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汽车产品研发的需要,应用商用CFD软件Fluent和KULI,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汽车外流场与发动机舱内流场耦合计算方法,对某汽车发动机分别处于额定功率点和最大扭矩点下发动机舱的散热特性和温度场特性进行研究。快速而准确地指导发动机舱内冷却系统的参数选择与判定。研究发动机舱内的温度分布特性及最高温度值,控制发动机舱内空气最高温度低于设计目标值,从而判别发动机舱内的温度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呈现减速增长态势,伴随着汽车消费的日益升级,乘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合资乘用车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利润总额;另外一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固守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为帮助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本文对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和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进行竞争力对标分析,并针对自主品牌竞争现状提出了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改善和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汽车发动机舱布置设计,提高整车设计水平,文章详细介绍了动力总成位置的确定方法,指出发动机舱布置设计中,进气、排气及冷却等系统及管路和线束等零部件布置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了管路、线束隔热及防湿的方法。参考人机工程理论,对发动机舱中零部件的维修及检查的方便性提出设计要求,最后根据设计经验形成了发动机舱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文章对发动机舱布置设计方法的总结,为汽车设计过程中发动机舱内零件的总体布置,提供了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舱美观饰板的设计及布置策略,讨论了不同级别车型对发动机舱美观性的定位,以及美观饰板的设计影响因素。同时基于某国产车的发动机舱布置,分析了美观饰板布置的可能性,阐述了发动机舱美观饰板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5.
汽车发动机舱被盗,导致蓄电池及其他机舱零部件丢失,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主机厂的品牌形象。通过解析机罩锁开启原理,现场模拟分析发动机舱被盗原因,从机罩锁的布置方案、机罩锁的结构选型、机罩锁防盗护板的设计、机罩锁拉丝的布置及选型以及汽车造型设计等方面综合优化设计,提出了发动机舱防盗策略。通过研究得出:需综合考虑成本与相关零部件性能,来提高发动机舱防盗性能。  相似文献   

6.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3,(1):102-109
北京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实力强劲的汽车集团之一,但北汽集团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乘用车品牌。直至2010年,北汽集团成立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品牌,才正式进入了国内乘用车市场。E系列是北汽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型,它的外形设计以北汽集团的合资伙伴——奔驰旗下的B级车为基础,但动力、底盘都和奔驰B级没太大关系,而是采用了北汽2009年收购的萨博的一些平台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系统地研究卡车发动机舱内空气的流动与传热,文章采用汽车外流场与发动机舱内流场耦合计算的方法,分析卡车发动机舱内风速流动组织,并对比改进前后气体流线和高温区域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挡板的设计使机舱内循环流动的区域变小,有效地阻隔发动机的热量传到散热器,改进后的机舱布置满足整车使用要求,为卡车开发中的发动机舱热管理研究与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主品牌进军中高级乘用车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耐心。岁末,各个行业惯于盘点。如果我们环视2010年度的中国汽车市场,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主品牌中级乘用车没有一个产品能实现平均单月销量过万,而自主品牌的紧凑型乘用车却势如破竹,这是为何呢?自主品牌紧凑型乘用车和中级乘用车  相似文献   

9.
《时代汽车》2008,(10):62-62
据新浪网9月12日消息.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即将插上翅膀,其乘用车公司的临港工厂即将于本月17日正式启用,届时.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自主品牌荣威550将在这里驶下生产线。该工厂可达1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也使上海汽车为自主品牌的飞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业内认为.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产能扩张是必然的选择。据了解.早在整车厂之前,  相似文献   

10.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呈现减速增长态势,伴随着汽车消费的日益升级,乘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合资乘用车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利润总额;另外一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固守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地进行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竞争力对标,从而指导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实质上包含了四层含义:(1)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竞争力分析是相对于合资品牌企业的竞争力;(2)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优势;(3)体现为企业持续拥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乘用车传动轴护套表面温度超标问题,基于灵敏度分析和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对其发动机舱的温度场进行优化。首先,对发动机舱进行CFD仿真分析找出问题原因;然后,通过灵敏度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接着,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建立传动轴护套表面温度预测模型,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最后,进行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护套表面温度降低到限值以下,有效解决了其温度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建立完善自己的整车道路试验体系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主流汽车企业所用的相关道路试验标准,通过跟踪整理分析实际的乘用车新车型,探讨了乘用车新车型需做的整车道路试验。  相似文献   

13.
程坤  黄晓珍 《时代汽车》2022,(10):133-135
汽车C点处于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它既是造型外饰的重要特征点,也是总布置设计的关键硬点。在汽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造型设计的C点位置和总布置设计位置冲突,从而导致设计方案反复刺穿项目节点的问题。本文对C点布置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基于某前置后驱车型整车设计开发中出现的C点布置问题,提出了C点优化设计方案,解决了前下视野小、遮阳板及内后视镜操作不便、仪表板触及困难、发动机舱零部件售后维修不便等问题,对后续新车型总布置设计开发提供经验教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导致设计反复。  相似文献   

14.
赵欢 《时代汽车》2012,(9):68-71
为实现2015年我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6.9L/100km的目标,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要下降11.5%,如何有效降低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加强汽车企业整体的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达到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的目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比合资品牌、进口品牌面临的压力更大。  相似文献   

15.
正腾讯汽车日前发布了《2015年汽车用户白皮书》,该报告根据腾讯DMP数据平台、用户关注信息,以及在线凋研问卷数据分析而得出。报告显示,2015年合资品牌汽车销量依然占据主导,从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来看,2015年外资品牌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8.67%。但近年来国产自主品牌在口碑、性价比等方面进步显著,用户的关注度和热度也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90后用户对国产自主品牌的关注度更高,其关注度超过了欧美和其他品牌。受经济条件限制,90后用户对于紧凑型和小型车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年龄层。2015年各级别车型中,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还是市场主流,占乘用车销售  相似文献   

16.
李帅  侯立鑫 《时代汽车》2021,(8):128-129
乘用车通风盖板在整车通风、排水、美观上起着重要作用,因其与前风挡玻璃、翼子板、发动机舱零部件相互配合,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就需要研发工程师要充分考虑通风盖板开发过程中的设计要求、法规要求、结构限制以及工艺要求和材料选择等因素,本文从通风盖板断面设计入手,重点介绍了通风盖板与对手件配合的断面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汽车杂志》2009,(9):10-10
在合资品牌汽车和进口品牌汽车横行中国乘用国市场七八年之后,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个可以代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生产的新兴力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上海汽车》2007,(9):45-46
规模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拥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11家整车企业、3家关键零部件企业和1家汽车金融企业的股权,是国内领先的乘用车制造商、最大的微型车制造商以及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上海汽车技术中心是上海汽车乘用车的研发基地,其主要承担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江淮汽车在合肥举行上海车展品牌日活动,携旗下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等近40款产品震撼亮相。破局:核心在于"品牌向上"汽车制造业素有高新技术"综合练兵场"之称,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201 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在政策刺激和SUV车型热销的支撑下,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量首次超过1 000万辆。但品牌影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年,是奇瑞喜事多多的一年:全年总销量305236台,杀入乘用车行业销量四强,成为全国第一家年销乘用车达到30万辆级的自主品牌,实现了自主品牌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史上继大众和通用之后,第三个达此量级的品牌,标志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销量规模和行业地位方面,又达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