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BMW M perfromance品牌作为宝马官方的高性能附件品牌,致力于将赛道品质的优质附件带回到道路驾驶,《改装客》也结合该品牌推出更适合赛道驾驶的驾控培训,帮助大家提高驾驶安全性,并且提升驾驶技术。想要更好地驾驶、操控一台车,尤其是在激烈驾驶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坐姿和驾驶动作,驾控培训的第一部分,我们来介绍一下在进入一台陌生的汽车后,如何调整出适合自己的座椅位置和方向盘位置。只有在正确、适合的坐姿前提下,我们才能更有效更轻松地驾驶及操控车辆。  相似文献   

2.
<正>车辆平稳地行驶在路上,驾驶员刚刚吃完早餐,又开始浏览当天的新闻,并处理了几封工作邮件。什么?您觉得这是危险驾驶行为?非也,这便是传说中的自动驾驶,驾驶员全程零参与。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当然,要完全实现自动驾驶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目前,许多品牌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开始路试,博世公司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5月,博世自动驾驶技术在德国进行了路试,主要测试了日常驾驶环境中自动转向与自动驾驶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其性能表现,最  相似文献   

3.
<正>疲劳是指由于持续地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而造成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而导致驾驶机能失调的总称。驾驶疲劳是安全行车的大敌,这是因为,在疲劳状态下操纵车辆,人  相似文献   

4.
<正>麦格纳:混合现实全息眼镜感受未来驾驶体验在CES 2017上通过一款混合现实全息眼镜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模拟器,展示其在未来出行领域的技术。参观者可佩戴微软的混合现实全息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汽车的驾驶体验。独立的全息计算机可使参观者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未来汽车技术,其中包括:·实现自主驾驶所需的摄像头、传感器、LiD AR和  相似文献   

5.
对驾驶模拟技术在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驾驶模拟器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国内外主要代表性科研型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典型驾驶模拟器的自由度、主要特征和应用领域。以“人-车-路-环境-事故”为主线,从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道路与交通设计、车辆驾驶环境以及道路行车事故研究5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驾驶模拟技术在国内外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用展望。在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方面,重点研究了运用驾驶行为特性开展分心驾驶行为和疲劳驾驶行为的识别;在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综述了运用驾驶行为开展车辆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安全辅助驾驶控制技术和自动驾驶接管行为的评价研究;在道路与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道路几何和标志标线等的设计评价;在车辆驾驶环境方面,综述了不良气象、路侧景观和交通冲突等驾驶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道路行车事故研究方面,总结了道路行车事故再现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此外,对驾驶模拟技术进行了应用展望,主要包括特殊人群的驾驶行为特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测试及验证、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行车安全问题。对未来应对驾驶模拟器的有效性评价、不适性以及二次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动驾驶汽车、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与此同时,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不但惠及百姓,更创造出了新的投资机遇和经济增长点。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的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独立完成出行任务,人类将自己出行需求完全交付给自动驾驶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娱乐需求也可以由自动驾驶汽车提供,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让人们便捷、舒适地到达目的地。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驾驶行为来判断驾驶安全性的方法,以此挖掘和显示不同驾驶行为与其驾驶安全性的关系.利用来自OBD设备获取的北京市出租车司机驾驶行为数据,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驾驶人划分为3种类别:安全、一般安全、危险;采用图谱理论进行数据编码,构建了基于微观驾驶行为指标的驾驶行为特征图谱.图谱可以揭示驾驶行为内部复杂数据结构关系,实现驾驶行为变化过程的直观表达.本研究更加针对性地在安全层面上为优化驾驶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减少交通事故与改善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2,(15):46-47
<正>人工智能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如同一股充满力量的巨浪,令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汽车得以更迅速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份力量,虽爱恨交织、利弊同行,但已势不可挡。人工智能,大势所趋自动驾驶汽车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比重逐年递增。此前,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驾驶自动化系统相关术语的分类和定义》,把车辆划分为多个自动驾驶级别。在过去几年,自动驾驶汽车通过感知来做出决策并执行,  相似文献   

