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乘客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是乘客在枢纽依靠客运标志系统完成换乘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标志系统统筹规划、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等3方面,剖析国内客运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分析了不同标志系统间缺乏衔接、标志数量多、内容多、信息冲突、缺乏枢纽位置标志、广告设置混乱等问题;指出应规范各项设计工作,并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协调需求。  相似文献   

2.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建立基于出行移动效率的乘客导向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体系综合客运枢纽发展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构建以服务乘客为导向的综合交通客运换乘枢纽系统,消除各个换乘环节的障碍,满足乘客移动的便捷、高效、及时和安全性,提升全出行链人移动的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和分担  相似文献   

4.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分为交通衔接枢纽、交通分离枢纽和公共交通枢纽.枢纽为人们出行提供乘车、下车、换乘、候车、获取信息、乘客集散、乘客逗留等服务.在分析此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论文确定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优化布局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定量指标、定性指标隶属空间确定的方法及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即:向量统计法和矩阵统计法.建立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以算例进行了验证.为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静态导向标志系统设计缺乏相关规范、标准和指导方法,其标志版面设计存在不统一、系统性差等问题。首先对枢纽内旅客行为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旅客的视觉和认知特性,采用视频调查法调查分析旅客在公共换乘区和站台区域自由流状态下的步行速度分布特征。基于标志颜色理论、现有标志规范、文字字高计算模型以及国内外标志应用情况和研究成果,从标志版面的颜色、图形、文字、形状及布局5个方面展开探讨,提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静态导向标志版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在城市交通网络中集中大量的场站与专业设施,利于载运工具与交通服务的衔接,有助于实现交通线路的网络化、交通方式之间的一体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无缝化,还能起到提高客运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合理调整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合理引导客运走向和引导客流合理转移等作用。介绍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客运交通枢纽缝隙及其负面效果,无缝衔接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什么是"无缝"、怎样做才能"无缝",业内仍然存在分歧。首先对客运交通枢纽的三大功能——换乘衔接、运输组织、引导开发进行梳理,强调换乘衔接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针对换乘衔接功能的核心理念"无缝衔接"进行分析,指出其目标是换乘综合成本系统最优,体现在距离、服务、时间、费用4个方面。最后,针对对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枢纽、常规公交枢纽、停车换乘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利用无缝衔接理念增强枢纽换乘衔接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适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发展趋势,从“设施设备、客流组织、换乘效率、换乘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衡量综合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服务水平,并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衔接、交通组织、换乘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为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大量铁路客运枢纽的建成使用以及铁路建设机制的变化,有必要对枢纽规划建设经验进行总结。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和设计理念两方面。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铁路与地方规划部门脱节、枢纽各方建设主体缺乏互动、缺少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问题。对此提出建立铁路建设各个阶段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机制,出台枢纽规划建设统一标准,贯彻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思路,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等规划建设管理思路。同时指出枢纽规划建设中需坚持枢纽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公交优先、集约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交通线网客流特征实质上是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叠加及交换的效果体现,通过分析车站客流的波动性,发现北京轨道交通系统在不同时间维度和区域范围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针对车站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周边不同用地类型的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差异性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进站客流和换乘站客流特征以及进出站客流接驳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应建立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多样化的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式;重视换乘站在网络中的合理布局,改进换乘站设计与运行组织;结合车站区位特征制定差异化接驳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铁站多位于地下空间且结构复杂,其内部诱导设施应为乘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考虑节点重要度,对既有客流量模型进行修正,以区域诱导信息量最大为目标,构建乘客诱导设施布设位置选择模型. 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为例,对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现状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对诱导设施效能进行分析,运用所构建的选择模型对地铁站信息查询台的布设位置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西直门地铁站内部的24 个布设位置备选点中,可优选设置7 个诱导设施查询台,使诱导信息有效增量最大. 研究成果可为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的优化布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铁站多位于地下空间且结构复杂,其内部诱导设施应为乘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考虑节点重要度,对既有客流量模型进行修正,以区域诱导信息量最大为目标,构建乘客诱导设施布设位置选择模型. 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为例,对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现状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对诱导设施效能进行分析,运用所构建的选择模型对地铁站信息查询台的布设位置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西直门地铁站内部的24 个布设位置备选点中,可优选设置7 个诱导设施查询台,使诱导信息有效增量最大. 研究成果可为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的优化布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内容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基本观点、年限和范围。从线路客流、车站乘降客流、OD客流、换乘车站客流、车站出入口分向客流等方面,着重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内容及其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作用。探讨了客流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包括线网总量控制、线路量级分析、敏感性分析和设计应用4个方面。最后,总结了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在未来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疏散过程客流引导及小群体行为均对人员疏散行为及疏散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为更加有效地模拟真实疏散情况,研究了考虑客流引导和小群体行为的社会力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小群体运动特征及客流引导策略对行人期望速度的影响,对既有社会力模型进行修正;针对地铁车站站台人员疏散过程,设计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多智能体感知及决策流程,构建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疏散仿真模型. 以北京地铁西直门2号线站台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客流引导及小群体效应对疏散时间、疏散效率、瓶颈区域及绕行距离均有显著影响:客流引导可提高疏散效率18%~45%,小群体行为则会增加绕行距离17%.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客流控制大都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或者客运周转量最大为目标,缺乏对于安全性的考虑.保证乘客等待时间在可接受范围以内,以客流聚集预警值最小为目标,提出了以安全为导向的地铁高峰时段多车站客流协同控制模型,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单目标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借助CPLEX优化器可直接进行求解.以某地铁线路高峰客流数据为例,通过计算得出,相对于以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客流控制方法,本文方法在保证乘客总等待时间仅增长1%的情况下,能够将所有车站客流聚集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大大提高了客运组织安全性,为实际客流控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及时发现突发应急事件,并采取有效的客流疏散措施可以保证枢纽的安全运营。通过对枢纽客流特性的分析,提出综合交通枢纽客流检测与应急诱导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对动态客流检测、突发事件判别和应急诱导路径选择等关键技术进行专项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对系统应用过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