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动车     
钠离子电池研究更进一步近日,由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Yong Lei教授领导的1项新研究在钠离子电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研究人员展示了1种钠离子电池,其充电、放电速率和容量值达到了有机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最大值,有助于为钠离子电池在便携设备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铺平道路。研究人员在扩展π-共轭结构电极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了分子设计策略,进一步操纵了这些分子互相键合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最近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蔷电池摸底评估的情况。相比于电动自行车用阀控铅酸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有比能量高、容量受温度影响小、低温时容量衰减少、容量随循环衰减率小、大电流放电容量高等优势,在电动自行车上应用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是,存在的问题还较多,导致实际使用的寿命不长,将会给用户带来麻烦,影响消费者对锂离子蓄电池的...  相似文献   

3.
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存在可用容量降低、充电困难和循环寿命衰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因此,确保锂离子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运行至关重要。电池脉冲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率快、温度均匀性好和系统结构简单等优势,是解决锂离子电池低温应用难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中从脉冲加热方案、脉冲控制参数和脉冲加热策略3个方面对脉冲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现有脉冲加热方案优劣势,其次,总结不同脉冲控制参数下锂离子电池的温升和容量衰减特性,最后,对比不同脉冲加热策略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指出脉冲加热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锂电池过放电后会诱发内短路,短路电池单体搁置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自修复现象。为了对电池过放电的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获得过放电电池的电特性,本文以过放电后的镍钴锰(Li-NiCoMnO_2,NCM)三元锂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过放电后搁置100 d,再对电池进行20次循环充放电试验和静置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搁置过程中电池单体的容量有衰减;无论过放至何种程度,过放电后的NCM锂电池单体在搁置100 d的前后对比中,内短路程度降低,内短路阻值变大,漏电流变小。搁置后的循环寿命实验表明,过放电程度越大的电池单体衰减速率越快。这些过放电后电池单体的性能变化规律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锂离子电池单体的特性,同时,也有助于电池短路电阻辨识算法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对提高其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滤波(PF)算法与特征电压关联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提取放电曲线中的特征电压,建立特征电压循环次数及特征电压容量2个关联模型;应用改进PF算法对2个关联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以实现容量的在线估计与剩余寿命的...  相似文献   

6.
<正>来自瑞典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研制可用于电动汽车的碳纤维锂电池电极材料,该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强度。该碳纤维锂电池电极材料将被用于电动汽车的多功能锂离子结构电池。其中,多功能锂离子结构电池能够将电池储能物质集成到汽车车身中。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强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并且其还具有非常强的锂离子集成能力。因此,碳纤维材料常被用作锂离子电池中的结构电极。  相似文献   

7.
扩散应力易引起电极体积变化、电极颗粒破裂和脱落,导致电极材料失效,从而引起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衰减。为探究不同材料厚度和放电倍率下的扩散应力规律以及扩散应力与微观结构破坏间的关联性,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制备3种不同厚度(25、36、48 μm)的石墨负极,与三元正极组装成纽扣全电池;其次,以相同充电倍率(0.2C)、不同放电倍率(1C、2C、5C)在25℃下进行循环测试,为模型验证及微观测试提供样本;随后,根据电化学及扩散力学原理建立电化学-力耦合模型,并通过不同倍率放电工况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基于所建模型研究不同材料厚度与放电倍率下扩散应力的规律;最后,基于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测试,对循环后的负极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合模型仿真研究扩散应力与负极微观结构的破坏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倍率增大或材料厚度减小,扩散应力增大、负极损坏程度加深,可根据拉伸屈服强度将扩散应力与微观结构变化关系分为2个阶段;进一步,引入剥落指数定量描述微观结构失效,发现剥落指数与扩散应力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扩散应力与容量损失之间的关联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低温下工作,设置充电和放电低温加热系统,会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内部活性材料的活化能,对提高动力电池充电效能和维持车辆续驶里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和论述动力电池低温加热系统的设计思路,阐述低温放电加热和低温充电加热的控制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世博纯电动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温运营中出现的容量衰减、电池一致性变差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温和各箱间温差及箱内电池温差是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和电池一致性变差的重要原因。对于改进电池系统热管理设计、车辆的运营和维护保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梯次利用处理退役锂离子电池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价值,而如何高效、准确地对退役电池进行分选重组是梯次利用中突出的技术挑战。首先,为准确反映退役电池的一致性,提取最大可用容量(MAC)、放电欧姆内阻(DOIR)和容量增量曲线的弗雷歇距离(FD)3个因素共同作为聚类因子。然后3个聚类因子结合自适应模糊C-均值(AFCM)算法构建退役电池聚类方法。结果表明:AFCM算法聚类簇内MAC的最大误差为79 mA·h,DOIR小于45 mΩ;三因素的聚类方法成组的电池一致性较好;并且在117颗电池聚类时,AFCM算法聚类耗费的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1.
从放电容量、放电中值电压、充电时间、恒流容量百分比4个方面主要研究了充电限制电压从3.25V至3.85V范围变化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磷酸铁锂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恒流恒压的充电方案,充电限制电压设定在3.55~3.70V较合理,推荐值为3.60~3.65V.  相似文献   

