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某重型载货汽车变速器开发试制阶段副箱齿轮失效的问题,采用化学分析、机械性能检验分析、齿面分析、断口分析、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副箱齿轮进行失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箱被动齿轮的开裂性质为典型的疲劳开裂,疲劳源位于次表面夹杂物聚集区。导致该齿轮疲劳断裂的原因主要是齿轮偏载、齿顶齿根干涉以及轮齿次表面有夹杂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变速器倒挡齿轮的疲劳失效,针对某变速器倒挡齿轮进行了动态有限元分析。建立变速器倒挡齿轮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倒挡齿轮工作特性,确定了齿轮约束和加载方式,利用Radioss求解器计算倒挡齿轮啮合过程的接触应力,得到任意时刻的接触应力及最大接触应力所在位置,同时进行了接触应力的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倒挡齿轮间的接触应力远小于材料的接触疲劳极限,倒挡齿轮接触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BCLA&MCLA自动变速器是本田公司于2002年开发的电子控制5速自动变速器,用于2003年款以后生产的本田4缸2.4L ACCORD轿车,其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主轴由变矩器驱动,在主轴上装有4挡、5挡离合器以及4挡、5挡、倒挡齿轮(倒挡齿轮与4挡齿轮制为一体)和惰轮.副轴上装有主减速器驱动齿轮及1挡、2挡、3挡、4挡、5挡、倒挡和驻车挡齿轮.第二轴上装有1挡、2挡、3挡离合器和1挡、2挡、3挡齿轮及惰轮.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微型车变速器一挡齿轮在运行9100~9600kma,l发生断裂的问题,对断裂齿轮进行了断口观察及其化学成分、表面硬度、心部硬度和金相组织的检验。结果表明,一挡齿轮断裂为疲劳断裂,疲劳源位于齿根处,此处表面残留着较深切削刀痕,并不断扩展,因而引起交变弯曲疲劳断裂。采用改进一挡齿轮结构设计、机械加工过程中保证一挡齿轮齿根处质量等措施能预防齿轮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5.
正2."3根轴"的拆装顺序"3根轴"拆装顺序是由变速器的主从动齿轮、惰轮的大小及空间的布置方式决定的。(1)"3根轴"的拆卸顺序3、4挡拨叉轴→1、2挡拨叉轴→倒挡、5挡拨叉轴或3、4挡拨叉轴→倒挡、5挡拨叉轴→1、2挡拨叉轴(在拆卸1、2挡拨叉轴之前要先拆下倒挡惰轮)。  相似文献   

6.
某轿车变速器在进行倒档可靠性试验过程中出现异响。拆箱发现倒档主动齿轮、倒档惰轮均发生严重剥落现象。通过对变速器试验损坏零件进行结构、失效模式以及材料性能检验分析,查找到失效原因,从而为变速器总成设计、制造及可靠性试验提供更多数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断口分析、硬度检测、金相组织检验、化学成分分析对早期断裂失效的某重型汽车钢板弹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衡轴壳边缘引起钢板弹簧表面划痕,在该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形成疲劳裂纹源,在交变应力载荷作用下钢板弹簧发生早期疲劳失效。  相似文献   

8.
一、自动变速器结构J31车型的自动变速器主要的一种规格是RE4F04B自动变速器。由于VQ35DE发动机的大排量、大扭矩,对RE4F04B自动变速器作了一些改进,以增强自动变速器的性能,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RE4F04B自动变速器结构示意图1.2-4挡制动带活塞2.倒挡离合器鼓3.变矩器壳体4.油泵5.制动带6.倒挡离合器7.高挡离合器8.前行星齿轮9.低挡单向离合器10.后行星齿轮11.前进挡单向离合器12.超速挡离合器13.低倒挡制动器14.输出轴齿轮15.输出轴惰轮16.前进挡单向离合器17.减速小齿轮18.主减速齿轮19.差速器壳20.输入轴21.变矩器22.后端盖23…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某载货汽车平衡悬架支架连接板失效断裂的原因,采用断口分析、金相检验以及硬度检测等方法,对支架连接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接板所用材料满足技术要求。连接板的失效形式为双向的高应力低周疲劳断口。断口的双向疲劳源均产生在矩形截面的对角尖角处,表现了对等离子切割后表面尖角结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金相检验和扫描电镜等检测手段对失效齿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失效齿轮的设计、加工与装配方面存在问题,齿轮啮合面积偏小,并且存在较严重的偏载,导致失效齿轮的小端局部受力过大,这是造成轮齿断裂的主要原因;同时,失效齿轮材料的脆性加速了轮齿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金属带式CVT中采用行星轮机构来实现前进挡与倒挡的切换,而双排行星轮机构因增加了一排行星轮导致系统自由度增加,激励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大了CVT在倒挡时的啸叫噪声。本文中以某款金属带式CVT为研究对象,通过噪声测试和阶次分析判断其倒挡噪声来源为行星齿轮系。为降低其倒挡时齿轮啸叫,对双排行星轮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考虑了齿侧间隙,建立了非线性纯扭振模型,并以行星齿轮振动加速度方差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行星齿轮修形量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齿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齿轮优化修形提升了该CVT的声品质。  相似文献   