9.
<正>以"无缝驾乘,智领自动驾驶的美好未来"为主题,大陆集团在2019年中国技术体验日上展示了面向自动驾驶的前沿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随着"无缝驾乘"中国研发活动的深入,大陆集团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市场对于高度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需求。对于未来出行,大陆集团提出无缝驾乘理念,通过高速公路自主巡航、自动代客泊车和自主驾驶车CubE,来满足不同场景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记满12分驾驶员的不当驾驶行为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选取包头市扣满12分的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驾驶行为、驾驶态度、驾驶技术和人格量表,获取了570份有效样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驾驶行为、驾驶态度和驾驶技术量表中的题目分别重组形成综合性指标.为研究不同性别司机不当驾驶行为的成因,将被调查驾驶员按照性别分类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驾驶员群体及其对应的驾驶特性和人格属性得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且驾龄较短的男驾驶员驾驶技术较差;年龄较小、结婚率较低且驾龄较短的男驾驶员群体独立性得分较低,判断能力较差;年龄较小、驾龄较长的男驾驶员驾驶行为和驾驶态度存在问题.对于女性驾驶员来说,年龄较小、驾龄较长的女驾驶员独立性得分较低,判断能力也较差;年龄较大、驾龄较长的女驾驶员在驾驶行为、驾驶态度和驾驶技术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同时自律性较差;年龄较小、教育程度较低且驾龄较短的女驾驶员驾驶技术较差.研究成果可以为多发不当驾驶行为驾驶员的培训教育和行为矫正提供参考,有助于对驾驶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相似文献   

11.
对536名驾驶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以及基本的驾驶情况(驾龄、车型、周均驾驶里程、驾驶能力)进行调查.使用多重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其中报告在驾驶行为中存在驾驶分心的363名驾驶人的年龄、性别、职业、驾龄、周均驾驶里程和驾驶能力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非固定职业、驾龄在3~5 a在同一方向出现聚集; 18~35岁与驾龄在3 a以内、周均驾驶里程为中途(50~400 km)与固定职业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不同性别、不同驾驶能力认知的驾驶人分布出现差异,相对而言,女性驾驶人可能更多地受到驾驶能力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指导驾驶人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在模拟驾驶仿真平台上研究驾驶人在复杂交通环境下实现自动驾驶切换到手动驾驶的绩效表现,以及影响驾驶人驾驶方式切换过程的因素。试验收集了36名驾驶人在2种险情下切换驾驶方式过程中的驾驶行为数据,包括驾驶速度、车头间距、车辆横向位移和车辆转向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驾驶人会在险情提示出现之后即刻切换驾驶方式,而部分驾驶人则在提示出现之后继续监控道路和车辆信息,直到交通冲突出现的时候才进行驾驶方式切换;对上述2种切换方式进行独立分析发现,进行第2种切换的驾驶人在接管车辆之前所处的状态(玩游戏或者听音乐)对驾驶人接管车辆所用的切换时间有显著性影响,驾驶人处于玩游戏的状态下接管车辆所用的时间会小于驾驶人在听音乐状态下接管车辆所用的时间;切换方式对车辆横向位置有显著性影响,而且进行第1种切换的驾驶人在后续的驾驶过程中能保持较小的安全速度行驶,说明"切换方式1"与"较小的安全车速"存在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需深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过高的驾驶负荷是导致驾驶绩效受损和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研究中需要采用适当的负荷加载形式;通过试验分析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对驾驶人认知负荷的影响规律,验证交通标志信息量对负荷加载的有效性。基于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对驾驶人的驾驶负荷进行试验验证。招募44名被试在静态控制环境下进行交通标志认知试验,采用信息理论对交通标志信息量进行量化计算,用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进行认知负荷加载,采集被试对每个标志的主观负荷评价及反应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主观驾驶负荷与交通标志信息量有高度相关性,反应时间随着信息等级的增加而增加;而驾驶人性别和驾驶经验对交通标志视认反应时间和主观驾驶负荷量化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在驾驶试验中,交通标志信息量可以用于驾驶试验中的认知负荷的加载,而这种负荷的加载对于驾驶人的性别和驾驶经验是无差别的。该研究更多地考虑了驾驶人的认知特性,研究成果可用于驾驶负荷试验的次任务加载,帮助进行交通安全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2,(17):64-65
<正>在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成为行业引领者抱有野心的国家与城市着实有点多。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正在稳步推进中。而那些怀有同样勃勃野心的国家及城市,也接二连三地推出了自己的战略布局。在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成为行业引领者抱有野心的国家与城市着实有点多。且看《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驾驶人是"人-车-路"闭环系统中的核心。近年来,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逐渐成为行业热点。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弯道驾驶行为特性,为弯道驾驶辅助系统提供功效评估与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肌电信号的驾驶人弯道行驶过程操纵行为分析方法。招募12名驾驶人在试验场标准路面上进行实车试验,其中包含6名专业试车师与6名普通驾驶人,要求驾驶人分别以30,40,50 km·h-1的不同初速度驶入U形弯道并自由驾驶。试验过程中记录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数据和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分析转弯行驶车辆侧向运动对不同驾驶能力的驾驶人生理体验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驾驶人在不同入弯速度条件下颈部肌电信号与侧向加速度的关联差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专业驾驶人和普通驾驶人颈部肌电特征值存在显著差异,专业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特征与车辆侧向加速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驾驶任务难度的增加,驾驶能力好的驾驶人能够较好地适应任务的变化,在进行纵侧向耦合操纵时能够较好地协调身体生理反应与车辆侧向运动保持较好的关联特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并完善驾驶体验评价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可为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功能设计与智能汽车行驶性能的用户体验测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司训队学驾驶,毫无疑问,教练班长是学兵最权威的老师,是学兵学驾驶的唯一参照物。但你知不知道,就算顺利地考到了驾驶执  相似文献   

