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本体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Ni_(0.2)Li_(0.2)Mn_(0.6)]O_2。用锂离子导电性好的Li_3PO_4对本体材料进行表面包覆改性。由于锂离子导电性好的Li_3PO_4包覆相与微量三维锂离子传导的尖晶石结构的存在,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由于Li_3PO_4的电化学结构稳定,与电解液的相容性较好,可减少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有效抑制锰离子的溶解,因此能稳定材料的结构,改善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此外,电化学传递阻抗在包覆后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锂电池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什么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y,缩写为LIB),又称锂电池。锂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B)2类。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电池正极采用锂化合物LiCoO2或LiMn2O4,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1锂电池的概念及分类锂电池是指电化学体系中含有锂(包括金属锂、锂合金和锂离子、锂聚合物)的电池。锂电池大致可分为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两类。锂金属电池通常是不可充电的,且内含金属态的锂。而锂离子电池又可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LIB)、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IB)两大类。1.1锂金属电池锂金属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金属电池采用金属锂,正极活性物质采用二氧化锰和氟化碳等材料。但由于锂金属电池在充电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枝晶锂(纤维状结晶),这种现象会导致  相似文献   

4.
<正>汽车在向电动化、智能化演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来自电子、原材料、IT等方面的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各领域的一些专业术语也深入到汽车行业。锂电池: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可分为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一种二次电池(蓄电池),主要依靠锂电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拖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Li+从负极拖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状态。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蓄电池(Lithum Ion Battery,缩写为LIB),简称锂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离膜、保护电路等组成。锂离子蓄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PLB)两类。其中,液态锂离子蓄电池是指锂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正极采用锂化合物LiFePO4或LMn2O4,负极采用锂一碳层间化合物。聚合物锂电池比液态锂电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元材料Li(Ni1/3Co1/3Mn1/3)O2为正极活性物质,人造石墨与硬碳为负极材料制成26Ah的锂离子单体电池,试验表明,单体电池的安全性能完全满足QC/T-743标准的要求。充放电性能测试表明,制备的三元材料车用动力蓄电池,具有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且具有快充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一、动力电池1.三元电池三元电池是以钴酸锂、锰酸锂或镍酸锂等化合物为正极,以可嵌入锂离子的碳材料为负极,使用有机电解质的电池。动力电池总成安装在车体下部,动力电池的组成部件包括:各模组总成、CSC采集系统、电池控制单元(BMU)、电池高压分配单元(B-BOX)、维修开关等部件。2.电池管理系统(BMS)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安全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文章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仿真分析材料热稳定性对热失控影响分析。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0W/m~2/K,电池均发生了热失控现象。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高时,均未出现热失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林燕 《汽车与配件》2010,(41):24-25
未来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中,目前在应用的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锂离子蓄电池。而这三种正极材料都是以碳酸锂为原材料制成。如钴酸锂是由电池级的碳酸锂(Li2CO3)和四氧化三钴(CO3O4)合成。磷酸铁锂是由草酸亚铁(FeC2O4)和碳酸锂、磷酸氢二氨((NH4)2HPO4)按一定比例合成。而锰酸锂由碳酸锂和二氧化锰(MnO2)合成。这三种蓄电池正极材料都用碳酸锂作为原材料。碳酸锂由矿产资源提炼而成,在自然界中储量有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稀缺性,属于稀缺资源。碳酸锂是锂盐工业的基础原料,不仅可以直接使用,还可以作为原料制备各种附加值高的锂盐及其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上的运用有七八年了。七八年来,行业里举办过多次这样的高峰论坛,这对锂电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再次围绕锂电自行车产业发展这个主题,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对锂电池与锂电自行车发展现状与未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我国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产业的现状。谈到我国锂电自行车产业,不得不谈锂电池,因为它是电动自行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最有潜力的车载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比较成熟。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占据电池成本的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10,(37):7-7
德国巴斯夫在9月1~3日举行的“SAE 2010国际汽车电池高峰论坛”上,展出了面向电动汽车等使用的锂离子蓄电池新开发的正极材料“ENMAT”系列。与之前的正极材料相比,新材料的能量密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报废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锂电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前后两道:梯次使用+再生利用。文章首先综述了锂离子正负极材料再生利用的技术和发展现状。关于梯次使用,提出了将回收材料制作成纽扣电池等电子电器用电池的解决方案。通过拆解回收动力电池获得正极极片,并制作纽扣电池。通过对材料和电性能的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水系钠离子电池具有安全、环境友好及成本低的优点,是下一代储能装置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制备和表征碳纳米管复合的Na3V2(PO4)3和NaTi2(PO4)3两种材料,并作为正极和负极组装了水系钠离子全电池.对全电池进行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重点分析了循环衰减变化规律.循环寿命分析结果表明,电池衰减在两个不同循环区间内分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锂离子电动车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热销,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厂商开始上马锂电车项目。然而,选择什么样的锂电池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锂电池的保护电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动力电池而言,要真正保证安全,正极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目前,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量最多的正极材料有以下几种:钴酸锂(LiCoO2)、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50~450 A和-18~50℃范围内,对其充放电特性、Peukert模型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利用Ragone曲线对阀控式密封铅酸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及锰酸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功率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的快速放电能力和能量功率特性都得到很大改善,尤其适合于高温工况;低温性能依然还是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的弱点,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一、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现状经过不断发展,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锂离子电池(锂电池)成为主要的车用动力电池。市场上已经量产的锂电池主要差异为外形及正极材料,不同锂电池各项指标参数对比分析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7.
我国锂离子蓄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已获得重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锂离子蓄电池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锂离子电池是近几年出现的金属锂蓄电池的替代产品。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为石墨晶体,正极通常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充电时,正极中锂原子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且锂离子向负极运动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相似文献   

18.
从材料层面对车用动力电池当前和未来的主流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针对正极材料,基于对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性能和市场应用情况的比较,预测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针对负极材料,由于传统的碳类负极性能提升空间十分有限,研发高容量类硅负极正在成为各大电池材料和电芯厂商的关注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丰田开发出了新一代蓄电池的基础技术,利用这种电池可以将电动汽车的连续行驶距离延长至目前2倍以上。新开发的是作为电池主要部分的电极材料,使用的是海水中含量丰富的钠,与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价格更低。丰田为在2020年前后投入实际应用,正加快推进研究。此次开发的是,利用钠离子来传输电子的"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这种材料是由多种磷氧化物和  相似文献   

20.
引言:上一期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动力锂电池安全隐患的来源,并且阐述了星恒公司为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而在正极材料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即发明了以改性的尖晶石锰酸锂(LiMn204~*)。这种改性锰酸锂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高倍率充放电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能,非常适合在动力型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