12.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放电性能以及电池间一致性。在不同温度下,测量了多节18650型号的锂离子电池的恒流放电与电化学阻抗谱(EIS)。当环境温度从25℃降至-20℃时,4节电池的平均容量降低了58.4%,而容量的标准方差增大了6倍。EIS结果表明:降低环境温度会明显增大电池的阻抗,特别是电荷转移阻抗(RCT),同时,电池间的阻抗差异也被放大。15节电池的统计结果表明:电池放电容量与其阻抗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低温下电池容量方差的增大是由于电池阻抗方差的增大引起的,而其中,电荷转移阻抗(RCT)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极材料中锂离子的脱出和嵌入而产生的"呼吸效应"受电池材料、环境温度和充放电倍率等的影响较大,且与电池的健康状态有密切关系。本文中为一款车用锂离子电池设计并制造了电池厚度的测试装置,用来研究电池在不同倍率、不同温度下的"呼吸效应"。结果表明,倍率越大,温度越低,则电池的"呼吸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14.
针对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群搜索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eek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machine, SOA-SVM)的容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随机放电过程,构建反映容量变化的随机放电容量均值和标准差两个指标,并以此作为预测容量的特征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取主成分。基于部分测试电池第1主成分和容量数据,采用SOA对SVM超参数进行全局优化并训练模型。采用优化后的模型结合其余电池第1主成分数据预测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放电容量、放电中值电压、充电时间、恒流容量百分比四个方面研究了充电限制电压从3.25至3.85范围变化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磷酸铁锂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恒流恒压的充电方案,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结合安全性考虑,充电限制电压设定在3.55~3.70V较合理,推荐值为3.60V~3.65V。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如何精准预测其装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寿命衰减情况成为了重点关注问题。为此,将动力电池特性参数引入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一种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预测方法;利用动力电池循环的小样本信息训练所建立的电池容量保持率迭代算法,对电池在多温度及工况下的容量衰减情况进行预测,并对影响预测方法精度的部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预测方法可以在满足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对动力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并具备多温度及循环工况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陈俊  黄鑫  李强  郭深深 《汽车电器》2022,(11):18-23
为研究低温下电机余热回收对动力电池SOC、低温容量衰减的影响,文章对某纯电轻卡进行了改制及试验,接着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KULI建立动力电池放电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电池容量衰减模型。对设定的工况进行仿真,得出在推荐的加热策略下,余热回收可提高约1%的SOC,降低约0.5%的容量衰减。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电池增加隔热措施,才能将其温度调整至合适的区间。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的供能部分,对整车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剖析了电池一致性的产生机理及其表现形式.其次,针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容量衰减等方面的问题,从电池不一致性评价方法和改善不一致性的措施展开分析.电池不一致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单参数评价、多参数评价、动态特性评价的一...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在低温条件下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降低,影响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针对此问题,文章选定电池供应商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模块,根据目前国标和实际工况对电池系统的要求,采用试验的方法得到了电池模块表面温度随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充放电状态以及行驶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放电平台、放电容量都会变小,而温升会变大;在低温状态下放电平台会经历一个"波谷"阶段;为了保证低温下电池的正常使用,必须对电池进行热管理设计。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动力电池系统结构设计和热管理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针对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生热和散热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Fluent,模拟分析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对流换热系数和不同放电倍率条件下的三维温度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温度场分布情况与对流换热系数和放电倍率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