14万元的价格区间.长安逸达的加入,成为了长安汽车旗下目前在售的第五款紧凑型轿车.逸达的寓意在于安逸和顺达,基于方舟架构打造的它,采用了长安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大尺寸的进气格栅采用了无边框设计,长条灯带搭配直角光标的前后灯组,边缘都延伸到了车侧.  相似文献   

7.
张谊 《轿车情报》2012,(4):168-171
在长安逸动试驾之前的讲解会上,长安的设计开发人员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们,他们相信逸动与任何一个同级别、同价位的国产车相比都不逊色,都具备竞争力。这是一种自信的宣示,这种自信源于对自己研发出的逸动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具备了敢于迎接挑战的气势。  相似文献   

8.
长安逸动PLUS     
郎朗 《汽车之友》2020,(9):12-12
4月3日,长安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发布了旗下的PLUS系列的首款轿车——逸动PLUS,这也是长安逸动的第三代产品。长安逸动PLUS本次共推出了5款不同车型,官方指导售价为:7.29万—10.39万元。对于目前的消费者来说,对车的需求多元化,颜值要能打,动力也要足够日常使用,科技配置当然是越丰富越好。而长安逸动PLUS旨在带给消费者更进化的造型、更进化的动力、更进化的智能、更进化的品质。PLUS代表着主动进化,永不将就的寓意,旨在提供给中国消费者最省心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内中级轿车市场,一直被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霸占,自主品牌的中级轿车所占份额甚少,自主品牌不断地提升产品水平,旨在拉近与合资品牌、进口品牌的差距。长安汽车已经推出逸动和CS35两款新车,分别在紧凑级车和城市SUV市场中收到很好的效果,用心加诚意是成功的根本。而长安首款中级车睿骋也很有实力,它的实力不仅在于车辆本身,也体现在对消费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EADO逸动作为长安汽车使用“V”字新标、“BIUO Core”动力品牌发布以来推出的首款重量级产品,它不仅承担着长安乘用车品牌向上突围的重任,而且还将成为长安乘用车的全球战略型产品。早在2009年,长安逸动的设计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它的设计团队汇集了欧洲、日本、中国三地著名设计师。根据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打造。而这三国鼎立的设计理念也能够将潮流趋势、文化背景和需求动态很好地融入到一起,为诠释这款全新轿车而埋下深耕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每周新闻     
<正>长安英国诺丁汉建汽车研发中心位于英国诺丁汉科技园区的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于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长安汽车的全球第八个研发中心,它将网罗欧洲200多名汽车领域专家,助长安自主品牌发展。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表示:"新能源是中国汽车业赶超世界水准的重要机会,通过海外中心的建立,长安汽车填补了自身在汽车内外饰造型设计、模型制作等领域的空白。"英国研发中心的成立意味着长安汽车研发中心已跨越欧亚大陆、  相似文献   

12.
车市荟萃     
《时代汽车》2010,(12):40-41
上汽五款新能源车亮相工博会 11月9日,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绿色上汽,创新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5款新能源汽车。荣威7501.8T混合动力轿车是在荣威750平台上,  相似文献   

13.
作为长安汽车的转型之作,EADO逸动以超越同级车的轴距、宽度和安全性能为其主要卖点,可以说,市场上同级别几款主流车型所具有的成功要素,逸动全都具备。不过,具备了成功要素就一定能成功吗?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和挑战者,它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4.
《汽车实用技术》2012,(3):22-22
油价持续上涨,终于突破8元大关,中国进入油价"8"时代。面临高额的油价,各个企业纷纷开始研发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油价破"8"是否意味着新能源车将迎来机会?油价催生混合动力发展《汽车周刊》出版人郭登礼认为:油价催生新能源车加速进入市场,所以我个人今年是新能源车投入市场最务实的一年,到2015年中国将迎来新能源车尤其是混合动力车的元年。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石油、长安新能源、奥动新能源三方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的"重庆长安奥动新牌坊换电站"建成投运。换电站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新牌坊综合能源站的能源服务功能,也标志着全国首座集加油、加气、充换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正式投运。长安奥动新牌坊换电站是奥动最新一代4.0换电站,具有"共享、极速、安全、友好"四大特点,目前已经实现了多品牌多车型的换电。重庆地区该换电站服务的主要车型是长安逸动EV460换电版,  相似文献   

16.
正坊间曾传说,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慢了,其实不然,早在5年前的2013年长城汽车就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一个国际化、聚集了众多新能源领域的尖端工程师研发团队在2018年北京国际汽车展前夕,推出高端品牌WEYP8插电混动SUV车,其上搭载的Pi4平台成为长城汽车对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7.
绿色的宣言     
姚励 《时代汽车》2010,(5):78-79
在"长安行天下,绿色新未来"的横幅下,中国长安总裁徐留平系一款嫩绿色领带亲驾代表长安汽车最高研发水平Greer-i纯电动概念车驶入展区,他朗声宣布了长安绿色发展的战略宣言。  相似文献   

18.
杨亮 《商用汽车》2014,(19):80-82
金旅在新能源客车的技术提升上完成了数代升级,产品表现也从最初的节能效率不到20%提高到51%,经济性较之最初有了颠覆性的提升。新能源车辆在未来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个技术平台基础上,中国和汽车超级大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远景如此诱人,但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条真理同样适用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上。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浑厚技术底蕴的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壮大生长。近期从微信朋友圈偶读一篇关于"大树理论"的文章。记者忽然对金旅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取舍和发展,有些豁然。  相似文献   

19.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新能源公司)2008年6月成立,经过发展壮大,目前已建立了一支包括归国专家、高级人才在内的450余人的混合动力、纯电驱动系统研发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研发核心人才队伍,拥有总体技术部、电子电器部、北京研发中心、科技项目部等核心部门的高新科技企业. 长安新能源公司在新能源整车研发上依托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已具备了汽车及动力系统产品前期策划、产品造型、工程化设计、产品试制、工艺及试验检测能力,在新能源系统研发上构建了包括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支撑团队.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款长安汽车19日首次在马来西亚推出。这两款汽车,一款是小轿车CV6,另一款是都市多功能车CM8。据长安汽车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经销商长安成功汽车公司介绍,这两款车采用超过40%的马来西亚零件进行生产,经过精心设计和改良,性能更安全,外观更精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