17.
张军 《人民公交》2017,(11):74-75
防御性驾驶是将相关的驾驶技能和驾驶习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一套简单明了、科学系统的安全驾驶体系。防御性驾驶理论传递给驾驶员的不仅是驾驶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保持高度警觉的驾驶思维方式,帮助驾驶员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的'生理缺陷',准确地'预见'由其他交通参与者、气象条件、道路环境而引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手机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甚至驾驶人驾驶时使用手机造成分心驾驶,产生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束手机使用的法律、教材种类繁多,但对使用手机对驾驶人视觉及操作的影响缺乏了解。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停留在通过问卷和蹲点调查进行驾驶使用手机现状调查分析,或通过简单的驾驶模拟试验来进行特定行为特征分析的程度,我国驾驶员在真实驾驶状态下的驾驶使用手机情况和行为特征尚无明确的研究结果。本文依托上海自然驾驶研究数据,利用23名驾驶员2013年的115次出行数据对其驾驶行为特征与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被试驾驶员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为发送短信、通话和阅读,三者还对驾驶员的视线分心影响最大,达到最高的平均视线偏离时长;在操作分心方面,发送短信具有远高于其他功能的双手占用率;手机使用对于驾驶速度的波动和车辆在车道内的横向位置波动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驾驶园》2014,(4):60-61
<正>3月15日,北京公交驾校举办了"3·15"大型安全驾驶技巧分享活动。此次活动围绕交通安全三大项目:老学员——破解史上最严交规;老驾驶员——回炉练技术;在培学员——扎扎实实学技术。活动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向学员传授驾驶技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选定驾驶行为的组成主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基于所采集的各主因子 的传感器信号,采用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进行驾驶行为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驾驶行为识别方法能准确地识别出常见的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