12.
低温钢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不同温度下冲击韧度试验的低温钢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宏观上通过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在断口上所占比例,微观上通过SEM照片中韧窝的形状、大小和夹杂物的成分及分布来预测判断材料切性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介绍摩托车紧固件失效的形式,失效分为3大类:变形失效、断裂失效和表面损伤。断裂的主要形式有延性断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蠕变断裂等,断裂的微观断口一般分为沿晶断口、解理断口、韧窝断口、准解理断口和疲劳断口等。紧固件失效的原因很多,主要应从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安装使用四个方面来考虑。分析紧固件早期失效断裂的影响因素有,螺栓的强度(硬度);螺栓的应力集中;螺栓的形变比;环境条件;应力腐蚀开裂,还有螺栓的疲劳断裂;螺纹的疲劳极限;螺栓头下圆角半径;支承面面积等。  相似文献   

14.
CG系列倒挡发动机已广泛用于三轮车和沙滩车,原副轴组合借用CG风冷系列两轮车状态,两轮车副轴状态无法满足倒挡发动机的要求,一挡齿轮与轴套、轴套与副轴之间经常出现烧蚀现象,从而导致发动机失效,给用户带来不利影响,为此,笔者经过对倒挡各部件传动及受力关系的分析,对副轴组合进行了改进设计,有效地扼制住了烧蚀问题,为CG系列倒挡发动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导致渗碳齿轮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的动力参数是齿轮次表面所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与其表面硬度的比值,减小该比值可延缓齿轮表面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过程,提高齿轮疲劳寿命.分析了强化喷丸工艺对渗碳齿轮次表面所受τmax和表面硬度的影响,通过强力喷丸引入的冷作硬化可使渗碳齿轮表面硬度明显提高;引入的高残余压应力可使渗碳件次表面所受的τmax显著减小.试验表明,齿轮渗碳后再按最佳工艺进行强化喷丸后,可显著提高齿轮表面的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6.
输出轴2如图698所示. 输出轴2上有:测量变速器输出转速的靶轮和5、6、倒挡的滑动齿轮,输出齿轮.用于与差速器接合的这两个输出轴经相应的输出齿轮将扭矩传递到差速器. 倒挡齿轮轴如图699所示. 1 图699倒挡齿轮轴 倒挡齿轮轴:倒挡齿轮轴改变了输出轴2的旋转方向,也就改变了差速器主减速齿轮的旋转方向.倒挡齿轮轴与输出轴1上的1挡/倒挡公用齿轮、输出轴2上的倒挡滑动齿轮相接合.因此最终在输出轴2上可传递5、6、倒挡.  相似文献   

17.
张谋  张笑 《汽车维修》2014,(10):21-22
<正>一、两种结构介绍传统机械式变速器倒挡机构一般不采用同步器,在挂倒挡时,由于二轴上滑套的外花键与倒挡齿轮的内花键有可能存在相位差,要挂进倒挡,就必须使倒挡齿轮和滑套相对转过一个角度。由于停车时,车速为0,而滑套和车轮是硬连接,所以只能是倒挡齿轮转过一个角度。某双中间轴机械式变速器倒挡动力传递路线如图1所示。挂倒挡时,驾驶员拨动排挡杆,  相似文献   

18.
输出轴2如图698所示。输出轴2上有:测量变速器输出转速的靶轮和5、6、倒挡的滑动齿轮,输出齿轮。用于与差速器接合的这两个输出轴经相应的输出齿轮将扭矩传递到差速器。倒挡齿轮轴如图699所示。倒挡齿轮轴:倒挡齿轮轴改变了输出轴2的旋转方向,也就改变了差速器主减速齿轮的旋转方向。倒挡齿轮轴与输出轴1上的1挡/倒挡公用  相似文献   

19.
故障一点通     
丰田威驰轿车遥控器失效01N/01M自动变速器在1挡和2挡间往复跳挡,不升3挡故障现象:在1挡和2挡间往复跳挡,不升3挡。故障分析:01N有两个速度传感器,一个监控倒挡太阳轮转速,另一个监控输出齿轮转速。当线束插反时,ECU接收到的输出转速信号是倒挡太阳轮的转速;而在2挡时,倒挡太阳轮转速为零,ECU便认为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转速为零,指令自动变速器以1挡工作。解决方法:检查两个速度传感器的线束是否插反,若插反,调换并重新连接好。故障现象:少数丰田威驰轿车,使用遥控器不能控制车门上锁和开锁,即遥控器失效。故障原因:防盗系统(TVSS)控制单…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某轻型变速器从动齿轮早期疲劳开裂的原因,对开裂齿轮进行了断口宏观分析、焊缝熔深的测量、金相组织和硬度检验。在理化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微观断口形貌和断裂机制对从动齿轮疲劳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疲劳开裂起源于电子束焊接焊缝的边缘,为多源性扭转正应力疲劳开裂,后续转化成为齿轮轮毂的疲劳开裂;导致疲劳开裂的原因是焊缝的熔深不足,而焊缝熔深不足则与电子束倾斜偏离接合缝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